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甜溪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梦珂
——“五四”运动后知识女青年的无奈
史甜溪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文章从丁玲的处女作《梦珂》为出发点,以五四运动后的革命低潮为背景、以知识女性梦珂在上海的种种经历为突破口、以梦珂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为线索,探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知识女性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迷惘,及对“五四”运动后社会现状消极和不满的情绪。分别从小说主人公梦珂的追求、梦珂在社会上的诸多无奈、产生诸多无奈的原、主人公与作者的联系入手,讨论梦珂的理想、情感、生存及精神上的艰难,从而批判和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主人公梦珂并未走上通过革命解放自我的道路,而是在不断的失落中逐渐迷失,也从侧面说明了作者此时失落和无奈的心情。
丁玲;小说创作;梦珂;知识女青年
纵观丁玲的一生的创作,经历了“五四”时期、“左翼”时期、解放区时期等三个主要阶段。与此想关联的作品的主体为:知识女性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迷惘时期;革命情境下知识女性的两难选择;知识女性启蒙意识的消解与社会主义“新”小说的诞生。①《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等作品则可以称为丁玲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但人们较少关注其处女作《梦珂》,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五四运动后的革命低潮为背景、以知识女性梦珂在上海的种种经历为突破口、以梦珂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为线索,探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知识女性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迷惘,以及对“五四”运动后社会现状消极和不满的情绪。并顺及探讨了丁玲初期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的批判,及女性要在这样的社会中求得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艰难命运与现实。
(一)追求独立的自我
梦珂在五四精神熏陶下,从偏僻的故乡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这个天真美丽的少女带着自觉的反封建意识,抱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来到了为当时的进步青年注目、神往的上海,希望在这里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施展自己的抱负。幻想着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摆脱传统意识对自己的束缚,来达成自己恋爱的自由和实现独立自我的种种心愿。
然而她想象中的乐土并非是净地,而是一片有着种种污浊的天空。红鼻子教师调戏女模特的丑行激起她强烈的怒火,她见义勇为,怒斥这个封建流氓,并愤然离开学校以示抗议。离校后的梦珂寄住在姑母家里,这里生活的骄奢淫逸、庸俗空虚让她感到震惊,她满怀深情地挚爱着二表哥,不料想所爱的却是个十足的伪君子,他用卑鄙的手段骗取了梦珂的爱,真相大白后,梦珂感到既屈辱又愤恨,毅然出走,企图另辟新的出路。但她想错了,在那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污浊社会里,一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子又能找到什么出路呢?她一直向地狱的深渊坠去,终于为生活所逼,逐渐堕落成一名出卖色相的女子。她在这个并非她自己所能掌控的社会中不停的反抗,力图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她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每一次貌似的解脱都是另外一层更深痛苦的开始。
(二)追求独立自我的原因
受五四运动的影响⑨“五四”运动把一大批进步青年从封建家庭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他们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把自由、民主、平等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并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即领悟到革命的精髓,梦珂代表了那些受到新文化启蒙但又没有认识到革命必要性的在革命边缘徘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
受生活影响从其家庭背景及从小所受传统及现代教育,使其成为一个知识女性,有机会接受大量的新思想,树立了追求平等、追求自我价值的理想。但是其从小所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她在学校、姑母家、圆月剧社的经历又决定了她只能在追求自我价值中实现自我,不能把自己融入到为大众利益和国家命运抗争的团队中去。
