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龙,陈祥凤
(1.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2.潍坊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山东潍坊 261000)
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陈祥龙1,陈祥凤2
(1.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2.潍坊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山东潍坊 261000)
非语言符号是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载体,正确地利用视觉性、听觉性和其他非语言符号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艺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非语言符号;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应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日常教学核心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这个教育传播环境中起着一个把关人的作用,决定了学生能够获取、加工和处理哪些信息。非语言符号是教师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它具有普遍性、形象性、多维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所以合理利用非语言符号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艺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其他非语言符号。心理学认为人通过视觉接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 80%以上,听觉大约接受 10%左右的信息[1],可见视觉与听觉在接收信息中的重要作用。据美国学者L.伯德惠斯特的研究,在一个教育传播环境中大约有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来传递的。研究非语言符号的学者艾伯特·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沟通双方相互理解 =语言(7%)+语调(38%)+表情(55%),该公式也表明了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2]。本文就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地使用视觉性、听觉性和其他非语言符号提出一孔之见,以期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所借鉴和启示。
视觉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获取教师非语言符号意义的主要途径。教师能够通过一些象征性、表露性、体调性的非语言符号和一些副体态语言来传播必要的信息。
1.注意姿态的优美
姿态包括动态的姿势和静态的姿势,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非语言符号来表征和说明一些概念,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静态的姿态则主要包括一些副体态语言,例如教师的身材、相貌、发型、衣着、字体等。一般来讲,衣着素朴,两鬓斑白的老教师给学生一种博学儒雅的认同,而在课余时间则可能与青年学子产生一种距离感。年轻时尚的青年教师可能在教学经验方面不能取得学生认同,却更具活力和亲和力。服饰无声地向学生讲述着自己,总体来说,教师衣着应该端庄素雅,保持服饰的干净自然,优雅大方,不要太张扬,也不要不修边幅。怪异的衣着和发型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排斥感,清新靓丽的服饰则会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板书作为重要的教师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展示作用。工整秀丽的板书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潦草的板书增加了学生辨认的困难,从而不利于课程教学。
动态的姿态包括身姿、手势、体态语等。教师的身姿是“师容”的重要体现,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站如松、坐如钟”,姿态端庄挺拔,给学生以美感,尤其是首次与学生见面,一个好的仪态能够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获得学生认同。教师在课堂中始终保持一个姿势可能会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在课堂中变换一下站姿或者在教室中边走动边讲,缩短与学生的空间距离,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不过教师也应该注意动作不要太夸张,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自习课或者是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手势是教师另一个重要的传播手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相应的课程内容。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比较精彩时,可以带头鼓掌鼓励,可以用手势示意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坐下,对比较内向的学生,可以给学生一个有力的握手。教师也可以利用手势模拟物质运动,说明课程内容,简洁的手势可以有效地加强教学效果。反之,一些慵懒的姿势则会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倚在桌子上,翘起二郎腿,抓耳挠腮,搔头皮、玩粉笔等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情绪。背着手或者叉着腰等一些习惯性动作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在课堂中应该努力避免。
2.合理利用面部表情和眼神
面部表情是比较重要的非语言符号,是学生观察教师内心世界的窗户。体语学创始人伯德惠斯特说过:人的脸大约能够做出250 000种不同的表情[3]。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面部表情与学生交流,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面部表情丰富自然,使学生感到亲切和信任。面部表情的使用应该注意眼神和其他表情的配合,例如教师上课前进入课堂时发现课堂秩序比较混乱,不要大声呵斥,而是要站在讲台上用严肃的目光环视一下教室,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到课堂预备状态。教师要善于利用眼神,利用微笑,好孩子是被鼓励出来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例子,我在课堂上提问题时,一位腼腆的小女孩表现出欲说还休的眼神,我就微笑着示意她回答,在我坚定而又信任的目光下,她回答了问题,我对她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分明看到她眼中闪闪的泪光,多么可爱的孩子。在我的鼓励下,她的成绩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我也感到了眼神对师生交流的重要作用。多给学生一个微笑,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好学上进的心态,教师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学生在课堂中会通过对教师的“察言观色”来获得教师的信息,教师就应该利用这一点,对认真听讲的学生报以赞许的目光,对扰乱秩序者则严厉制止,尽量平视或者环视教室,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老师在与自己交流,伴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随时变化自己的表情和目光,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融入课堂气氛,同化知识。
听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在信息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主要包括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类语言是指人类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教师的类语言主要包括音调、音量、音质等声音要素和哭、笑、口头语等功能性发音。汉语的韵律特征使得正确地使用语调、音量,控制语速和停顿可以让教学语言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沐浴在一种音律的美感享受之中,有效地抑制课堂气氛的沉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重点内容加重语气进行强调,也可以用改变音量和语调的方式来引起学生注意,从而使学生注意课程内容。遇到疑点和难点问题,不妨放慢语速,提高音量,让学生在思考中慢慢消化知识,讲到忘情处,不妨慷慨陈辞,侃侃而谈,让音调与体态、语言完美结合,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以利于更好地接受知识。
功能性发音是另一种重要的听觉性非语言符号,记得有人说过,一名好的教师应该像一名优秀的演员,这也说明了教师的一个职业特点。在一些描述文科大师讲课的记录中,经常有他们手舞之,足蹈之,亦哭亦笑的描述,他们完全融入到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的生活中,从而产生了感情共鸣。在理科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应该保持一种自然平和的状态,但是也要尽量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一个兴奋的状态。一些口头语等的类语言符号会使学生对教师造成一种不好的印象,一些教师的“哼”、“哈”等口头语会引起学生反感,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减少口头语,尽量不使用口头语。对于其他声音符号教师也可以合理利用,例如当课堂秩序不好时,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擦轻轻地敲击讲桌或者制造其他一些声音引起学生注意,当学生走神时也可以这样。这些都需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合理的利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完成教学目的。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的其他非语言符号也迅速增加,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标本、模型、插图、挂图等传统非语言符号也被一些演示性实验和多媒体信息所替代。在理工科课堂上,我们讲解一些课程,枯燥的讲述不能很好地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我们不妨利用一些图片、动画等充分展示物质结构,甚至用一些动画配合音乐,让学生来想象一下物质内部分子运动过程。一段优美的视频可能会把难以言传的信息解释得一清二楚,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一些新型的教具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语言符号难以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非语言符号的教具毕竟是课堂的补充,正确地使用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而过分地迷信则会影响课堂教学。例如一些教师在网上下载课件或视频,把课堂变成看一些Word文档、PPT课件或者电影,那就有些喧宾夺主了,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非语言符号的使用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吸收他人的经验教训,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检验和探索,才能更好地利用,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艺术,达成教学目的的效果。
[1]宋广文.心理学导论[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98.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5.
[3]孙从远.课堂语言中的非语言因素刍议[J].淮北煤炭工业师范学院学报,2001,(2).
(责任编辑:刘东旭)
G642.421
A
1001-7836(2010)10-0083-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0.035
2010-04-30
陈祥龙 (1984-),男,山东临沂人,教育史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陈祥凤 (1984-),女,山东临沂人,教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