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善华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自 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全社会关心体育,男女老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局面。太极拳作为武术文化的传承走入了大众健身之列,武术运动的社会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它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因此在广泛开展各种健身活动的同时,以武术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其健身、娱乐、技击、养性等其他项目所不可相比的优越性,促进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以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所以,深入研究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及其走向,更好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不仅为武术自身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武术在华夏土地上历经数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1]。其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效果显著,老少皆宜。它蕴涵着东方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模式、行为方式和道德伦理观念,具有深奥无穷的价值魅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其他运动不可比拟的优势。
1.1 强身健体、心身和修与延年益寿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健康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因素。这一点与武术视人体生命为一大系统,心与身是统一的观点是一致的。武术练功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锻炼,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太极拳主张“身心和修”,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与老子的“重柔主静”思想相通。练功不仅要求动作姿势、技巧完美统一,更注重精神、气息的锻炼,通过内练,培养人体的元气,改善人体内在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做到以内助外,以外促内,内养外修,内壮外强。一方面使自我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状态得到了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又确实使自我精神感受中受到全新的体验和发展,使人生日臻完善与完整。这充分体现了内外兼修,性命双修的特点和功能,具有壮内强外的全面健身作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体育,也正是武术区别与其他任何健身方法的显著特征[2]。
1.2 修身养德、塑造民族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武术历来有“尚武崇德”、“未曾习武先修德”的优良传统。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孕育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德就是指个人的修身养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首先,练武对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多方面的。武术基本功训练要不断克服疼痛,练习套路要克服枯燥,以培养百折不挠的品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通过常年的武术训练,可以培养人们的勤奋刻苦,勇于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其次,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尊师重道”、“学拳以德为先”,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忠信和宽厚。特别是其中的“忠信”二字,讲的就是要忠诚,遵守诺言,守时守信。这与现代社会所讲的诚信,不谋而合。同时,武德具有“尚武”精神。武术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被世人推崇和各门各派所共有或认可的思想观念,它就是隐藏在武术文化深层的武术精神。如今,虽然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与过去不同,但“尚武”精神中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无疑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凝聚力量。
1.3 内容丰富多彩,满足大众健身所需要的广泛适应性
武术的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教育功能等,都是建立在各种攻防技术动作之上而形成的。武术门派繁杂,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据国家不完全统计,可达 129个拳种之多,有单练、对练,集体练;有套路演练,又有对抗实战;有竞技较量,又有传统养生;有现代发展的又有传统古朴的。不同拳种具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因而能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选择适合自身的练习项目,如青少年可练习架势大开大合、动作舒展大方、勇猛刚健的长拳类拳术;青壮年可练习以功法身法为主的形意、八卦等拳术;中老年可以选择架势紧凑、动作轻柔缓慢的太极拳进行练习[3]。由于其“活动寿命”较长,为人们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进行锻炼提供了方便,使健身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武术运动的终身效应。同时,武术活动不受地域限制和场地限制,有其“拳打卧牛之地”之说。武术运动的终身性、大众性和多样性等使其在全民健身中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1.4 艺术观赏,满足人的审美兴趣和娱乐生活
中国武术不仅具有健身性和技击性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性和审美功能。由于它不仅讲究内外兼修,而且还强调把这种内在的精气神通过外部的形体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特点。武术不仅动作规范、优美,并且具有鲜明的节奏;其套路动作的外在美,形神兼备的内在美,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了艺术的享受,特别是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人们在享受健身武术的过程中,没有功利的追求,完全是一种在运动中放松身心、调整心理平衡,强健身体、磨炼意志、体会运动中的乐趣,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悦。特别是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以武会友”,切磋技艺,交流思想,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1 全民健身理论中深入研究武术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命科学、医学科学的进步,武术健身显示出东方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并展示出强身健身方面的潜能,但在理论形态和方法论上有待突破更新,逐渐使之现代化。因此,我们需要抓住主导、关键问题,分析武术健身科学性。在对武术健身进行深入研究时,必须严格地应用现代统计学对试验项目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评价。要探讨健身效果还必须研究武术的理论和方法,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轻者没有健身效果,重者将导致偏差甚至邪恶的现象出现。武术健身方法虽多,但绝大部分理论和方法是创编者根据传统理论和自己或他人的练功体会而编创的。因此,在研究中探讨经络、气血、呼吸方法的特殊作用,进而揭示其强身、祛病功效的特有机制,研究武术健身在“生理、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中的作用和地位;长期抓好不同行业、性别、年龄段练习武术健身的人群样本的培育、选拔及监测,考察其对不同人群健身的普适性。
2.2 运用现代科学系统理论指导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模式与方法
武术健身作用与健身方法必须用现代语言和现代科学来系统阐述武术健身的功理和功法,使其成为人们易于把握的具有现代特征的理论体系,这对武术健身的科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改进武术健身方法和传授方法,根据系统科学的研究,对众多的方法进行去粗取精、本着“精、简、有效”的原则,编排普适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健身方法。同时可以杜绝借健身活动为名搞封建迷信活动的现象[4]。有了科学的健身方法,那么,在传授方法上也要相应改进,应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下,培训大量的高素质的武术健身指导员、加强推广力度,及时把武术健身的科学理论向群众传授,真正地把武术健身引导到科学、健康的轨道上来,从而推动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
2.3 学校将成为武术发展的重要基地
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学生人数占中国人口比例的 1/5,学校武术必然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不同学段的学生认识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大学生普遍认为,武术是一项较为简易的锻炼方法,通过习武术可以强身健体,自卫抗暴,同时还可以体会武术文化的内涵和民族传统如崇尚武德、民族气节;中学生认为,武打片和小说的宣传是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强身自卫是多数学生追求的目标,女生习武更加追求自卫的目标;小学生认为习武可以锻炼身体,长大保卫国家等。学生的兴趣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武术固有的健身、修身、防身的功能,也反映了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取向。因此,国家教委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要求各级领导提高对武术的认识,抓好工作,要边实验边推广,成立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组织竞赛、学术研讨会,培养师资,在中学的一些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武术的教学改革,“拳操结合”,“创建武术特色学校”。
2.4 社会武术从城市向农村兴起
全民健身活动对于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口多,底子薄,开展一些世上项目比较困难,必然要求从传统体育项目中挖掘体育资源,而武术为民族传统体育,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有着紧密联系。其多功能的健身、修身、防身和娱乐观赏价值历来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尤其是锻炼不受场地、器械的限制,易于在农村普及开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我国全民健身现状不足。对此,政府部门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重视武术的推广,增加农村体育人口,是实现全民健身的有效途径。
中华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运动简便,效果显著,老少皆宜,有着其他运动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已经顺利进入了第二期工程,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实施计划中明确规定要“组织开展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做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中华传统养生健身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陈出新工作”[5],武术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大力推广普及群众武术、健身武术等项目,发挥武术项目的优势,有利于全民健身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改善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将中华武术与全民健身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道路。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 [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沈强,张一诺.浅析武术运动的社会价值及其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J].武术科学,2008,(10).
[3]孙金玉.从“内外兼修”的整体观论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王志斌.论武术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J].体育学刊,1996,(3).
[5]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