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原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改革的探讨
李平原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在高职教学中,课程教学是基础,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管理会计是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会计的一个分支,《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分析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措施
管理会计是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基于此,高职会计专业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而开设,其教学安排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之后开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平。然而,从当前各高职院校对《管理会计》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来看都已不适应企业所需,因此,加强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是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应用型知识,传授学生对管理会计实务分析的能力。但当前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教育缺忽视这一问题。由于《管理会计》课程的知识体系是我国几十年前借鉴西方管理会计的实践研究成果产生的,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故在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对基本原理、方法等的介绍。即使在实务进行分析时,也只是对国外企业的案例介绍,缺乏对我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因此,教学针对性、可借鉴性较差。
传统的管理会计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其成本观念是建立在产品品种及其产销量为唯一成本动因的假设基础上,只强调服务于本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缺乏长期的战略管理理念。课程内容仍以成本习性分析、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决策分析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管理会计内容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伴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热的出现,制造环境的发展,管理会计的内容不断丰富,战略管理会计、作业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等内容相继出现,冲击着传统的管理会计理念。
同时,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构成,它们构成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从使用的教材看,《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之间虽然各有侧重,但仍有较大比重的内容交叉,如《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交叉部分是:成本预测、决策,成本计划及标准成本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部分是:长期投资决策、存货管理及全面预算等。内容的重复影响了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差。
众所周之,会计体系是由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的,但从会计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在企业中的应用来看,财务会计是法定会计,企业必须依法开展,管理会计不是法定会计,是根据企业内部基于管理状况及需要而开展,是非强制性开展的。因此,体现在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受宏观政策和企业需要的影响,在对二者的教学重视程度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不论是在学时安排上,还是教师指派方面,对《财务会计》课程的重视度都有优先于《管理会计》,从而制约了该课程教学效果。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化,企业用人条件不断提高,高职教学课程改革应改变传统的课程培养目标,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落脚点,贴近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强调职业技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
首先,明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并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高职会计专业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因此该课程应明确并围绕该目标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否则就会脱离总目标。同时,课程培养目标在针对性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因为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企业对人才的发展趋势分析,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适应职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
其次,确定该课程的内容并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能够适应专业岗位需要的基础。为使《管理会计》课程的内容切实起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内容安排上应强调“理论够用,实务分析为主”。“理论够用”主要体现在介绍管理会计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方面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即可。“实务分析为主”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我国企业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做好企业经理人员的助手,以满足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再次,创新教学模式。《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知识点的掌握、运用是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粉笔+黑板”的满堂灌,因理论抽象的内容多,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学效果差。
《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打造工学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新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应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准则,启发式教学为准绳,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体系落后是制约其教学发展的瓶颈,因此教材的改革应着眼于内容的更新及交叉部分的消除。
教材内容的更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及风险的加剧,代理理论、战略管理等问题需要有新的管理会计理论做支撑。因此教材内容的改革在考虑我国国情及企业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及研究成果,将一些新的理论和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以实现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丰富及发展。
消除交叉内容。《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分别安排第3、第4学期进行授课。但由于三门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部分多,几乎涵盖了《管理会计》的所有内容,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造成一方面重复讲授,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无法完成全部内容的讲授;内容的交叉破坏了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不利于教学的安排;同时内容的重复讲授易消弱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热情,不利于教师的授课,影响教学效果。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管理会计》是较为典型的易学难用的课程。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很难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从静态转入动态,从抽象转为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实训大纲考核方法等内容上传到网络,建立师生互动效应,随时了解和反馈教与学双方的需求,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后,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选择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的典型案例,并且难易程度、所耗的时间、实际效果等都要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提高《管理会计》教学的关键在教师。由于《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设计到许多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并能实际应用,这是教师教好该课程的保证。
高素质的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前提,教师要想胜任教学任务,自身在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学院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对队伍的建设,采用“请进来、送出去、走下去”方法,以建立一支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请进来。可以采取聘请的方式,将企业的“技术大拿”或会计师特聘到教学现场给教师进行管理实践知识讲课,以提高教师的现场实践能力。
送出去。利用节假日,将教师选派到相关科研院所,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走下去。建立教师深入现场实习机制,要求教师不定期走下去,到工矿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最新动态,并将所学知识和经验充实到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
[1]崔烨.浅谈高职《管理会计》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商界,2009,(12):108-109
[2]王娜.高职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4):60-63
[3]金陶岚.也谈管理会计课程及教学改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133
[4]杨小庆.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析[J].甘肃农业,2006,(4):228
[5]周强.新时期高职高专管理会计教学之探讨[J].消费导刊,2007,(7):96
[6]董惠霞.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12-13
[7]李九斤,王瑞华,徐畅.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8):127-129
G642.3
A
1009-9530(2010)04-0127-02
2010-03-19
2009年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管理会计》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平原(1972-),男,安徽霍邱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