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范畴化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中动句

2010-08-15 00:45:07陈洲建陈展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范畴副词主语

陈洲建 陈展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从非范畴化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中动句

陈洲建 陈展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语言中的中动现象一直都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至今也难以达成一个共识。首先关于是否存在中动句这一说就很有争议,有人认为存在中动句,并有其独特的句式和语义特征,另外则有人认为中动句就是普通句式,不存在需要独立划分出中动句的需要。在前面一种说法的前提下,学者们对中动句动词定性,以及中动句结构的界定也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定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非范畴化角度来研究中动句,鉴于中动句的复杂性,我认为单用一种方法是不足以解释其本质的,所以在分析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原型范畴理论,以求得一点突破。

中动句;非范畴化;原型范畴;隐含施事者

1.引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之后,我们发现对于中动句的描写,定性以及解释方面都有着很多的成果,然而却没有一个共同的让大家都比较认可也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本文试图吸收之前研究的一些成果再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对中动句进行分析探讨:1)中动结构的界定。2)中动句的本质。

2.以往的研究

很多语言比如说汉语,英语,德语都存在中动句这一句式,虽然不同语言中的中动句没有统一的句法形式,但却有统一的中动语义。国内外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中动句进行的细致的分析。

首先,很多学者试图从中动词上来界定中动结构。Keyser&Rooper(1984)提出中动词不同于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属于特别的一类。这一说法提出了中动词的特别之处,他们论述了中动词的及物性和不及物性,但却无法把它定性。Fellbaum(1986),Fragen(1988),Fellbaum&Zribihertz(1989)指出中动句中的中动词是从词库中提取的,属于及物动词。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中动句中经常出现不及物动词,比如:

⑴ a. The top quality rods from Montague,H&I,South Bend etc. are good rods,fish well and look good.

b. It is slightly coarser,so it plays a bit slower.(Davidese &Heyvaert,2007)

其次,另外有学者则从论元的角度来分析中动句。K&R认为中动结构与被动结构类似,都有一个暗含的施动者,不同的是被动句可以用by将施动者外化。而Stroik(1992,1995,1999)曾多次论证中动句和被动句一样可以将隐含的施动者投射成附加语,用 for来引导。Roberts(1986)指出中动词虽然有外论元角色,但没有在句法上体现出来,只是我们在逻辑上给它赋予的一个任意性所指,因此不能加目的性的副词修饰语,如carefully,voluntarily. Van Oosten(1997,1984)在对中动构式进行的研究中提到,中动构式要求未得到表达的施事论元是无定的,即被解读为“通常意义上的人们或任何施事。未得到表达的施事论元通常被解读为自愿的,即打算造成某个结果,并打算执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Iwata(1999)认为应该将隐含施事论元作为中动结构的界定标准。当然这些说法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也很难达成共识。

最后,对于中动句的情态意义分析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点。Fragen(1992)认为中动构式具有情态意义,相当于情态动词 can所表达的能力和可能性的意思。Massam(1992)提出把情态语义(modality)特征作为中动结构的界定标准。因此他认为 Some problems arise easily也属于中动句。Halliday(1967),Quirk(1985)提出了中动构式除了表可能,能力这一情态意义之外,还可以表示意愿的情态义,如The door refuses to open。情态意义的主语应该是人,中动构式中主语是受事者,因此在研究情态意义时需要加入一个拟人的附加语。

本文试图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从非范畴化和原型范畴的角度来对中动句进行一个比较新的研究,希望能解决引言中提出的两点。