(一)理想的无奈
作者最早揭示给大家的是梦珂与学校的关系。作为一个向往着自由和独立的新时期的女性,学校无疑是梦珂想要来到的地方,她渴望在那里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锻炼。但是现实却并非如她想象的那样。矮胖的红鼻子教员,受辱的女模特,挺身而出的她,周围冷漠的眼神和最终的不公平待遇,这构成了小说情节最初的矛盾,也是最根本的矛盾。为了读书,为了寻找新的理想,梦珂离开家乡只身来到了上海求学,她有着一颗那个时代人们所共有的充满激情的心,她希望能在这里找到自我,实现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的梦想,但是现实却使她最后不得不屈服于社会现状。
梦珂想作为一个独立女性,拥有自己的天空,却不得不为生活所迫堕入风尘。由于不堪忍受姑母家人的虚伪、欺骗,她最后下决心离开姑母家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她本是为了不愿再见那些虚伪的人儿才离开那所住屋的。”她只是一个弱小的女性,虽然有着远大的理想,但她却没有替人民服务,开工厂、办学校的能力;她痛恨学校,痛心那些虚伪的所谓朋友的关系,却不能牺牲自己去医院做看护,与病人温存……最后她还是认定她是有理想的,所以踏进了圆月剧社,开始了她的另外一种生活。举起双手勒上两鬓及额上的短发,显出那圆圆的额头并两个小小玲珑的耳垂给张寿琛审视审视,她虽然很伤心,但却很受欢迎。以至于接下来忍受、并且适应了这种纯肉感的社会,虽然她也哭过,也怀疑过这是否就是出卖灵魂出卖肉体。但最终,无力又坚强的她也见惯了那些情景,慢慢的可以不怕,可以从容,隐忍力也更加强烈,更加伟大,能使她忍受非常无理的侮辱了。那个曾经有着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梦珂被闭月羞花的林琅代替,渴望自由和独立的知识女性变成了供大众玩乐和吹捧的风尘女子。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无奈是一个女性的痛苦,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⑧在“五四”运动这场以文学革命和女性解放为号角的风暴过后女性有这样的命运也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从小说的结尾更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失望和低落的情绪。
(二)情感的无奈
梦珂对父亲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她的父亲是个老来回头的浪子,在命运的大起大落中镇静而豁达地去享受着人生。梦珂小时侯父亲会和她一起喝酒;在梦珂不去上学时他会像小孩一样高兴带着女儿去花厅上听雨、下棋,并常常为一颗棋子争得红起脸来。当梦珂长大离家时,年老的父亲不仅对她提供精神的支持,还有一份精神的理解。对于自己身处纯肉感的社会,梦珂唯一可眷恋的就是父亲对她的爱了,只有父亲才让她精神上有了唯一的归属感。而这个充满人性光辉的父亲,迥异于“五四”文学中那种精神阴暗、思想腐朽、专制、残忍的封建之“父”,而是爱的化身、女儿心灵的家园。这种来自于父亲的天然保护力,是经过“五四”洗礼的知识女性于幻灭中寻找自救的所最迫切需要的,比起周围都市男性的庸俗和市侩来,“父亲”就像是黑暗世界的灯塔。
对儿时玩伴梦珂也有着无限的怀念,在匀珍家谈到“酉阳是否有这样多的学校时”眼前浮现出的是自己正穿着银灰竹布短衫,躲在岩洞里看《西厢》,和一群男孩子在外边溪沟里面捉螃蟹。想到了幺妈,想到了三儿、四儿,也想起了父亲。父亲只想再有那么一天:朋友忘形地恭维他,然后自己尽情地辱骂他们,倾泻这多年来所尝的人情苦味;而梦珂却只想把母亲的坟墓修好,修得像书里面的一样,老远便应排起石人,石马……也想到父亲温柔的时候摸着她那条黑油油的长辫子,唉声的说“梦,你长得越来越像你母亲了。你看,你是不是近来又瘦了……”想着和父亲下棋,竟然笑出了声。还有那些儿时的玩伴,王三、袁大、二伯家的二和大,看牛的矮和尚,厨房田大,就连长工们也觉得亲切……
这是梦珂在被学校开除后来匀珍家玩耍时所想到的。在学校为给受辱的女模特打抱不平,不仅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反而遭受了诸多的非议,自己的行为不能为周围的人所理解,人与人的关系淡漠到极点。这个十分寂寞和无助的时候最值得怀念的就是童年的那种纯真的友谊。此时有这种想法,正说明了她的无奈。
对表哥的依恋在姑母家的苦闷中,唯一能给自己带来欢乐和寄托的就是表哥。一起下棋,聊天,看《茶花女》,听表哥给她念诗,她对表哥的依恋就像以前对匀珍的依恋一样,不仅仅是伙伴。
(三)生存上的无奈
作者首先刻画了一位怀着人生狂想,脱离父亲独立生活的年轻少女形象,她满怀着憧憬,寻找伸展自己个性和真切的人与人关系的都市文明。然而发生在学校里的女模特事件和来自男性的“那无用、那冷漠、那事后的奋勇都深深地伤了她的心”。梦珂所受到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黑暗的学校,黑暗的家庭,黑暗的社会。而所有的黑暗都是透过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出来的:与学校侮辱女模特的红鼻子教员之间的斗争;对姑母家所有人表现出的无聊、贪婪、虚伪、浅薄表现出的厌恶;对父亲所提婚事的坚决反对;对圆月剧社里从编剧、导演到看门的人毫无人性的表现。丁玲书写了在黑暗的社会中,梦珂为自己的命运寻找出路时的焦躁、悲哀和无奈的悲剧命运。
