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清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郝文清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等都必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在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构成元素的逻辑分析,在前人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用特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等形成和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的使他们形成符合该社会(社会群体)发展需要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和心理品质的社会影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社会现象)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内涵;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或者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弄清楚的首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等方面都必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学术界存在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种种争论,根本原因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差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谈点粗浅的看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国家。它是伴随着阶级的形成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社会政治生活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其存在的合法性在于,它是以争取或维护、巩固一定阶级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为其主要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和实现阶级利益的重要方式。尽管名称不同,内容有所差异,但是在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上却有相同的旨趣。因此,不论人们是否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共产党人的专利。“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基本范畴是中国共产党的首创,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基础逐渐概括、总结上升为理论高度而形成的一门应用科学的成果,这一基本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固定下来,并在学术研究中为众多的研究者逐渐采纳。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虽已基本形成,但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研究视角的差异,对这一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从目前论者所持的观点来看,主要有如下代表性的观点:
陈秉公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里列举了三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是为实现人的政治社会化而进行的教育。
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教育,它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世界观)、道德思想、法制思想、审美思想等一切思想内容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完成现实任务。
第三种观点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含思想教育,而且包含道德品质教育,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思想素质,而且要培养和塑造人的道德品质,使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均得到提高和加强。
在比较分析了这些观点的优劣后,陈秉公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张耀灿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则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2]
邱柏生教授认为:“思想政治的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的统治下开展的、意在达成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拥护、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它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特点是随着对政治的不同诠释即政治观的差异而变化的。”[3]
从以上六种观点来看,第一种观点其着眼点在于政治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培养教育上,强调对人的政治思想观念以及行为的政治社会化;第二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比第一种在认识和解释上更加宽泛,不仅包含政治教育,而且还包括品德教育;第四、五、六种观点相类似,但是第五、六种观点比第四种观点在认识和解释上更宽广,它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之中。
这六种观点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解释上有诸多差异,但这六种观点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上却是有共同的旨趣,可以说是把握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笔者以为,虽然上述界定把握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但是并没有能够完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因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可能,或者导致概念的缩小,或者导致概念的扩大,这样都不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究竟如何来界定呢?
思想政治教育由三个独立的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构成,但是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三个概念之加总。“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由这三个基本概念组成的,与这三个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三个概念都有自身特定的内涵与外延,由这三个概念所形成的新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新的内涵。一个最基本的困难就在于学术界、理论界对思想和政治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解释框架体系。因此根本无法实现概念的简单加总。“思想、政治、教育”这三个概念其丰富的内涵却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从逻辑的角度讲,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揭示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最常用的一个下定义的逻辑思维方法就是“属加种差”的方法,也就是列宁所说的“这首先是把某一个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4]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属加种差的方式给其下定义。从这个概念的结构来看,很明显它是属于偏正结构,其中心词是教育,思想和政治是对“教育”这个中心词的限定与修饰。
首先,从“属”概念——教育——来看。从古至今,许多教育学家都试图从不同角度阐发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给教育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就一般意义而言,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属概念的教育,显然指的是广义意义上理解的教育,即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种差”——思想和政治——来看。思想和政治都是内涵十分丰富且层次多元的概念。关于“思想”,我国最具权威的《辞海》的解释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亦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5]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
(1)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经过,这一观点是把思想看作是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思维本身;
(2)思想是以适应主体生活需要,通过大脑对主体社会实践活动中输入的信息自觉进行整合的产物;
(3)主要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即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这一观点是把思想看作是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
(4)思想即意识,思想即精神等。
关于政治的认识和理解,最具代表的性的解释是列宁所给出的定义,政治是经济最集中的表现;其他的观点主要有:
(1)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对国家的治理;
(2)政治是管理公共事物,谋求社会公共福利和利益;
(3)政治是阶级、集团或人与人之间出于不同利益而展开的斗争,即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斗争等。
思想、政治内涵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理解当然也会有差别。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也发展。 不同的思想观、政治观、教育观,形成不同的组合,呈现丰富多彩的且又涵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我们认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其含义应当是综合的,包括上述思想含义几个方面的内涵,根据它在这个概念中的地位,主要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其含义应当是明确的,即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参照已有研究成果中的合理见解,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用特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等形成和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的使他们形成符合该社会(社会群体)发展需要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和心理品质的社会影响实践活动。”
