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

2010-08-15 00:47李朝良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文明道德

李朝良

(永城职业学院,河南 永城 476600)

一、加强大学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是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此起彼伏,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的,已日益成为阻碍我国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自然、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特别提出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会议通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中,我国明确提出了“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然先决条件,要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各级教育系统,运用教育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高校有其独特的资源,能以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带动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2.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社会的可继续发展为目标,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生态文明的社会基础,是人类社会所有人的共同愿景。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和谐社会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生态和谐)、人和人(社会)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自身的和谐(个体和谐)所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态和谐构成了其它和谐的自然物质条件。从客观方面来看,人际和谐的核心是物质的合理配置。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保证社会公正。自然界是生产力的最初的构成要素。从微观层面来看,个体和谐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个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充分发展为基本前提的。自然界提供了直接的生活资料。因而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1]。“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2]。生态文明是生态和谐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来的,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的和谐发展”[3]。高校在生态道德教育中,要求大学生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和道德规范,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持。此外,高校还要教育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技能、应用科学技术,寻求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建立健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成为实现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有生力量和主力军。

3.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地提出:“应该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支持环境发展的态度、价值观、树立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目的。”人类对自然观认识经历了“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的认识过程,特别是现在人类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作用。大学生掌握着人类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能使他们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对自然美的追求,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使者。促进了大学生整体观念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

目前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应是系统的、全方位的社会工程,必须与公德意识教育、生命教育、消费教育、自然科学与环保知识教育、环保法律意识教育等有机结合,才能卓有成效。

1.社会公德意识教育

生态道德与社会公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在:生态道德维护生态环境具有社会公德性质,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动规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其区别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而生态道德是由地球所有生物圈形成生态关系在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反映,生态道德对象范围从人类社会扩大到整个自然界,是对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权利的确认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新的道德原则。生态道德不仅强调人类的福利,更关注构成地球生态平衡的所有物种的福利,超越国界、民族,超越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生态道德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世界道德。生态道德强调每一个生活在地球的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呵护人类的共同母亲——大自然。

2.生态忧患意识培育和生态责任意识培养

生态道德教育还包括生态忧患意识培育和生态责任意识培养。首先要对大学生讲明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使对生态问题的忧患意识油然而生;其次要真正认识到生态恶化主要是人类造成的。据中科院的考察证实:用水量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黄河经常断流首要因素;长江洪涝泛滥,是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植被遭到大量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功能衰减,中下游运河、塘堰淤积,防洪能力削弱的后果。因此,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就是要把生态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公德良知,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规范自身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的生成。

3.珍惜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学会珍惜和尊重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也包括自然界所有生命;二是要帮助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唤起对自身生命质量的觉醒与追求;三是用理性的思维对待生与死,培养健康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四是生命教育要遵循个体生命发展规律,并与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4.生态道德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教育

生态道德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超越自身功利和眼前利益,履行人类义务、实践较高道德意旨的能力素养。包括人的生态道德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选择能力、实践能力等。生态道德能力和习惯不仅是大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更是实现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重要社会力量。

5.绿色消费观教育

消费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关系。绿色消费观是指消费要合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是绿色环保的消费。从根本上说造成当前生态危机的原因是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行为的畸形发展。一些大学生由于受西方“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向往和沉溺于那些既无益于自身身心健康,也无益于社会自然生态平衡的、非理性的、“享受性”生活方式,暴殄天物,糟蹋资源。这类奢侈无度的生活方式如果不及时制止,必然会对更多的青少年产生着不良的示范效应,败坏社会风气,使得生态危机更加严重。所以,21世纪要有效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必须要教育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把自己的消费行为同国家、自然环境、同子孙后代的利益相联系。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应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倡导适度消费,崇尚节俭生活。适度消费是生态道德指导下的、以获得基本需要满足为标准的合理消费。无节制的高消费是一种脱离现实生存环境与合理需求的消费方式,以享乐、炫耀、挥霍为特征和目的,既有害于自然生态,也有损于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以“扩大内需”为主的背景下,更要加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做到适度消费,反对一切挥霍性、奢华性、铺张性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二是教育大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绿色消费”,自觉抵制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如不食用野生动物,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方便筷等,主动购买对环境没有污染的、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用环保消费行为,引导和迫使生产经营者向生产保护生态环境产品的方向转变,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生态道德和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和风尚。

6.环保法律教育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不仅靠理论学习和舆论宣传,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制约大学生的言行。目前,全国人大通过了《环保法》、《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刑法》中增加了惩处破坏环境的内容。大学生要增强法制观念,对随便排污、污染环境、破坏森林草原、乱捕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不仅自己不做而且要进行监督和制止,主动自觉地配合政法机关及时查处,追究破坏环境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在全社会形成以爱护生态环境为荣,以破坏生态环境为耻的生态文明风尚,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法律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1.构建社会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环境

(1)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提供法律支持

首先,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学生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与强制性的法律制约相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矛盾,存在着人类自身的欲望和理智的矛盾,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调节这些矛盾。社会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必须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制约才能付诸实践。生态道德教育既是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既要求个人提高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又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生态文明风气的熏陶。

其次,教育大学生不仅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更要从遵纪守法的高度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目前,在贯彻落实我国现有的《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政府应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具有操作性和强制性的有关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奖罚条例,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上升到遵纪守法的理性高度,使对环境破坏严重的行为和当事人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2)营造大学生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的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经费、时间投入,加强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推广等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力度。各种媒体应进一步拓展生态道德的传播渠道,为生态道德实践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真正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生态可耻”的舆论导向。

一是应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精神财富。儒家提倡的大仁爱观,不仅爱人而且爱物。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在最抽象的哲学层面上,自然界具有最高的本体意义,‘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界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所以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生命整体性的关联……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以自然为师。”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是宇宙的根本……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人没有权利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而应该对天地万物心生爱念,使万物都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得到生存与发展,即“各适其天”。这些思想精华是当前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二是以积极的心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和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因为任何国家为了生存与发展都必然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并在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与冲突的过程中积累许多可以借鉴的智慧与经验。如环境伦理学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因为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对自然界的野蛮掠夺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西方发达国家最先尝到了各种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所酿的苦果,反过来也促成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和生态道德的思考,为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目前,西方“环境伦理学所强调的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发动民众广泛参与、重视环境立法和环境伦理规范的结合等做法”都应该成为我国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宝贵思想理论资源。

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进行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养成教育。当代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极为关注,环保意识比老一代人强,因为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是环境恶化的受害者。

道德养成是一个认知和实践的互动过程,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一要教育,二要实践,才能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履行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能力和意识。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提倡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如拒绝使用塑料包装袋,不用一次性的快餐盒和方便筷,垃圾分类收集;反对在高校中存在着的高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一次性消费。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我国严峻的生态形势,人们在深刻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时,也从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道德思考。大学生应当运用科学理性和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教学体系

(1)构建包括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加强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构建包括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高校将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

(2)开设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专门课程,从理论上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学校教育阶段不仅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渗透,还应开设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专门课程,从理论上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找准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其次积极编写富含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内容教材。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赵胜利说,编写的生态教育读本要涵盖生态形式、生态基础知识、林业重点工程、生态法制教育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其中包括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生态道德能力培养,是生态道德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关键性环节,也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学校应结合素质教育积极组织环境保护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具有目的明确、凝聚力强、覆盖面广这些优点,是学校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大学生生态教育与实践的平台。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应积极开展环保内容丰富新颖的活动,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自然科学的素质。

[1] 温家宝.共同促进世界生产力的新发展[N].人民日报,2001-11-10(1).

[2] 胡锦涛.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廖福森.生态生命力导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4] 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文明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