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0-08-15 00:48王秀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格人文

王秀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 116052)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王秀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 116052)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构建“和谐人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基础。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定位于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并建立一个课内外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和谐人格;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教学模式改革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这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从自身出发,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养成和谐人格,才能承担起这个重任。基于此,人们提出了“和谐人格”的新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生理、心理、伦理、法律、经济等诸方面一系列素质与品质的综合与和谐,是以人、自然、社会相互协调的整体利益作为目的的一种人格行为。构建和谐人格,要依赖于教育、特别是和谐教育,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责无旁贷。

一、和谐教育培养和谐人格

和谐教育是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互相渗透和统一的教育。在教育发展史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一直是两种重要的教育思想。科学教育重视实用知识的传授学习,以提高人的智力因素为主要目标。人文教育重视培养完善的人性,以实现人的价值和需要为基本目标。然而目前社会中比较普遍出现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生活贫乏、情感冷漠等,都昭示着偏重于科学教育带来的负效应。有识之士早已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须在新世纪的教育中走向融合,和谐发展。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不是两种教育的简单相加,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在本质上应当指两种教育的互相渗透和统一。我们应当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统一起来,使之成为科学人文教育或人文科学教育,这种教育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自由为最高目的,从而促使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这种新型的教育观是科学与人道的有机融合,它代表了人类教育发展的最新方向。针对当前的高等教育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们则应当在不削弱科学教育的前提下,极大提高人文教育的地位,以养成和谐人格,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社会。

二、大学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和谐人格培养

培养和谐人格要求提高人文教育地位,特别是在理工科大学,构建人文大学的理念势在必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立即着手去做的是重视并改革理工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因为,语言文学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使得大学语文课将在传承人文精神,培养和谐人格方面担负起重任。

(一)大学语文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和谐心理人格是和谐人格的一个重要层面,和谐心理人格要求个体有充分的适应能力。社会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生更无法避免挫折和磨难,我们当代的学生对此往往准备不足。稍遇挫折先惊慌失措,再抱怨失望,后逃避,甚至走向绝望。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著名作家大多经历过种种磨难。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讲解他们怎样在打击迫害下,笑傲人生,不屈不挠。在了解孔子、司马迁、苏轼之后,相信学生会树立一个正视现实、接受改变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谐心理人格要求个体自信、自尊、自立、谦虚,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和谐。在课堂上,朗读李白的诗篇能够使我们更加自信。学习《礼记·檀弓》(下)记载的不吃“磋来之食”的典故,去理解自尊。舒婷的人格理想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1]那比肩而立的诗歌形象体现了自立、自强的精神。受到以上诗文的感染并能慎行者,周围必会形成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快乐地成长。

和谐心理人格还要学会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古代教育家认为:圣人调情,君子制情,小人纵情。文学是人类心灵的历史,文学家都是情感的受难者,几乎没有一种痛苦与欢欣不被他们品味过、表现过。流动不已的生命现象和变幻无定的经历构成了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学生们将学会调整和控制情绪。

(二)大学语文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

高尚的道德人格,应强调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强调个体对自然与社会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强调自觉和自律,强调对人友善、助人为乐的“仁爱”之心,强调对家国的热爱之心,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荣,强调个体利益融入社会发展之中,自觉接受教育和社会的制约。从而培养为社会进步、发展和人类的整体利益作贡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高尚的道德人格要求个体的自觉、自律,亦即道德自律。从目前来看,道德自觉的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度的功利主义和商业作风,往往使人们漠视道德的功能。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甚至欺骗同学,欺骗父母,只为了在网络世界里放纵。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和同学一起重温刘备托孤时的告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2]和杨震一同高呼“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3]可见品格的高尚不仅表现在人前的中规中距,更高的一种境界就是孔子所说的“慎独”精神,这就是道德自律。

高尚的道德人格要求个体的“仁爱”之心。有人称《论语》为“人文的智慧”,有人称《论语》为“仁者的教诲”,这是因为《论语》中跃动着孔子的仁爱之心,是修身的、治国的宝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不仅直接给我们以教诲,同样也保存在著名的诗文之中。杜甫虽屋破又遭连夜雨,但却铿锵有力地呼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足可见杜甫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在杜甫面前,每个人都会摸出“皮袍下边藏着的‘小’来”,代之的是崇高的“仁爱”。

