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的发展及其启示*

2010-08-15 00:52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新式清政府新政

李 风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

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的发展及其启示*

李 风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

1901年,为了挽救封建统治,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兴学校、育人才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清政府的大力提倡下,新式学堂迅速发展起来。它具有教学内容近代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组织形式班级化、师资新型化等办学特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均衡、课程开设率不达标、教育投入不足、入学率低以及各地毁学事件时有发生等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在当今的教育发展中仍然存在。因此,对新式学堂的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清末新政;新式学堂;发展;启示

新式学堂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教学组织形式、以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知识为教学内容的学堂。中国近代的新式学堂发端于1862年洋务派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但是在清末新政以前,其数量并不多。1901年,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兴学育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清政府的大力提倡下,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出现。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开始,它大大推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新政时期是中国教育由旧到新转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一、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初的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延续统治,慈禧太后于1901年颁布“预约变法”上谕,开始实行“新政”。当时,改革传统教育、兴办新教育是全国上下的一致呼声,如留日学生指出“今日之世界,竞争剧烈之世界也……争之为道有三:兵战也,商战也,学战也。而兵战、商战其事又皆本于学战。”[1]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成为清政府改革的内容之一。

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要求“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2](P4719)此后,新式学堂开始发展起来。为了对新式学堂进行统一管理,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一系列章程,俗称“癸卯学制”,作为我国正式实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它在制度上为新式学堂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清政府通过多种措施来促进新式学堂的发展,如废除科举,1905年,光绪帝宣布“著即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3](P270)再如清政府将新式学堂的办学情况作为地方官员政绩的评价标准之一,并严定奖罚。在清政府的大力提倡下,新式学堂的数量逐年增长,学堂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从1903年的769所、31428人增加至1910年的42696所、1284965人。[4]

新式学堂的分布十分广泛。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各省小学堂统计表[5](P270),全国各地都有了新式学堂,尽管在数量上存在差距,但毕竟已遍及全国。

中国的传统教育由来已久,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的产生和发展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有力冲击,给困境中的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培养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二、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的办学特点

新式学堂与传统学校相比,具有新的办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内容近代化

在古代,四书五经等经学是主要的教育内容,人们将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到了明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大力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则体现出近代化的特点,除了读经讲经外,它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如小学堂开设算术、地理、格致、图画等,中学堂开设博物、地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并且促进了西方社会政治知识的传播。

2.教学方法科学化

在传统学校中,教学方法以老师讲解、学生背诵为主,学生动手实践少,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通常只是呆读死记、不求甚解,而且,体罚在当时十分盛行,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新式学堂对这些有所改革。对初小学生,教师课则不能“过苦”,应以通俗易懂的解释,“启发儿童之良心”,“动其欣慕效法之念”,教师“须尽其循循善诱之法……”[5](P426)还规定体罚慎用,13岁以上禁止体罚,并且开设手工课等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这些对于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十分有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3.教学组织形式班级化

我国的教学组织形式经历了从个别教学到班级教学的变化。商周至隋唐时期的各级官学和私学均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宋、元、明、清时期的书院和各类官学则采用班组教学的方式,它将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具有了集体教学的性质。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在京师同文馆中,“癸卯学制”将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制度加以规定。班级授课制具有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优点,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4.师资新型化

为了配合新式学堂的开设,清政府开办师范学堂为其培养师资,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分别为不同层次的学堂培养教师。学生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如初级师范学堂的课程包括修身、读经讲经、教育学、历史、地理、物理及化学、体操等等。此外,随着留日运动的兴起,留学生也成为新式学堂师资的一个来源。新式学堂的教师与以往学校的教师不同,他们具有新的知识体系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新式学堂教育得以开展的保证。

三、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式学堂大力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

1.新式学堂发展不均衡

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表现为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其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根据清光绪三十三年各省小学堂统计表[3](P270),1907 年,四川有高等小学堂246所,两等小学堂368所,初等小学堂6924所,相比之下,黑龙江只有高等小学堂2所,两等小学堂12所,初等小学堂44所,而新疆地区,只有初等小学堂,没有两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差别之大,是十分明显的。这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方官员的办学热情等等有关,以直隶为例,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采取了很多兴办新式教育的措施,包括设立学校司,“为通省学务总汇之所在”;主持制定《直隶中学堂暂行章程》等规定;多方筹措办学经费,省立学堂的经费由藩库直接拨付,等等。直隶的新式学堂发展很快,据清宣统元年(1909年)各省小学堂统计表[3](P272),其小学堂数目居全国各省第一位,尤其是初等小学堂的数目,达到了10259所,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其二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在旧学教育制度下,城乡教育发展比较均衡。新式学堂兴起后,其多设立在城市,农村很少,在广大农村地区,新式学堂并未得到普及,私塾仍然占主要地位。随着新教育向城市倾斜,农村知识分子大量流入城市,农村教育逐渐衰落,这也就加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2.课程开设率不达标

时人对当时新式学堂的调查反映了其办学情况,如涿州学堂,“前日观里仁仓小学,其中学生仅八人。学务处颁发之书,虽已发给而不能用,所读者,不过仍《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之类。”[3](P273)

