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超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02)
陶行知的幼儿创造教育及启示
潘 超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02)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对中国人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当代教育仍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他关于儿童创造力的“五大解放”理论是其幼儿教育思想的精髓,时至今日,仍然意义深远,为我们开展创造教育提供了现实的理论依据。
儿童;解放;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头脑往往被“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起来[1]594”,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便要把这些“裹头布”一块块撕下来。他主张儿童的思想解放,就是要由儿童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探索,得到自己的认识。
我们应使儿童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让儿童开动脑筋,学会思考,养成自主的学习能力与习惯。教育者要把儿童当做生命来看待,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按照其需求,引导和教育儿童。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不同的经验和知识来到学校的,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因此,在教育儿童的时候,要反对封闭式和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应提倡儿童经过自由的探索得出认识和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为当今的教育者,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儿童如何独立地去看待、思考问题,促进其思维方式的转化。对于孩子的别出心裁,家长老师应持赞赏态度。正确合理之处要给予表扬,对不合理之处,给予解释和指导。只有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尊重孩子的独特见解,才能养成孩子不循规蹈矩,敢于求异创新的品质,真正具备创造的能力。
陶行知认为教育不是读死书,而是要培养儿童的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他说:“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1]595他编写了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儿双手能否解放,直接影响其创造力的发挥。
现在许多家长和教师剥夺了幼儿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家中,许多本来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都包办代替。在幼儿园中,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的局限,幼儿动手操作机会过少也限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爱玩、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通过双手的触摸、操作来感知、认识这个世界。教育者应多提供给儿童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操作和实践也是幼儿思维的源泉和外在表现,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想象和创造的过程[3]。我们应为幼儿创设可操作的环境,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实践操作,摆弄材料,让他们把头脑中新颖的想法通过某种载体物化出来。这种做法可以帮助幼儿不断强化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形成,还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1]595,陶行知主张应当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说。他认为在旧中国儿童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往往是大人说小孩听。应该使他们得到“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1]596。他提出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
孩子对一切都感兴趣是求知的动力,也是创造的起点。好奇好问是求知和探索的体现。当儿童遇到不懂的事情时,总是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作为成人的我们有时候却只是敷衍了事,提供给儿童发问的机会很少。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变成了是在压制人的天性,而不是促进人的发展,成人应尊重幼儿不平凡的发问,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鼓励幼儿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独特的构思和新颖的方法。因而我们给儿童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给儿童表达的机会。只有热情地对待孩子的提问,科学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敢于创新、勇于思考的能力。
陶行知认为:“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1]596他们就像笼中的小鸟,向往广阔蓝天,却不能飞翔。陶行知指出,小孩子的空间需要解放,要让他们去接触自然和社会。
现在儿童的课余时间大多都是忙碌于各种学习班之间,空间狭窄,有碍其创造力的发展。
对于孩子来说,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一定水平的智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基本条件。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观察万事万物,加强观察训练,扩大观察范围。这样就可以不断汲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备知识表象。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依赖于其想象能力的发展,想象力必须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4]。表象储蓄得越多,提供想象的材料就充足,这就为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我们应该让幼儿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给他们一个广阔的天地。只有解放了空间,才能接触各种事物,丰富幼儿的世界,使其内在的创造力得以发挥。
陶行知认为:“现在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安排得太紧,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应该让儿童有空去思、去观察自然和社会,还有空玩玩,体验人生的乐趣。”[1]596
儿童在幼儿园的时候,幼儿除了吃饭、睡觉等日常的生理需要之外,就是被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占据,幼儿没有自由的时间去玩耍,更不用谈创造了。到了周末,一些幼儿也没有自己的时间,还要去参加周末特长班,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属于孩子自己的时间太少了。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创造的时间,让孩子自由想象,自由思维、自由选择形成一个自由的心理气氛,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在幼儿阶段,应该多给儿童一些自由的时间,培养他们自己支配时间的能力。成人不要完全把幼儿的时间安排好,多给幼儿一些机会,多给幼儿一点自由,让他们试着自己去支配。否则,“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1]596。儿童没有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既丧失了生动活泼的天性,又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潜能,并导致了创造力的低下。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我们应给儿童活动的自由,尊重儿童,给儿童体验生命的精彩和价值的机会。
(一)教育者应当树立正确的创造教育观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连贯、完整的任务,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作出积极的努力。家长和教师在与孩子交流时要采用民主的态度。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1]597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的才能。教育者不能认为孩子还小,就可以为孩子的任何事情做主,凡事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给予充分的尊重,尽量采取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切不可粗暴地强加自己的意见到孩子身上,这样就破坏了教育环境中的民主氛围,损害了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优良土壤。
(二)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以其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忽视幼儿创造力的萌芽,必将导致对他们潜能的巨大浪费,而若拔苗助长,则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应遵循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规律,把握尺度,在思维活动中把握幼儿创造力的规律,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活动中让幼儿尽可能充分地得以发展。所以,教师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及时地给予启发,做到因人而异,适度引导。同时,也要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注重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探究环境
孟母三迁,择邻处之,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肥沃土壤。教育环境可分为显性环境和隐形环境。隐形环境也指心理环境,要为幼儿的创造力发展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精神环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成人应该让幼儿充分体会到自由和安全,尽量减少对幼儿行为、思维的限制,让他们自由表现。这样才会使幼儿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表现。显性环境,即在物质环境方面,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空间,创设创造情景,提供丰富的材料。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5]在幼儿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仅要有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意识,还要具有创造性培养的能力,随时随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创造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培养的过程。只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创设有助于发展幼儿创造力的环境,使幼儿能自由地想象、探索、观察和发现,及时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让星星点点的火花汇集成熊熊的火炬,幼儿的创造能力一定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 [G]∥陶行知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手脑相长[G]∥陶行知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75-380.
[3]潘艳群.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80-82.
[4]许颖,刘朝辉.浅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具体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2002,(2):52-53.
[5]陶行知.创造宣言[G]∥陶行知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83-587.
(责任编辑:侯秀梅)
G610
A
1001-7836(2010)11-0016-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07
2010-09-01
潘超 (198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2009级学前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