这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理解,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既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的状况相一致,也使之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活动区别开来,其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这个定义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只是无产阶级政党发明的教育实践活动,而是人类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以来就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有效的社会整合手段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所有的社会上层建筑都必不可少的,历史上的统治阶级都极力通过这样一套方式来试图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对社会成员的规范和引导,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第二,这个定义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立的理论体系建构、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和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等形成和发展规律,这一教育实践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形成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际运用能力,取决于它的理论品质和科学水平。
第三,这个定义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体系上的独特性。人们过去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教育或政治教育,这种片面化理解造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泛道德化”和“泛政治化”两大误区,这一定义则从根本上避免了这种简单化的理解。通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涵盖思想品德教育、政治素质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几个方面的综合性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一定义明确区分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学科体系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为提升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实际对这个概念的运用中,特别是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这个概念的内涵被缩小,即特指无产阶级从思想、政治、品德、心理等对社会成员的培养、教育的社会影响实践活动。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研究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确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这门学科确立的根据和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研究如何对人施加教育和影响,如何做人的工作。那能不能就可以判定“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呢?答案是否定的。人是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切科学都是人学。但这样说未免笼统、含糊,不能真正揭示学科的研究对象。人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正是由于人的属性的复杂性,所以不同的学科只是研究人的某一片面或人的属性的某一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是它不可能研究人的一切。一方面是没有必要,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没有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它也只是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某一方面,这某一方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究竟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哪一方面呢?恩格斯在谈到“科学分类”时曾经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具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6]毛泽东也曾经明确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7]这就是说,某一门学科的成立,必须“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而这门学科所研究的是“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正是一门对象具有“特殊矛盾”的,研究“一系列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独立学科。因此,要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必须首先弄清它自身的特殊矛盾性和运动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什么呢?从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确立以来,学术界、理论界对此已经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的观点与看法。有学者对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主要观点有一个规律论、两个规律论、三个规律论。
一个规律论。这又有四种观点: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属于教育学研究取向。第二种观点是政治学研究取向,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政治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三种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取向,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四种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取向,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思想关系为研究对象。上述观点虽然属于少数人的观点,但在国内仍有较大影响。
两个规律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规律和依据这一规律对人们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或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或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和行为之间的活动变化规律以及共产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前两者是教育学取向,后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取向。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属占主导地位
三个规律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时,实际上已经蕴含了这种观点[8]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笔者以为无论是一个规律论、两个规律论,还是三个规律论,从学科对象的性质上来说是正确的,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研究其事物、现象的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也不例外。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究竟是研究的是什么规律。上述观点和看法我们认为都没有抓住事物的根本,并不能完全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全部。从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两个规律论观点来看,“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方面,并不是唯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与运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等等,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我们认为范围有些太狭窄,并不能够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部。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自然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社会现象)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范围: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作为作用对象,必然要研究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社会群体)发展需要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和心理品质的规律和方法;必然研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其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心理品质的规律;必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运行的规律;必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及其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具备了学科研究对象所要求的专有性和独特性,避免了和其他相关学科在研究对象上的交叉和重叠。因此这一对象的区分,揭示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区别于相邻学科诸如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的独特性,和它作为独立学科存在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同时,这一表述又和学术界通常所说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有着明显的不同,有效避免了在对象划分上的抽象性和含混不清。相对于“两个规律论”,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及其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既涵盖了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同时在对象的论述上又突出了实践性,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空洞化和脱离实际的缺陷,因而更能切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它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只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还要致力于研究将这一规律落实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最优化途径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这一研究对象的确立,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准确的学科定位,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的重要依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1992:1-2.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3]邱柏生,张怡.思想政治教育新解[J].思想教育研究,2002(09):4-7.
[4]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5]辞海(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76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593.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8]刘伟.近20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文献综述[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04(04):63-66.
责任编校 刘正花
G41
A
1003-2134(2010)06-0142-05
2010-09-02
郝文清(1971-),男,山西大同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