“癸卯学制”中规定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课程,但是许多学堂(尤其是农村学堂),教学内容仍然十分陈旧,有的小学堂仍以四书五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甚至有的所学皆为四书五经之类。这与师资水平不高有很大关系,师范学校的设置较晚,新式教育开办之前没有相应的师资培养,虽然师范学堂和留日运动为新式学堂提供了一部分师资,但数量却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教师根本没有接触过新式教育所要学习的知识,也就无法教授给学生,在这样的师资力量下,课程的开设情况可想而知。

3.教育投入不足

当时清政府财政紧张,无力负担大量的教育经费。清末采取分级负担教育经费的制度,由中央政府负责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负责,采取就地筹款的原则,以地方公款等作为来源。1911年,学部提出“盖普及教育,为国家根本之计,”国家经费应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按世界各国的通例,国库补助义务教育经费,学部准备拟定国库补助小学经费章程。[6]国库补助义务教育的制度也逐渐列入议事日程,但是这只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据统计,教育经费在当时只占清政府行政费的1﹪,款额总数每年仅2000万两。[7]没有足够的教育投入,发展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施等条件也就无法达到应有的要求,这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影响,如“西坛村之小学,在一破庙中,坛宇颓剥,荒秽不治。”[3](P273)

4.入学率低,各地毁学事件时有发生

兴办教育是利国利民的举措,可是在清末新政时期,学堂的兴办却激起了民愤,主要原因是学捐的征收。国家的教育经费不足以维持学堂的开办,为了保证教育的发展,清政府加征学捐作为教育费用,地方官员在实行过程中也有借机敲诈等行为。当时,由于庚子赔款等原因,广大人民已日益贫困,加征学捐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激起了人民对于新式学堂的仇视,各地毁学事件时有发生,如1910年,“江苏江都县嘶马镇焚毁初等小学堂一所,堂长及庶务员,均被殴辱。”[3](P275)新式学堂开办不仅没有给人民带来好处,反而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自然不能得到欢迎。再者,儿童是很多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一部分,“吾家子弟,每日以采薪拾菜为生活,入学堂是绝我生路也。”[3](P275)这是阻碍新式学堂发展的因素之一,再加上毕业出路等原因,虽然清政府规定若该地有新式学堂,学龄儿童必须入学,家长无故不令入学者罚之,但新式学堂的的入学率依然很低。1909年,学生数大约为160万,学龄儿童大约为5000万,入学率仅占3﹪左右。[8]

四、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的发展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新式学堂在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依然存在于今天的教育中,主要包括:

1.区域、城乡教育应均衡发展

我国现在的教育依然存在着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师资队伍水平的差距等原因,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教育。这导致了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儿童得不到好的发展,也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人才为其服务。自清末新政新教育兴起以来,传统的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格局被打破,农村教育受到极大的影响,自此就一直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政府应该采取加大对教育落后地方的教育投入、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就业等措施,让中西部、农村的孩子都得到良好的教育,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2.足够的教育投入是良好教育质量的保证

制约新式学堂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是教育投入不足,当今我国的教育投入依然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世界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平均已经达到4%,我国虽然提出2000年达到这个目标,但是实际上到现在也没有实现。由此便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校舍建设达不到要求、教学设备缺乏等问题,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音乐、体育教学设施。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学生音、体、美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是不可能的,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尽早达到4%的目标,以保证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良好教育质量的保证

清末新式学堂的课程开设率不达标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师资整体水平不高造成的,由此可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良好教育质量的保证。如今,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给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对教师的需求由“教书匠型”向“专家型”转变。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教育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国家应在加大师范教育招生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师资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要求的教师,同时应该加强在职教师的职后教育工作,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师资。此外,农村教师在学历等方面与城市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三支一扶”、“农村特设岗位教师计划”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师资队伍有改善作用。国家应加大这些措施的实施力度,并采取多项具有吸引力的政策鼓励师范生到农村就业,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4.只有义务教育免费,普及义务教育才能完全实现

我国自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开始,就在大力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教育部的统计,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85 年的95.9%提高到 2008 年的 99.5%。[16]但应该看到的是,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仍然因无力负担书费、杂费等而失学,对于一些收入很低的家庭来说,子女受教育所需的费用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普及义务教育是国家的责任,政府应采取多方面措施保障其实现。近几年,各省相继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书费,并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才在逐步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完全普及和教育机会均等。

[1]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J].近代史研究,1987,(3).

[2]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J].近代史研究,1987,(3).

[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6]学部奏复陈普及教育最要次要办法案[J].教育杂志,第3卷,第1号.

[7]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8]各省十年间教育之计划[J].东方杂志,1906,(3).

The Development and Inspiration of the New Style Schools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al in Late Qing Dynasty

LI Feng

(College of Education,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300387,China)

In 1901,in order to save feudal ruling,Qing Government began to enforce the New Deal,among which schools were established,and talents were cultivated.So new style schools developed rapidly.They had modern teaching contents,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s,class - form organizations,and new teaching staff.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imbalance of development,some opened courses unqualified,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education,low school- age children enrollment,and in some places schools being destroyed.And some of the problem still exist in current education development.So the study of the new style schools in Late Qing is of certain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e New Deal of the late Qing;the new style schools;development;inspiration

G 522

A

1673-2103(2010)06-0087-04

2010-09-21

李风(1986-),女,山东德州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猜你喜欢
新式清政府新政
新式汽车
甘露/新式婚爱珠宝《爱will》放大你身上的幸福光芒
“新政”爆款第一车?
新政不是“半夜鸡叫”
Cartoons
新政
关于新政的思考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新式可伸缩性布朗式架的改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