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秀 王淑芳 黄文芳
近年来,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不断提倡对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然而对从事该职业的精神科护士自身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未引起关注。如何充分认识其职业性的危害因素,增强防护意识,避免职业性的损伤,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亦尤为重要。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现报道于后。
1.1 对象 为本院临床一线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98名。均为女性;年龄23~54岁;护龄5年以下10人,6~15年14人,15年以上74人;职称为护士10人,护师43人,主管护师40人,副主任护师5人;中专文化71人,大专25人,本科2人。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针刺伤及安瓿割伤、伤口处理情况及报告登记情况、噪声干扰、职业性传染、睡眠障碍、接受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情况。
2.1 针刺伤、安瓿割伤情况及其处理 本组精神科护士被针头刺伤及安瓿割伤发生率为 100%,且43.71%为污染针头刺伤;对伤口进行简单消毒为100%,挤压并冲洗伤口、消毒包扎36例(36.73%),无人进行血液追踪及预防接种,亦未向相关部门汇报。这可能与我院尚未建立职业性损伤登记制度有关。
2.2 职业性传染情况 本组有2人因接触感染肺结核,8人发生接触性皮炎,19人(19.39%)因密切接触病人后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2.3 伴发颈椎及腰椎病情况 9人诊断为腰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10 人颈椎劳损,35 人(35.71%)均有腰背肌酸痛。
2.4 噪声干扰情况 本组有95人(96.94%)表示经常受到噪声干扰。
2.5 睡眠情况 本组有68人(69.39%)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2.6 受病人攻击情况 本组有95 人(96.94%)曾遭遇病人攻击,被攻击1次15人(15.31%),2次18人(18.37),3次以上62人(63.27%);攻击致疼痛32人(33.68%),淤血、红肿48人(50.53%),出血、裂伤15人(15.79%)。
2.7 社会心理因素状况 本组有93人(94.89)认为工作风险大,89人(90.82%)认为夜班频繁、身心疲劳,80人(81.63%)认为社会地位低,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
2.8 接受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情况 参加岗前培训6人 (6.12%),来自工作积累68人(69.39%),同事传授或工作后继续教育 24人(24.49%)。
2.9 职业防护措施执行情况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戴手套者23人(23.47%),接触病人前后均洗手者有53人(54.08%);受伤手实施护理时戴手套30人(30.61);与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接触时戴口罩48人(48.98%);搬运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及操作时使用节力技巧的有18人(18.37%)。
本文调查显示,精神科护士存在诸多职业危害因素,大多数护士未接受相关防护知识培训,工作中未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导致职业危害的产生。对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如下探讨分析:
3.1 针刺伤 精神科护士受到针刺伤多数因为精神病人行为紊乱,合作性差,在为其进行治疗检查时被刺伤。有的因工作忙乱,情况紧急下出现针刺伤。据报道[1],20多种血液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不但感染机会大,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也最高。
3.2 职业性传染 精神科护士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的很少,多数嫌麻烦,有的认为精神病人伴发躯体疾病的较少,存在侥幸的心理,有的担心浪费;操作后洗手率高,为98%,操作前洗手率低,为13%;精神病人由于精神症状影响,行为紊乱,生活自理差,在外受各种感染的机率大,刚入院未进行各项相关检查前,其存在很大的危险性;护士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伤害,还会成为疾病的传播者;在督促病人服药时,经常要病人张口,检查其口腔、舌下、牙缝等处,近距离的呼吸,受呼吸道传染性高;抢救病人时情况危急,常顾不上自我防护,感染率也较高。
3.3 伴发颈椎、腰椎病 精神科护士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无法正常的使用节力技巧,因为精神病人很多时候不能很好的配合,常导致需要护士扭腰、弯曲的工作姿势,容易导致腰酸背痛[2];有时约束、制止躁动的病人用力不当会导致腰伤。
3.4 噪声 本文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处于噪声之中,精神病房中全部都是铁门,工作人员进出铁门时,为防病人紧随其后冲门、潜逃,关门快、声响也大;有的病人敲打床板、踢铁门、拉床架、喊叫声、吵闹声严重地干扰护士的身心健康。长期在噪声下易引起烦躁、疲劳、头痛、听力下降,影响工作效率。
3.5 受病人攻击 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及拒绝接受治疗检查,护士约束保护病人,制止吵闹病人、激惹病人时沟通不当,常遭受病人的暴力攻击,本组攻击率高达96.94%,且造成不同程度的躯体伤害和精神创伤。
3.6 社会心理因素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护士有睡眠障碍,主要为失眠、入睡困难、易惊醒,究其原因与心理压力有关。因为精神科护士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突发事件多,风险大,责任重,常遭受病人的攻击;病人出逃、自杀等意外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工作中稍有疏忽,即发生医疗差错事故,还要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给护士造成很大的紧张及压力,且夜班频繁,长期无规律的生活,导致生理及心理上的疲劳。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精神科护理工作并未得到社会相应的理解及尊重,使护士的价值感得不到体现。
4.1 针刺伤的防护 安全处理针头,禁用针头回套针帽,应丢入防漏、防刺破的塑料容器内;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遇紧急情况时,应镇静、不慌乱,以免忙乱或出差错;一旦污染针头刺破皮肤,应立即挤出部分血液,同时用流动的水反复冲洗,再用碘酒消毒,并进行相关抗原、病原检查;早期预防接种,定期随访;医院应加强防护管理,建立针刺报告制度,定期对护士进行健康体检,制定防护措施。
4.2 职业性传染的防护 护士为精神病人进行各种生活料理时,经常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操作前后都要认真洗手,戴口罩、使用一次性薄膜手套,防止自身感染及交叉感染。特别是给病人服药、吸痰、鼻饲及口腔护理时均要戴口罩。如病人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应实施隔离,接触病人均要戴口罩、手套,并按相应的消毒原则处理。
4.3 噪声的防护 工作人员在病房中尽量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对于吵闹、易激惹的病人,应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及时平息安抚病人的情绪;病人行为紊乱无法控制时应及时行约束保护,并给镇静对症治疗。
4.4 预防颈椎、腰椎病 护士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合理用力,学会使用节力原理。约束病人时用力要适当,需与多人合作;平时加强颈背腰肌锻炼,工作之余多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肌肉、韧带、组织的韧性,缓解疲劳,减少躯体不适症状。
4.5 防范病人的攻击 精神科护士要充分认识职业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全面了解每个病人的病情,掌握与其沟通接触的技巧,避免激惹病人,以减少攻击行为的产生;约束保护病人时应呼叫多人协助;加强精神科突发意外事件的防范认识及处理,提高工作中的危机干预能力,避免被伤害[3]。
4.6 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防范 医院管理者要深入临床一线,理解护士工作的艰辛,减轻护士工作中的各种压力源,实施人文关怀,及时帮助护士解决实际困难,满足护士的心理需求,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领导关心、重视、支持护理工作,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劳动报酬是增加个人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方式[4];工作之余,医院多组织各项集体活动,如文艺晚会、体育活动,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将职业性心理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1 陆莲芳,孙慧娟,杨团真.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
2 谢红珍,潘绍山,王红.护士职业性腰酸背痛的研究综述[ 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35~936.
3 谢平,杨巧玲.宁夏宁安医院精神科护士流失的原因分析[ J].四川精神卫生,2009,22(3):185~186.
4 赵国秋,王强.中学教师与医护人员职业心理紧张及影响因数的研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