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时英
(温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而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上,有不少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依然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点的讲解和课文句子的翻译上,而对课文中所传达的信息的捕捉和探讨仅仅是一带而过,教师讲授的时间占了一节课的 80%~90%,师生之间互动的时间相当有限,更别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这就使学生根本没有语言实践机会。这种“由下而上”的课文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课文中的字、词、句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课文所传递的信息,其直接后果就是很多学生对课文学习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那么,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缺点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语言学习的本质问题。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将所学语言知识用来交际。那么交际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关于该问题有许多语言学家都有定义,其中 Har Mer的论述是最广为人认可和接受的。Har Mer[1]在论述交际的本质时,用了以下的图示:
wants to say so Mething
SPERKER/WR ITER has a coMMunicative purpose
selects froMlanguage store
wants to listen to so MethingL ISTERNER/
READER interested in coMMunicative purpose
Processes a variety of language
(Ha r Mer,1983:43)
语言本身是信息的载体。Har Mer的这个图示其实是指出了语言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即交际双方必须存在“信息差”,即交际的一方 (听众或读者)想要从交际的另一方 (说话者或作者)那里得知他所不知道,而又想要得知的信息。就课文阅读而言,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交际目的、措辞造句,以及读者想要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要对其交际目的感兴趣、要对作者所使用的各种语言进行加工都是要借助课文这个载体。换句话说,课文的作用就是帮助两者弥补这个信息差以便作者和读者拥有同样的信息,最终达到信息的平衡。由此可见,信息差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先决条件和动力,讲话人和听话人之间若无信息差,便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信息差原理给大学英语课文教学的启示就是:在课文教学中,学生和课文之间存在着“信息差”,课文中所含的信息是学生要知道而又不知道的,为获取这些信息,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注意制造和利用各种“信息差”,并组织学生通过参与具有信息差的活动来缩短和消除信息差距,从而达到信息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和动机,最终在参与各种信息差的阅读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在信息差活动中,教师 (或教材)向交际双方提供不同片段的信息,学生们通过交流传递信息去填补信息差,以达到完成特定任务的目的[2]。创设信息差的课堂活动实际上是一种A B双方进行信息差互补的交际活动,即交际双方都想从对方那里获取未知信息,从而最终缩小和消除信息差,并达到信息差的平衡。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不断消除信息差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3]。消除“信息差”的方式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互补,即教师通过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平衡信息差。二是学生间信息的交流互补,即学生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参与各种具有信息差的交际活动来进行互补信息,平衡信息差。三是学生自主进行信息的补充,即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去缩小和消除信息差。下面笔者就以上三种信息互补和交流方式,结合具体的信息差的交际活动来探讨信息差活动在大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差活动在大学英语课文教学中一般分成以下三个阶段来进行。
(一)新信息的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篇英语文章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文化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又是中国学生比较生疏和陌生的,这就是一个信息差,所以课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信息,在引入背景知识时,除了直接介绍和展示外,教师可以组织下面这些信息差活动。
猜猜看 (guessing ga Me)。例如,在引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4](以下所有的例子都来自该册书的课文 A)第四课“A Merican Drea M”的主题时,教师把学生们较熟悉的象征美国梦的代表人物如 AbrahaMLincoln,Condoleezza Rice,Ar2 nold Schwarzenegger等的相关信息发给不同的小组 (这样各小组的学生间存在信息差),在各小组达到共认识,并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再向别的小组介绍情况,让他们猜答案。在答案都出来后在班上让学生总结出这些人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最后老师再正式介绍美国梦的定义或让学生课下去做课后的 Cloze B以求对美国梦有个更深刻的了解。猜猜看活动还可在全班进行,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展示文字、图片或音频、视频信息来让学生猜测。例如在导入第三课“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关于 Stephen Hawking的信息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做。
排序法。在导入第六课“What Ani Mals Really Think”的主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简单回答一下“Do you think ani Mals,especially very intelligent ones,have thoughts and feelings?Ex2 plain”的问题,然后就让学生分组来给“pig,hen,dog,dol2 phin,elephant, Monkey,rat,parrot,cat,ant”等动物按智力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解释原因和给出实例证明。另外,对一些学生不太陌生的背景知识,如第 5课的有关情人节的知识,教师还可提前让学生去收集,然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除了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外,在学课文前还需组织一些信息差活动来导入课文的主题。通力攻关或大脑风暴活动(brainstor Ming)特别适合用来导入课文主题。该活动属于拼图或板拼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含有信息差的交际活动。在该活动中教师就课文主题设计出几个问题或话题,让学生在小组或在全班中讨论,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引发师生以及学生间的讨论,实现信息的交换和互补。例如,在导入第三课“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的主题时,教师就可让学生以小组或对子的形式通过 brainstor Ming活动来说出一些科技发明,并让他们说出这些科技发明分别给或将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些好的和坏的变化。
