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
(西南林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安徽省五种鸟类新纪录
王 剑
(西南林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在皖南记录到林雕(Ictinaetus malayensi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灰喉山椒鸟(Pericrocotus solaris)、黑领椋鸟(Sturnus nigricollis)、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等5种鸟类,查阅文献后确定为安徽省级新纪录。其中林雕和黑领椋鸟的分布区有明显北扩,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林雕;凤头鹰;灰喉山椒鸟;黑领椋鸟;栗背短脚鹎;安徽省;新纪录
安徽鸟类调查始于La Touche(1925-1934),其后Kolthoff(1932),常麟定(1933),David和Glass(1951)相继有报道,郑作新和钱燕文(1960)对黄山鸟类的初步系统调查记录鸟类92种。[1]此后在皖南先后有王岐山和胡小龙(1978)[2]报道九华山鸟类166种,王岐山等(1981)[3]报道黄山鸟类174种,李炳华(1987)[4]报道牯牛降鸟类147种,胡小龙和耿德民(1995)[5]报道在舒城和祁门县发现黑冠鹃隼。徐亚君(1997)[6]总结,黄山市共有鸟类187种,唐鑫生等(2008)[7]报道黄山机场鸟类111种。安徽全省目前记录鸟类共约365种。[8]
2005年8月至2009年2月,笔者陆续在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宣城、安庆和池州等地,先后记录到林雕(Ictinaetus malayensi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灰喉山椒鸟(Pericrocotus solaris)、黑领椋鸟(Sturnus nigricollis)、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等鸟类,经查阅相关文献,[1-7,9-10]确认其为安徽省鸟类新纪录,报道如下。
2005年8月11日,在黄山市祁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N30°00’,E17°27’,海拔900m)使用10倍双筒望远镜观察到1只林雕,随后于2006年1月22日在宣城市泾县泾川镇古坝村(N30°41’,E118°29’,海拔70m)观察到1只,2007年7月8日在祁门县大北埠(N29°51’,E117°29’,海拔110m)再次使用10倍双筒和20倍单筒望远镜观察到1只,并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到照片。
林雕见于有常绿阔叶林的山丘附近,几次观察均见其长时间在空中缓慢翱翔,离地面很高,逐渐滑过山脊后在视野中消失。2006年1月22日中午在泾县所见时,适逢雨夹雪后,山头尚有积雪,气温较低。野外远观为几全黑色的大型猛禽,两翼长且宽阔,具分叉很深的7枚“翼指”(初级飞羽内、外翈缺刻),尾相对较长,区别于乌雕(Aquila clanga)等其他雕类。
2006年9月18日在宣城夏渡扬子鳄保护区(N30°54’,E118°46’,海拔40m)使用双筒望远镜观察到1只凤头鹰。2007年7月11日在祁门牯牛降观音堂景区(N30°01’,E117°31’,海拔370m)观察到1只。
两次观察到凤头鹰均从林中快速飞出,旋即又没入林中,林栖性较为显著。见其体型略大,体粗壮,头身长与尾长的比例为4:3,具特征性的“拟白腰”(蓬松的白色尾下覆羽)而区别于松雀鹰(A.virgatus)。
2007年7月7日在祁门牯牛降观音堂使用单、双筒望远镜观察到6只并拍摄到照片,当月27日又在该保护区观察到3只。
灰喉山椒鸟结小群活动,来回飞越常绿阔叶林中空地,短暂停歇时栖于林缘大树树冠。其雄鸟和雌鸟分别有明显的红色和黄色羽毛,十分惹眼,与安徽原有记录的小灰山椒鸟(P.cantonensis)和灰山椒鸟(P.divaricatus)两性均为单一的灰白色显著不同。
2007年6月28日乘列车沿皖赣线途经黄山市境内时,在路边电线上不时可用肉眼观察到黑领椋鸟。2007年7月8日在祁门县历口镇环砂村(N29°56’,E117°31’,海拔140m)使单、双筒望远镜观察到3只并拍摄到照片(其中1只幼鸟)。2009年2月14日在安庆市枞阳县雨坛乡车甸村(N30°50’,E117°07’,海拔10m)观察到3只,2月17日在池州市东至县升金湖保护区杨峨头(N30°21’,E117°02’,海拔15m)又观察到此鸟。
黑领椋鸟见于村庄附近,于农田中取食,停歇于电线、落叶树枝甚至水牛背上,叫声嘈杂。与丝光椋鸟(S.sericeus)、灰椋鸟(S.cineraceus)、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等混群,但黑领椋鸟个头明显大于其他椋鸟,且具特征性的黑色领环(幼鸟无)和黄色眼周裸皮。
2007年7月4日在祁门牯牛降保护区使用双筒望远镜观察到3只栗背短脚鹎,2007年7月7日在祁门牯牛降观音堂使用单、双筒望远镜观察到6只并拍摄到照片。
栗背短脚鹎结小群活动于浓密的阔叶树树冠上层,不易看清但叫声响亮。上体具鲜亮的栗色,白色喉羽有时膨出,区别于同域分布的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和黑短脚鹎(H.leucocephalus)。
以上5种新纪录于安徽的鸟类,以往记录多局限于华南,分布区最北到江西中部、福建西北部和浙江南部,[9-10]大致不超过中亚热带。皖南黄山山脉以南,属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应是此5种安徽省级新纪录鸟类的正常分布范围,以往未见报道,可能是调查遗漏所致。林雕冬季见于黄山山脉以北和黑领椋鸟分布到长江以北,已经进入北亚热带,则有明显的扩散,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11]
[1]郑作新,钱燕文.安徽黄山的鸟类初步调查[J].动物学杂志,1960,4(1):10-14.
[2]王岐山,胡小龙.安徽九华山鸟类调查报告[J].安徽大学学报,1978,(1):56-84.
[3]王岐山,胡小龙,邢庆仁,等.安徽黄山的鸟兽资源调查报告[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2):138-158.
[4]李炳华.牯牛降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和若干生态的研究:1.区系组成[J].安徽师范大学报.1987,(2):50-60.
[5]胡小龙,耿德民.安徽发现黑冠鹃隼[J].动物学杂志.1995,30(5):24-25.
[6]徐亚君.黄山市野生动物资源论证[J].徽州师专学报,1997,7(1):1-11.
[7]唐鑫生,程从应,胡优贵.黄山机场鸟类调查与鸟击防范对策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8,25(6):46-50.
[8]张有瑜,周立志,王岐山,等.安徽省繁殖鸟类分布格局和热点区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8,16(3):305-312.
[9]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0]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1]孙全辉,张正旺.气候变暖对我国鸟类分布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00,35(6):45-48.
责任编辑:胡德明
Abstract:Five new records to the avian fauna of Anhui are found by witness of black eagle(ictinaetus malayensis),crested goshawk(accipiter trivirgatus),grey-chinned minivet(pericrocotus solaris),blackcollared starling(sturnus nigricollis)and chestnut bulbul(hemixos castanonotus)in South Anhui Province,China from August 2005 to February 2009.Among these,the distributions of ictinaetus malayensis and sturnus nigricollis across the Huangshan Mountain into the north subtropical zone show a significant northward expansion,which may suggest a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Key Words:ictinaetus malayensis;accipiter trivirgatus;pericrocotus solaris;sturnus nigricollis;hemixos castanonotus;Anhui province;new record
Five New Bird Records from Anhui Province,China
Wang Jian
(Faculty of Conservation Biology,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Kunming 650224,China)
Q959.7
A
1672-447X(2010)03-0052-02
2010-03-02
王剑(1986-),安徽祁门人,西南林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野生动物多样性与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