从反感到适应,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梦珂刚到姑母家中时对这里的人和环境都是不能忍受的,最后又只能安慰自己去努力的接受那些人,去适应那样的生活;刚刚进入剧社的时候受不了看门的扁脸,老板的评论,吸着香烟的妖妖娆娆的妇人,粗鄙的俏皮话,象妓女一样任那些毫不尊重的眼光去观览,而在这些人当中只有她惊诧和怀疑 。以后,“依旧是强忍着,继续到这肉感的社会里去,那些奇怪的情景,见惯了,慢慢地可以不怕,可以从容,能使她忍受非常无理的侮辱了”。最后使她变成被喽罗们用“天香国色”的词藻去捧着的林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的和被讽刺的结局。
(四)精神上的无奈
对环境的不适应作者通过主人公大胆直率的自白去剖析人物心理,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在小说中,丁玲捕捉到了梦珂心灵变化的轨迹,显示出她作为一个知识女性所应有的敏感和追求。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夜晚,她更不能安睡的辗转在那又香又软的新床上,指尖一触到那天鹅绒的枕缘,心便回味那一些精致的装饰,漂亮的面孔,以及这一些所谓的朋友友谊。但,实实在在这新的环境却只扰乱她,约束了她,当她回忆到自己勉强装出来的样子,像是非常自然地夹杂在那些男女中谈笑一切,不觉羞愧地把眼皮也湿润了。过后才以许多不得以的理由,来宽恕自己被逼做出来的那些丑态,但却不能真的便把一些愧心放下。如此翻来覆去的,半夜都不能睡着。真的,想起那些自由,坦白的,真情的,毫无虚饰的生活,除非再跳转到童年时候。“难道来这里的人都是不坦白、不真诚……”最后只好归怨到自己。为什么自己不忠实地亲近这里所有的人呢。
这是梦珂初到这个豪华而虚伪的姑母家时的心理。梦珂真挚、正直、不善于作假的性格使她与这个虚伪、堕落的新环境格格不入,与这里空虚的精神生活相对立。所以她不满这种生活环境,讨厌与这里的人交往,也厌恶自己不得不装出来的样子,在她的心灵深处,她鄙视这里的一切。但是现实又逼迫她只能在这里生活,所以又不得不找理由宽恕自己,让自己适应这种生活,从而找到安慰。通过对梦珂的复杂的心理描写表现出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虚伪、社会的残酷,以及女性的无奈。
最后,当梦珂从圆月剧社出来,情绪被嫌厌、害怕所压迫,她有一种想要退却的感觉。晚上,她对着镜子独自表演,在一面镜子前做着许多不同的表情。“最初,她似乎是装一个歌女或舞女,尽向着镜里的人装腔做态,扬眉飘目。有时又像一个贵妇人尊严、华贵……但贵妇人和舞女的命运都极其不幸,所以在最后一对凝视着前方的眼里,饱饱地满含一眶泪水。真的,并且哭了,而且她却得意地笑着用手绢擦干眼泪。”此刻,她已经做出了要去演电影的决定,虽然她犹豫、怀疑、甚至鄙视,但是现实又逼迫着她不得不“第二天高高兴兴地去圆月剧社……”从上面可以看出,丁玲善于表现人的心灵深处最敏感而最容易忽视的种种隐秘的欢乐和痛苦,对人物的感情描写精确而又细腻,通过主人公不经意间的动作,表达了一个向往独立的女性矛盾而又无奈心情。
(一 )时代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当时的中国,虽然一部分人已经觉醒,而且已经开始为使人民走出苦难而呐喊,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依然根深蒂固。在政治上的压迫、在思想上的腐蚀、在生活上的剥削,封建顽固势力也在为维护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不断的顽抗。封建势力妄图复辟,军阀混战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人民更是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更多的人是在这种社会现状中四处观望,试图能够适应这种现实进而得以生存,梦珂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没有认识清楚使自己一再受挫的原因的本质,也缺少努力改变社会现状的认识和决心,所以她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在小说中,红鼻子教员代表了军阀统治,姑母一家代表了生活腐化的资产阶级,父亲是封建势力的缩影……所以说梦珂的悲剧命运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悲剧缩影。
“五四”运动过后的思想低潮梦珂当时处在“五四”运动后的旧中国,是托庇“五四”运动的力量从封建家庭牢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把恋爱自由、恋爱的热情,以及恋爱至上看作是人生神圣的唯一的目的,这正是他们资产阶级思想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当时时代的一种特征,并且也是他们时代精神的一种表现。尤其是这一类的青年女子,往往是要通过女性的觉醒来体会到社会的觉醒。可是这种所谓恋爱自由、爱情至上主义又是什么呢?它只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同时也应该有新的资产阶级的东西去填充它们。在那个时代,它只是一个空壳,在资产阶级没落时期成了厌世者的避难所,从而表现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空虚和堕落,那个时代受资产阶级文化影响最深的也正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中所传播的那种最庸俗、最堕落的资产阶级“恋爱文化”。