(二)新信息的导读
教师在使用信息差原理进行课文教学时,会发现现成的教学材料不怎么好用,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设计,挖掘信息差,活化教材内容,把生硬的文字转化为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在该阶段中最常用的信息差活动是拼图或板拼活动 (Jigsaw activities)。教师将一篇课文分成若干部分,由不同的小组负责阅读不同的部分,从而人为地制造一个信息差,小组阅读后,在一起讨论、问答,交换信息,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把所缺少的信息补充完整,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全面了解。这一步的实施是以不允许学生课前预习为前提的,否则学生间的信息差便失去了平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还要求学生在课下将别的小组的阅读内容再读一遍,以求达到对整篇课文信息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新信息的导读活动一般可分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
1.预测 (prediction):让学生通过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前一、两段或尾段等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第二课“All the Cabbie HadWas aLetter”时,首先让学生分组对课文题目所引发的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预测性回答:“What does a cabbie do?”“What is a letter used for?”“Who wrote the letter to the cabbie?”“Whywas all the cabbie had only a letter?”然后再让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来猜测课文中的故事是关于什么的。再如在学习第 8课“Fables of the Lazy teenager”前也让学生先根据题目来预测一下懒惰的可能的后果。
2.浏览:要求学生带着引导性问题去读课文,其目的除了确定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外,还通过寻找问题答案和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有个总体的认知和了解。在该阶段,分小组填表格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差活动。例如在学第四课“A Merican Drea M”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分组快速浏览课文后填一个表格。表格中主要有两项内容:(1)表达时间的单词、短语或句子;(2)Tony成功的步骤或事件。通过这样的活动,课文的主要内容,即 Tony是怎样一步步实现他的美国梦的就一目了然了。再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第六课“WhatAni Mals Really Think”时,教师也可让学生分组填表格,表格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动物的名字、它们各自的故事和作者讲这些故事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细读:让学生对课文一些内容细节和整体展开脉络有个准确、清晰和全面的掌握。例如,在学生对第四课“A2 Merican Drea M”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后,教师让学生以对子或小组的形式去找出能证明 Tony的“vision,deter Mina2 tion,self-control,opti Mis M,self-respect and above all,in2 tegrity”的细节描写,因为正是这些细节的刻画概括出了Tony美国梦实现的因素。
(三)新信息的拓展和深化
让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话题,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已有信息作进一步的探讨。在该阶段可利用以下信息差活动:
辩论。辩论也是一种典型的和最常用的信息差,也最适合用来进行新信息的拓展和深化。例如在学第二课“All The Cabbie Had was a Letter”的最后阶段教师可分组让学生就以下几个话题分别进行辩论:(1)Real friends are always of the sa Me sex.(2)Childhood friendship rarely lasts into adulthood.Ti Me and distance can never alter real friendship.而在学第三课的最后阶段可让学生就以下话题进行辩论:(1)Is science a Monster or an angel?(2)Should cloning of hu Man beings be banned?
分角色表演。以信息差原理为指导的分角色表演绝不是单纯让学生去背诵课本的对话或台词,因为这样做不存在信息差,也就没有真实的交际。这里所说的分角色表演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所学的课文内容,把课文中适合的部分改编成分角色表演,使自己获得真实的语言使用体验。最常用的分角色表演可采用记者招待会或采访的形式。例如,在学第六课“What Ani2 Mals Really Think”的最后阶段,教师可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采访活动。采访的场景有三个。第一个场景是一个学生充当“动物世界”节目记者,要根据课文中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内容就动物的智力问题采访课文作者 Euqune Linden。第二个场景是一个学生充当“发现”节目的记者,要根据课文中第三部分的线索去采访动物行为顾问 GailLaule。第三个场景是一个学生充当“动物星球”节目记者,要根据课文中第四部分的信息就动物的智力问题采访西雅图森林动物园的动物管理员 Helen Shew Man。
以上所举例说明的信息差活动可以在任何一个教学阶段使用,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水平交叉地灵活地去加以使用。
同传统的以语法翻译法为主导的阅读活动相比,以“信息差”原理为指导的阅读活动不仅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能够让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得到提高,但教师在设计信息差活动任务时要确保这些活动任务所涉及到的各种信息差的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否则信息差活动任务就会失败。这是因为信息落差太大,学生接受不了,无从理解,更无法参与,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反之,信息差太小,学生会因激不起认知兴趣而减弱学习兴趣和动力。
[1]Har 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Long Man,1983:41-44.
[2]王松美.论外语教学课堂中信息差任务的原理与设计[J].山东外语教学,2003,(3).
[3]崔歌,张海燕.论信息差任务设计与外语教学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
[4]李荫华,王德明,等.大学英语 (全新版)第一册 [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