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婷 ,刘 鹂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试论教师的教学生活
任 婷 ,刘 鹂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教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内在地具有生活的意味,就是生活本身,我们称之为“教学生活”。关注教师的教学生活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话语权。对教学生活本质和价值的把握有助于分析教学生活异化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外在和内在因素两个角度复归教师教学生活本真状态是可取之径。
教师;教学生活;专业发展;异化;反思;社会关注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1]对教师教学生活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关注,分析现存一些教学异化现象,对教师的发展、自身价值的体现、生命形式的完善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试图在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之上,找到教学生活本真的意义得以复归、教师生命存在得以彰显的途径。
一般说来,我们对生活世界概念和意义的追寻最初都是在哲学视野下的讨论。“生活世界”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时也与“周围世界”、“生活周围世界”、“日常生活世界”等概念混同使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非课题性世界”,二是“奠基性世界”,三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世界,四是“直观的世界”[2]。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与科学世界相对的主观文化世界,而不是一个如历史唯物主义所表述的那种实体世界,带有一种哲学批判视角。另一位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生活世界”是日常共在的世界范畴。他认为关注“此在”的日常共在的世界是主体间以自在、沉沦或异化的方式交往和生存的世界,他突出的主题显然是“此在”日常共存的方式,即生存的特殊模式[3]。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强调的则是人的交往活动[4]。
不论是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对于生活世界的解释和认定都带有哲学自身的神秘性和难以理解的成分。在教育中,甚至缩小到教学活动中,“生活世界”表达的是我们应有的一种生存方式、思维方式,或一种对人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方面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在其中的世界、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另一方面是指人生的过程、人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世界是内在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存在。教学世界也是教师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创造着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即包括师生的互动交往、教学环境、教师的主观经验世界、思维方式,以及在教学发生着的、存在着的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的总和。
教学从历史起源上源于生活,依存于生活世界这个大环境,本应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另外,按照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理解:现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5],那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世界的存有意义就是教师教学活动经验的生活成果,而且这种教学生活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中自我形成的。教学生活自然的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师生活方式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表现方式。课程的基本内容总是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每个教师的生活中。
有的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生活是一种精神生活:“教师的教学生活是一种精神生活,这种精神生活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谈得上教学生活和人生幸福。”[6]教学生活是一种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在生命间进行的社会活动,是师生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为价值所充溢的生命活动[7]。这样看来,笔者认为将教师的教学活动称之为教学生活更具有广泛意义。不管怎样定义教学生活的,其主旨意义大体上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教学生活的本质的把握和价值的追寻。
从学者们对教学生活定义的界定不难看出教学生活的本质: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与学校教学当然不同,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参与其中的学校教学活动本身也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不过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生活方式。既然教学活动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应追寻其生活意义,体现作为生活主体的生命价值。如果将教学理解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的话,那么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就内在地具有生活的意义与价值[8]。教学生活作为教师的主体性实践,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教师生存、发展和幸福需要,内在具有生存价值、发展价值、幸福价值[9]。物质需要是基本的生命需要,这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在此就不过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生活的生存价值了,而更加注重教学生活的发展价值。教学生活之所以成为教师自愿从事的生命活动,还在于它成功地把生命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教学对象上,在于它“理想”地实现了生命的自由本性,是教师专业发展获得职业高峰体验[10],获得教学的幸福感的彰显过程和介质。
1.关注教师的教学生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根基。教师的教学生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生活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平台和基石。离开教学生活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生活质量,关注教师教学生活实践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11]。回归教师的教学生活世界、追寻教学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教师主体意识显现的内在要求。
2.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果教师将教学活动视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这样一种观念,势必也会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视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话,教师自然会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将生活世界和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将生活世界中的学习资源内化到课堂中。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并得到检验和发展[12]。
3.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话语权。为了获得教学生活的乐趣教师就要保持自我,不会盲从别人。教师的教学生活不是抽象的类生活,一定或只能是“我的”或“你的”生活,是在“我的自由意志”或“你的自由意志”支配下的生活,不受与“我的”、“你的”生活无关的他人意志的支配[13]34。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生活方式,自己对自己的教学状态最了解,这样,自己就是生活的践行者,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别人没有权利剥夺自己对教学的话语权。每一位教师的都有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在其实践经验与理论学习的交流中,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进行富有个性的自我教学变革。
通过对教师的存在状态、存在方式等方面进行审视,不难发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的工具化,教学技术化、日常化等现象。在这种单调、重复、封闭的教学生活中,激情泯灭,个性与自我缺失,而实践中的学校教学仅仅被视为一项“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工作一样,它首先关心的是“工作效率”,而不是教学对教师生命成长的作用和意义。长期以来由于教师的“圣化”,教学技术化、日常化、剧场化,教学与生活严重背离[13]36,教学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被遮蔽与遗忘。分析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把教学仅仅视为达到既定教育目的的手段,“关注教学的是其科学性或有效性。至于教学本身的目的或价值的合理性常常被忽视甚至被遗忘”[14]。这与当今社会工具主义大行其道、科学理性暴涨有关系。“科学享受着过分的尊重,由于现实生活秩序只有通过技术才得以治理,而技术则通过科学成为可能,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产生了对科学技术的信仰。”[15]