所以,由“五四”运动所催生的新青年的自由恋爱只有被当时大发展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斗争的社会力才能充实,才能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否则就只有空虚而不得不绝望,或者满足于庸俗和自私而不得不无声无息地枯萎下去。梦珂所追求的爱情很朦胧,但实质上可以说是恋爱至上主义者,假如她把自己的解放与要求同当时的人民群众的解放与要求结合在一起,把她的热情向着另一些青年的革命热情方向去努力,她就会更了解自己,她的热情和追求恋爱自由的力量也会变得更加强大。但在她主观上是和当时革命的社会相隔离的,她自身虽然十分善良和纯洁,但她恋爱至上的东西都已经带着颓废和空虚的性质了,所以再看她的追随者的时候也就觉得他们十分平凡或者是卑浊不堪。所以她就不得不苦闷,不得不感伤,不得不彷徨而感到绝望。她的空虚是恋爱至上本身的空虚,同时她自己也觉得本身的生活比较空虚,所以说她的恋爱至上虽然是进步的思想,却没有拥有时代前进的力量,而她更不能把这种力量当作桥梁,跑到前进的社会中去,使自己得到生活的光和力。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对“南海核心利益说”的认识,从多个角度深化了对该说的理解,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南海核心利益说”的提出过程语焉不详,缺乏深入的阐述。第二,对“南海核心利益说”的依据虽然有不同角度的解读,却缺乏不同视角下的比较。第三,关于“南海核心利益说”与南海局势二者关系的研究宏观著述较多,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微观著述较为缺乏。第四,对“南海核心利益说”思考的研究比较缺乏,造成现有成果视角过于单一。本文旨在上述4个方面有所突破,既推进研究的深入,也为中国接下来的南海维权思考提供一些依据。
(二 )社会原因
此时,封建思想依旧笼罩人们头脑,封建势力异常顽固,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占据着很多人的大脑。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梦珂作为一个向往着自由和独立的新时期的女性,学校无疑是梦珂想要来到的地方,她渴望在那里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得到锻炼。但是现实却并非如她想象的那样。矮胖的红鼻子教员,受辱的女模特,挺身而出的她,周围冷漠的眼神和最终的不公平待遇。这是小说中最初的矛盾,也是最根本的矛盾。即进步的思想和不得不面对的残酷和冷漠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依然受到歧视。从小说一开头的红鼻子教员羞辱女模特,到父亲说服梦珂回家成亲,再到表哥对梦珂感情的戏弄,最后沦为男人取悦的风尘女子。这一切都渗透着对女性的歧视。同时也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知识女青年,梦珂所受到的来自社会的压力以及她自己想冲出这种束缚的强烈的欲望。小说中将梦珂的希望一次次地点燃,又一次次地把她的梦想打碎,在这种环境中,作为一个女性,为了生存,她最终只能走上了那条不归路。没有人会同情她,将这种事情视做理所应当,而作为一直希望能实现自我的梦珂而言,这似乎也是她唯一可以将自己价值扩大化途径。
(三 )自身原因
梦珂渴望独立,从初到姑母家时的矛盾、不安、反感,辗转反侧在床上思考,“羞愧得眼皮都湿润了”,然后拿许多不得以的理由安慰自己。到跟表姐们一起玩耍,买貂皮大衣,同表哥去看电影,对表哥产生依恋,跟无党派接触……以至于后面都把匀珍给忘记了,竟然好几个礼拜没有去过民厚里了。要不是后面发现表哥在安乐宫与伍太太偷欢而出走的话,她肯定会在这个地方一直迷失下去,直到彻底地丧失自己。而梦珂的性格和经历也注定了她不能永远属于这个堕落的地方,属于虚伪的表哥、轻薄的澹明、奢侈的表姐妹……她是一个独立的渴望自我的女性,她要的是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当她听到表哥与澹明的对话之后,使她更加厌恶这里的一切,她决定离开,姑母家并不是属于她的容身之地。所以有了后面留给姑母的那封信,有了后面的林琅。但这里却并不会因为她的离开而有所改变,因为澹明有杨小姐可追,而晓凇除了章太太之外还有两个很有希望的女朋友。最终只有她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而她却无力改变这里的任何东西,只能选择退缩,选择离开,或许这也是她唯一可以做出的反抗。
小说的背景是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描写的是知识女性梦珂从县城来到大都市伤害的一段生活经历。梦珂是退职太守的女儿,有个温馨康乐的家庭。母亲早逝,父亲非常疼爱她。她陪着父亲在花厅下棋、读书、观景,生活十分舒适。虽然父亲为她定了婚,但并不逼她,由她自己决定,她很轻松地将这件事否决了。梦珂的父亲只想一天重温昔日做官时的辉煌,梦珂只想把母亲的坟墓修的象书上看到的那样,有着石人石马的气派。她是从狭隘陈旧的重建家威的愿望出发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校读书。她离开家乡不是为环境所迫,也不是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她只是在时代新风尚影响下,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普通女子。然而,这个向往真实、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是找不到出路的,一次又一次地碰壁,又一次又一次地挣扎。
