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0-08-15 00:55林勇坚
时代农机 2010年7期
关键词:机械化秸秆农民

林勇坚

(福建省闽侯县大湖乡人民政府,福建 闽侯 3501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确立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总体要求,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助推和基础作用。

因此,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必须把它摆在重要的位置;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为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快的发展要求。作为农机工作者,必须转变服务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

单从农业机械化的字面上来看,其包含了“农业”、“机械”和“化”三方面含义,就是“农业”和“机械化”在一起,即农艺农机相结合。简言之,农艺就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化是指为实现这些农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是二者结合的目标。农艺的深层涵义是生物学理论与实践,农机的内涵是机械学原理与技术,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属于应用于农业的两门不同学科领域。如何处理好二者辩证关系,使之相互适应、紧密结合,成龙配套间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

但在2004年1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农业机械化是一个过程。这也是目前最新、最权威、认可度最高的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定义。

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这也是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基本内容之一。比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国农业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2 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地位

“新农村建设”和“农业机械化”,两者密切相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是其形象写照。经过50年发展,虽文字依旧,但实质大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丰富内涵,统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环境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和谐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其与农业机械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1 是“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

在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生产的发展靠什么,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决定作用。但在“生产发展”中,农业机械化是主导因素。那么,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的“生产工具”显得更加重要,而农业机械就是最重要的先进生产工具,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是农村、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2 是“生活宽裕”的重要保障

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替代农业劳动力,节省劳动时间,促使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农民收入是否提高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社会进步、产业结构和贫富状况的重要指标。有资料显示,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小于8,农业机械在国际工程技术界评出的2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中,名列第7位。据专家测算,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可见,农业机械为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宽裕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2.3 是“乡风文明”的有机载体

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使用,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和减少劳动力数量,从而使农业生产过程得到大大简化和纯化,减少了农民因劳动、体力、人数、农时等等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磨擦;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使用,可大大减少农村耕牛的数量,因此,农业机械化可以促进现代农业文明,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此外,农业机械化还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这有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和提高人口素养,沟通城乡文明,促进城乡互动,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及相应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农业劳动者队伍中的先行者。所以,农业机械化可以改善和协调农村中农民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生活,使农民有精力和时间从事业余文化活动,开发和发展其它行业和产业,有效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的管理民主化也会得到推进。

2.4 是“村容整洁”的坚实基础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广大农村出现了大量的“无牛村”,一些靠农业机械发家致富的农民纷纷建起“农机楼”、“农机小院”,为农户庭院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村容整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将推动农村机耕道及乡村道路的硬化建设,农村的整体村容必将焕然一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增加有了保障,农民就有条件改善自己的住房、设施和美化自己的庭园环境。如机械化秸秆的综合利用,则通过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秸秆机收打捆回收、秸秆揉丝青贮、秸秆粉碎做食用菌基料等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不仅避免了因秸秆堆放于房前、屋后、道路、村旁等,时常引起火灾现象的发生,而且也避免了因焚烧秸秆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村容整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各个环节都有农业机械化的影子,农民已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尝到了甜头。农民投身农业机械化,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不断高涨,形成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热潮,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生产力不断增强的永恒发展动力。

3.1 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同时,对于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从农业生产的几个环节上可以充分验证这一点。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年农忙季节一般在4个月左右,而现在农民用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全年的农业生产,尤其在耕整地环节基本实现了农机化。

3.2 改变了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资源和生产的双重约束,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解决这些矛盾,调整生产关系,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在这方面,农业机械化大有可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助于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3.3 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农村存在着农忙时嫌人少,农闲时嫌人多的实际用工情况。农民外出务工必须签定半年或一年以上的合同,同时农民心里还恋着自己的土地,害怕农忙季节家中劳力减少。怎样解决农忙和务工的矛盾?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充分利用现代农机装备,把尽可能多的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农民转移到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可以拓宽农民致富门路,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就业渠道,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可以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06-25.

[2]《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人民日报评论员,2004-06-30.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05-1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03-16.

猜你喜欢
机械化秸秆农民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