2.理论工作者热衷于对客观性、普遍性、确证性的片面追求,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的技术层面、操作层面,使得教学活动的人文意义、人文价值被人为地肢解,教学研究因缺少形而下的人文关怀而走上了形而上的理论自证。
3.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缺少必要的关注,不能意识到教学价值追求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教师的观念意识如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反思意识等观念淡薄。对为什么教学,教学的幸福感体现在哪里,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等问题缺乏应有的思考。
教学生活的本然状态就是指教学生活的意义价值得以彰显,体现教师生命存在和追求的本真状态。教学生活成为教师生命本性、生存本质的显现过程,教师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里是充盈的、澄明的。这里指的复归是针对上述教师教学生活异化,教学生活的价值不被重视甚至是忽略的现象而提出的解决之道。归纳起来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寻求复归之路。所谓内因就是从教师自身出发,体现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所谓外因即从教师生活的外在环境出发,给予适度的关注。
1.教师自身反思: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拾回需要增强教师的内省性自我意识,重建学校文化、变革教学研究范式。教学生活的意义具有可说的一面,亦有不可言说的一面,需要教师的体验、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生活是教师向着自己的某种目标加以筹划的活动,也是教师现实地展开的“赋义”和“释义”的活动。教学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哪些方面及何种程度被敞开,受到教师自身知识、素养、视阈、意向、需要结构等方面的制约。在同样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状况中,具有不同经验和价值观念的教师,对教学生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会赋予教学生活以不同的意义[16]。如果教师只满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对其进行理性的思索与总结,那么教学生活日复一日、单调重复。这种生活总能够使人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但真正的安全感和高质量的满足感总是来自对现状的不断超越和对自我的不断挑战。这种对现状的不断超越和对自我的不断挑战的生活,往往被称为教师自我反思的生活。
2.社会给教师一定的关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要给予教师的教学以一定的自由,使得教师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独立栖身之所。教师只有诗意地栖居于自由的教学中,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教学活动的主人,才能走在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途中,才能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和快乐,因而才能更易获得高峰体验。学校,社会是教师活动的主要场所,都应对教师的教学生活给予支持、合作。没有这种支持、合作,教师的教学很难进行。因此,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对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方面,教师要拥有独处和休闲的时间,要创造自己的生活空间[17]。在自己的休闲时间内,可以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使教师的精神得到完全的放松,享受自由的欢乐,并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社会方面要建立保障教师自身的基本权益的组织机构。比如教师待遇低、工资拖欠、教师法定节假日被随意占用等问题需要教师组织的争取来解决,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
总之,教学既然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就要追寻这种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意义和价值。假如教师不能为教学注入真实的情感,我们就不可能获得教学生活的成功。失去了成功的体验,那么他的一生是可悲的。教学不仅仅是手段,它本身更是目的,是与教师生活的幸福密不可分的。如此看待教学生活,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辛苦和劳作、奉献和牺牲的价值和意义,才愿意为之付出真诚的努力。其生活的价值感幸福感才能获得,才可能摆脱教学工具价值观的羁绊。每个教师应该具备对教学生活的反思精神,社会和学校也要提供各种平台,让教师在生活中教学,在教学中生活,把教学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2]张胜军.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之意指与误指[J].教育导刊,2007,(11):11.
[3]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5,(4):281-287.
[4]艾四林.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J].求是学刊,1995,(5):4-9.
[5]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58.
[6]赵昌木.教师的教学生活及追求 [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3.
[7]罗儒国.教学生活价值刍议 [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19.
[8]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引论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3):26.
[9]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初探 [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79.
[10]肖正德.论教师教学生活中的高峰体验 [J].全球教育展望,2008,(4):72-76.
[11]丁刚.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探索,2006,(12):53.
[12]张传燧,谌安荣.论教师生存方式及其现代转型[J].教师教育研究,2007,(5).
[13]罗儒国.反思教师的教学生活 [J].当代教育科学,2005,(12).
[14]徐继存.教师教学生活重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2,(9):73-74.
[1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0.
[16]周龙影.教师的自我教育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40-43.
[17]王攀峰.论教学走向生活的基本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20-25.
Abstract:Teaching is a living and existingway of teachers.For teachers,it inherently means life,the life itself,which we call“teaching life”.Concerning about the teaching life can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of teachers,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erπs own speaking right.Grasping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teaching life can help us analyse the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 teaching life alienation.On this basis,finding w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to restore the true state of teaching life is a desirable path.
Key words:teachers;teaching life;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lienation;reflection;social conce rns
(责任编辑:朱 岚)
On TeachersπTeaching L ife
REN Ting,L IU Li
(College of Education,ShanxiNor malUniversity,Xiπan 710062,China)
G451
A
1001-7836(2010)11-0034-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15
2010-05-11
任婷 (1985-),女,河北保定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刘鹂 (196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从事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环境中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以及当代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