由于梦珂一直以一个独立女性的思想同社会抗争,而非一个革命者。所以当她最后决定离开姑母家时才会感到非常的迷茫。她没有能力去为人民服务,去办学校、开工厂;她也不能牺牲自己去做医院的看护,去整天同病人温存;更不可能做一个推翻封建军阀统治的斗士为了新生活去拼搏。但是她有不甘心去做一个小保姆,整日同那些厨子和仆妇们混在一起。最终她选择了圆月剧社,选择了那个受众人追捧但内心及为空虚和痛苦的“林琅”,选择了通过另外一条路来给自己圆梦。
(一)反映作者心声
与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梦珂也通过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开阔了眼界,促进了个性主义的觉醒,从一个封建家庭的大小姐逐渐转变成一个知识女青年,要求民主科学和恋爱婚姻的自由。
几千年来,在中国的父权制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下并没有一种显见的超越等级制的家庭人伦秩序的女性意识。女人永远是比男人低一个层次的。如女儿次于儿子,妻子次于丈夫,母亲次于父亲。而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思潮猛然之间发出了敲碎几千年来日积月累、世代相袭的关于女人的传统观念。所以小说中的梦珂敢于以极大的勇气去挑战侮辱女模特的教师。④而丁玲能塑造出这样一个女性也是勇气颇大的。梦珂始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她的不满是对整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的不满;她的屈辱,是封建习惯势力带给她的屈辱;她的愤恨,实际是对整个社会的愤恨;她的处处碰壁是整个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艰难生存的缩影。
(二)梦珂身上有丁玲的影子②
丁玲 1904年出生于湖南的名门大户蒋家,从小就有幸接触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学和通俗文艺。父亲的早逝使她过早地领略到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坚强而豁达的母亲成为她的第一位老师,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了民主主义的种子。发生在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运动。“五四”运动使得一些知识青年从梦中觉醒,丁玲就是其中之一。她随好友王剑虹来到了上海,又到了北京,她在努力追求人生的光明之路。但是社会如此黑暗,混乱,她深切的感受到时代的痛苦,丁玲陷于失望与苦闷之中,于是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⑥她说“我那个时候为什么写小说,我以为是因为寂寞,对社会不满,自己生活无出路,有许多话要说出来却找不到人听,很想做些事又找不到机会,于是便提起笔,要代替自己给这社会一个分析。”梦珂的追求和痛苦,这其实正是丁玲当时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梦珂的叛逆精神以及女性的高傲里,完全渗透着作者当时自己的思想情绪,是作者通过生活的实践,并经过对黑暗社会的细致观察,而塑造出了一个不甘于被黑暗社会吞噬而在迷乱的人生中尚有追求的新女性形象。
(三)小说的局限性
小说在选材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927年正是革命浪潮起伏,现实生活早把当代中国的许多先进妇女推向广阔的解放道路。大批革命女性跟男子一起投身于革命时代的洪流。例如,1925年的子君的形象出现于中国文坛就有着较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在大革命失败后,作者选择梦珂这个人物作为描写对象,描写的范围势必不能代表那个时代普遍的人们的思想,和普遍的社会状态。
小说与革命的大环境的不和谐,1927年,在中国现代史上是惊心动魄的年代,先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南方各省如火如荼,北伐军节节胜利。可忽然之间风云变色,日月呜咽。国民党反动派背弃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大规模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农革命运动,革命成果毁于一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⑦丁玲在回忆她当时的思想状况时也说“我那个时候思想也非常混乱,有着极端反叛的情绪,盲目地倾向于社会革命,但因为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又疏远了革命队伍,走入了孤独愤懑、挣扎和痛苦。直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四一二’、‘马日事变’等才打醒了我。 我每天听到一些革命的消息,许多我敬重的人都牺牲了,也有朋友在痛苦中坚持,也有朋友动摇了,我这时极想到南方去,可是迟了,什么也找不到。……形式上我很平安,不讲大话,或者只象一个热情诗人的爱人或妻子,但我精神上痛苦极了。除了小说我找不到一个朋友,于是我写小说了,我的小说就不得不充满了对社会的鄙视和个人孤独的灵魂的倔强挣扎。”
