社会研究方法中的分类和语言

2010-08-15 00:55周东洋
时代农机 2010年7期
关键词:区分社会科学表格

周东洋

(武汉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

1 前言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无论我们使用哪种研究方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是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一个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对象”。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研究时,就是试图将某一个或某一类事物从其所在的复杂环境中剥离出来并加以概念化和操作化,变成所要观察和分析的对象。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区分,包含着最基本的分类。那么分类究竟是怎样进行的,或者说,分类需要借助什么样的工具呢?当然,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分类的工具是语言。

2 语言是分类的工具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分类。我们每说一句话,表达一个观点,它的基础就是分类。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文学作品的语言比较相像,它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感官和情感上的“唤醒”,而不是“理智”的伸张,它依赖于话语情境。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却并不是文学性质的,它背后依然存在着波兰尼所谓的“默会知识”。话语的含义依赖于情境,而人们理解的情境含义的方式却来自于“默会知识”,这种知识带有包括文化赋予人们的一些理解的图式和框架。所以,当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经历不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不能理解和沟通的地方。与日常生活中的“默会知识”相对,还存在着一种“科学知识”这种知识依赖于对概念的进行严格和清晰地界定,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严格而详尽的分类方式。这种分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知识”,而且这种知识近乎一种原理。在自然科学的世界里,一切都可以简化为符号以及符号组成的公式,世界可以被分割成一个个“原子”或者“单元”。我们首先认识这些不可分割“单元”和“原子”的性质,并最终完成对世界的认识。然后观察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加以还原,并最终完成对世界的认识。自然科学依赖于逻辑和观察,这也是爱因斯坦所谓的西方科学的两大传统。但如果我们认为“主观”和“客观”,“自然”和“社会”的区分是有效的,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到社会领域的“危险”了。这种“危险”在于基本的“分类”上。

与自然科学的分类相反,社会科学内部的分类显得比较混乱。为什么会这样呢?谢宇认为社会科学的三大原理是变异性原理,社会分组原理和社会情境原理,这个分组类似于本文中的分类,但又不尽然相同,但是无论是分类、分组、还是区分,这些不同的说法背后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西方科学传统是将事物“切割”以后再进行研究。所以,社会科学的解释传统的逻辑基础是比较,分类和分组之后才能进行有效地比较。而分类和分组的依据则是社会现象的差异性,也是为了减少差异性,凸显某一种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因果关系。社会分组(分类)又受到情境的制约,所以要用抽样和统计的方法来描述变异的总体。但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却是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内部对许多现象分类的混乱和无序。正如赵鼎新先生所说:“在自然科学中,一个有效地分类系统不但有理论上和经验上的支持,而且抓住了一类重要现象的内在本质,因此常常是一个理论甚至是一个学科的基础。与自然科学不同,在社会科学中,即使比较成功的概念,如阶级、民族、性别、等等,也达不到自然科学分类的标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社会科学家在方法论素养上的缺陷,以及社会科学家头脑中意识形态的干扰,都会导致社会科学家提出许多既没有理论和经验支持,也未能抓住事物关键本质的分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学中以太式的新概念和分类系统,以及建立在这些概念和分类基础上的理论源源不断地推出,但学科本身的发展却如牛步喘行的原因之一”。1所以,这样的后果是社会研究的重复和无积累性,以及为交流和对话所设置的障碍。因为,如果研究者之间的基本分类都不相同的话,那对话就无从谈起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觉得还是要回到分类的依据和分类的工具上来检讨。

3 分类是一种主观建构的过程

不可否认,研究者进行研究是一种主观建构,分类也是一种主观建构的过程,尽管分类依据的差异性是事物的特征和属性,但差异性可以区分为“客观差异”和“情境差异”。分类是在情境中进行的,这个“分类情境”包含着主体,而这个主体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受各种图式支配的具有主观判断能力的人。“我”就是这个主体,而我认为有些差异是客观属性,是很难引起争论的,比如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程度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很好测量的变量。但另外一些差异则是依赖人们的“建构”。这个“人们”包括进行社会行动的人和观察他们的研究者,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他们作为行动者的主观取向,二者的重叠就会使差异性变得不可区分,或者一旦进行区分就难免会挂一漏万,所以“情境差异”制造了分类的混乱。

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式,比较揭示的不仅是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还有“同一性”,依据差异性进行严格分类是西方科学的传统,就如同画一个很大的表格,差异是表格的线条,引起我们注意的也是这些线条。尽管表格划分是依据事物的差异性,但是表格的命名呢?大多数表格的命名在依据“差异性”之外还有赖于事物的“同一性”和“相似性”。比如,我们首先把一种动物叫做马,在海里发现了一种类似马形的动物就命名为“海马”,这就是语言的作用。所以,词与物的对应就是靠这种差异性和相似性绵延下去,最后将所有角落都“点亮”,将未知变为已知,这种“知”与合理性无关,重要的是可以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所以,你可以说中国人的“阴阳五行”的分类法并不科学,但它至少可以将事物进行分类和命名,并且解释了很多东西,此间的解释也不能接受严格的合理性追问。但问题是,如同前文所言,科学知识正是建立在对合理性的反思性追问的基础上。一旦对分类进行反思性追问并试图用观察来检验,那就走上了科学之途了。而即便是严谨的理论语言,也无法脱离对日常语言的“纠缠”,加上学者本身的经历,就使得社会科学内部的分类出现了混乱。然而,正是在混乱与秩序的角力中,才有了社会理论和方法的不断繁荣和发展。

[1]赵鼎新.社会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区分社会科学表格
你能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吗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统计表格的要求
教你区分功和功率
怎祥区分天空中的“彩虹”(一)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罪数区分的实践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