高尚道德人格还包含一颗爱国之心。季羡林老先生说: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个是爱国、一个是骨气。比照现实,一些青年学生淡漠的民族感情令人忧虑。“求木之长者,比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4]我们应大力提倡对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领略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的风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这些爱国英雄及爱国主义精神使中华民族成为最伟大最具凝聚力的民族。在古典文学的洗礼下,民族魂、爱国心必定归来。

高尚的道德人格还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在老子看来,自然才是最大的智慧。老子主张效法天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5]老子还崇拜“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6]人类应该时时不忘以自然的存在作为对照来反省人的地位、困境。

三、“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大学语文的教学在构建和谐人格方面的巨大作用,不仅结束了这门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论证,同时也意味着完结了课程定位的探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应承担起传播人文精神的重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建立了一个“大学语文课堂注入”、“人文选修系列深化”、“校园文化积极辅助”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一)大学语文课堂注入

必修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本门课程发挥作用的保障。课程定位直接决定了课程的内容。传统的文体解读难于在文本内涵和文化意义上去发掘作品的人文性,体现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及其发展演变过程。为此,课堂上我们确定了以史为线的教学内容。语言文学是当时历史时期人们对社会和个体认识的形象化记载,所以文学史是更形象的思想史。以文学史为纲,按简明中国文学史的要求,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的讲解,描绘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用“史”的线索,我们选择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专题介绍。而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则更加注重文化的内涵。华东师大版《大学语文》主编徐中玉教授说:“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这是由这门课程所具有的显著的人文色彩所决定的。”[7]

语文教科书比起其他教科书更具有人文素质,它所表现的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喜爱祖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发掘、体验课文中具有人文精神的内容。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无疑会大大地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通过具象、意境、语言等栩栩如生的生活情景和氛围,使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情感得到培育和滋润,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其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语文教学不宜单一地传道、解惑,如讲授《论语》可将重点放在孔子“天下为公”、“泓毅”、“自强不息”的坚定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以及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们去体会文学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当代大学生普遍抗挫折能力非常差,在讲授苏东坡诗词的时候,就应结合作家的生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弘扬不屈不挠的人生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要开导与启发学生尽力去挖掘教材中人文精神的因素。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引导他们对自由渴望,对道德生活向往;使他们树立用勤劳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

(二)人文选修系列深化

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不应仅仅意味着一门课程,它也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样性人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协同作战。人文系列选修课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中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已有的大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文史哲方面的师资,精心设计人文系列选修课课程体系,就会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大学语文的教学。为深入培养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的人才,提升人文选修课的质量与品位,我校从 2007年下半年起推出“精品人文选修课”系列,现有人文课程大致有《文学欣赏》、《影视鉴赏》、《财经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和《沟通与展示》等多门课程供广大同学选修。

(三)校园文化积极辅助

校园丈化也是值得经营的第二课堂,通过请专家做讲座,教师参加学生的社团活动,担当社团的指导教师,组织诗词朗诵会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延伸大学语文的课堂,巩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成果。

“大学语文”被定为公共基础课,它在“和谐人格”的养成过程的作用,我们也进行了论证,但毋庸讳言的是长期以来这门课程仍处于边缘位置。相对于其他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教学效果的隐性显现是课时偏少,没有“红头文件”的硬性要求等因素,致使学生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不愿专一并付出永久热情。这个问题恐怕还要有待于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和有关领导的进一步重视才能解决。

[1]宋华.中外文学名家名作选读[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2]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M].裴松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唐 ]吴竞.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李耳.道德经 (第七章)[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

[6]李耳.道德经 (第八章)[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

[7]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 (第九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TheUniversity Chinese in the ordinary universities is helpful for the student to foster a healthfulpsychological personality and a noble moral personality,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realizing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refore,the teaching of TheUniversity Chinese should aims at the humanities spirit inheritance,and establish a three-d imensional educationalmodelwhich unifies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lass.

Key words:harmonious personality;curriculum ori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Chinese;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model

(责任编辑:侯秀梅)

Thoughts on the Curriculum Drientation of The Un iversity Chinese and Three D imensional EducationalM odel

WANG Xiu-juan

(LiaoningUniversity of Intemational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52,China)

G642

A

1001-7836(2010)10-0056-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0.025

2010-04-22

王秀娟 (1971-),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教育硕士,从事语文学科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格人文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