丁玲当时思想的滞后性。梦珂是个善良而富于同情心的少女,也是狂狷、孤傲和自洁的少女。她不甘于妇女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也不甘于鄙俗的生活氛围。她追求纯洁、美好的爱情,并且具有一种叛逆的性格,敢于向现实挑战。作者即赞美这个女性的坚强,又同情她的不幸和沦落。但是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指明这样的妇女应该去向何处的社会问题。实际上,1927年的中国这样的解答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中国妇女面前,黑暗的隧道已经走到了尽头,已经看得见光明了。但是在梦珂的身上,她始终是被黑暗的力量所压制,虽然不断地反抗,但最后还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这正说明作者思想的局限:她只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个人主义的立场、观点上去看待现实、看待现实中的妇女问题,并没有更多地去探求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所以在作品中就不难看出作者对生活的悲观和绝望。⑤冯雪峰说:那个时候丁玲倾向的本质可以说是个人的无政府主义加流浪汉的知识阶级性加资产阶级颓废和享乐而成的混合物。在《梦珂》中,丁玲对无政府主义的形象不无贬斥,说明她对无政府主义已无好感,但就作者当时世界观的核心而言,她当时还是完全的个人主义。因而作品中始终存在着压抑和灰暗的气氛。
本文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梦珂的追求、梦珂在社会上的诸多无奈、产生诸多无奈的原、主人公与作者的联系的分析,揭示了在那样黑暗的社会中,要想实现自我就必须拿起革命的武器同反动势力做斗争,一再的避让只能让自己陷入更深的迷惘和无奈。
[1] 袁良骏 .丁玲著作年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 王中忱,尚侠 .丁玲生活与文学的道路 [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 袁良骏 .丁玲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4] 丁玲作品评论集 .文联出版公司,1984.
[5] 冯学峰 .从《梦珂》到《夜》,文艺报,1952.
[6] 杨桂欣 .观察丁玲[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7] 王蒙 .我心目中的丁玲[J].读书,1991.
[8]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J].1977.
[9] 袁良骏 .论丁玲的早期创作[J].芙蓉,1980,(4).
M engke,The Help less of the Know ledge Fem a le Y ou th A fter theM ovem en t on M ay 4 th
SH ITian-xi
(Hunan Industry Po lytechnic,Changsha 410208,Hunan)
Startingw ith D ingling’s firstwork——M engke,w 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revolutionary ebb after theMovementon M ay 4 th 1919,breaking through all kindsof experiencesofM engke,who isan educatedwoman,in Shanghai,w ith a clue of the constant changes soundingM engke,thispaper investigates that the individual life awarenessof the educated woman was awaking and always in a losswhich were showed in the novel.And italso described the pessim ism and resentment for the reality of society after theM ovement.It investigated the help lessness of the key characterM engke in the novel and showed the reality and the harshnessof the society,respectively from herpursuit,much help lessness in the society,the causesof the help lessness,andwhyD ingling portrayed this tragic key character.Her imaginary paradisewasnota p iece ofpure land but fu ll if stains.In this society,w hich he could not contro l at all,she consistently resisted and tried in vain tomake her dream s becom e true..Every seem ing extricationwas actually the beginning of another further agony.Finally shewas driven to p rostitution and set foot in a road w ithoutback.
D ingling;novel creations;m engke know ledge fem ale youth
I209
A
1671-5004(2010)06-0077-04
2010-12-05
史甜溪 (1982-),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