3.中动结构的界定

本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界定中动结构,但是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首先应该给予一个比较明确的限定。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知道语义跟句法息息相关。因此我想首先给出中动句式所表达的意义作为研究的前提。我们都知道目前我们都认为中动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有其构式,称为中动构式,中动构式作为一个构式,其构式意义是表示说话人对话题的主观评价,整个构式说明句子主语的一般特征,具有“类指”的属性。(Lekekou,2002)我们都知道中动构式有其典型的句式也有非典型的句式,这就势必给研究带来一些困难,但不管形式怎么变化,我们都应该抓住它最核心的意义,那就是它们都是对主语的特征作出主观判断。目前得到比较广泛认可的最常用的中动构式为:NP+V+Adv,在这里我想稍修改一下以包括更多的非典型句式在内:NP+V+Adv/Prep+NP。这里的Prep+NP其实是Adv的另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对Adv更一步的修饰与限定。例如:

⑵ a. This car drives easily.

b. This car drives with the greatest of ease.(Goldberg)

我们看到⑵a是属于我们平常所见的典型的中动句式,而⑵b则是属于非典型的中动句式,两者的所要表达的中动意义都是一样,说明车的状态是很好开,但两个句子在意义表达的程度上又还是有一定的差别,⑵b中采用的是由with引导的一个介词词组,中间出现了greatest这个字来限定ease,显然这个句子中the greatest of ease的程度是强于⑵a中的easily的。当然这个构式里也还不包括其它一些非典型的还在讨论其归属的句子,比如:

⑶ a. This wine drinks like it was water.(Van Oosten 1977)

b. I tried to open the door, but the key wouldn’t turn.(Davidese &Heyvaert,2007)

c. This wood carves beautiful toys.(id)

这些非典型中动句子给我们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将在下面的小节中试图用一种方法去解释尽可能多的句子现象。

4.中动句本质的分析

4.1 原型范畴和非范畴化及其应用。There is nothing more basic than categorization to our thought,perception,action and speech。(Lakoff,1987)人类在认识世界之后就对世界进行范畴化,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有很多知名学者都对范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Rosch提出范畴成员间未必具有共同特征,并非所有的范畴都遵循二元思维,多数情况下要看具体的模糊限制词,并非所有的范畴都能划出清晰的界限,而且范畴成员的地位并不平等,成员之间的例子典型性也不同。(1978)

正是由于最后这一观点的提出,人们开始对范畴中间的原型成员进行分析,发展到了今天的原型范畴理论。在这里我们将综合Rosch(1978),Lakoff(1987),Taylor(2003)以及Ungerer&Schmid(2001)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一些基本内容,主要都是跟我们后面的研究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些内容,简要概括为: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范畴中所有的成员都由一个相互交叉的网络连接在一起;范畴的边界是迷糊的,相邻范畴互相重叠,渗透;范畴成员具有不同的典型性,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一个范畴怎样从原型成员拓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非原型成员,并且是怎么与其他范畴相互联系的,语言学界有着不同方式的解释。在这里我想尝试用一种较新的理论结合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中动句,那就是非范畴化理论。

在语言研究中,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个范畴的成员逐渐失去范畴中典型特征的过程。范畴成员在非范畴化后至进入新的范畴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也就是说,在原有范畴和即将产生的新范畴之间会存在模糊的中间范畴。这类中间范畴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可能获得新范畴的某些特征。表现在句法形态上,非范畴化之后,范畴的某些典型分布特征(句法、语义特征)小时,范畴之间的对立呈中性化。(刘正光,刘润清,2005)

近些年来非范畴化被很好地应用到了词类语义的转变,而且得到了语言学界比较普遍的认可。比如说:

⑷ a. I have read this book before.

b. Reading classics is a pleasant journey.

在这里,我们知道两个句中的read的意义是有差别的,a句中体现了它的原型动态意义,而b句中已经失去了它的原型动态意义,它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获得了指称的意义,ing形式的增加也使它具有的名词的特征。

同样非范畴化也被用来解释一些以往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语法搭配问题,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下面我们将主要来分析中动句。

4.2 中动句式本质的非范畴化分析。在这里我们首先采用Quirk对英语句式的分类法,英语有七种基本句型:

S+V

S+V+O

S+V+C

S+V+A

S+V+O+O

S+V+O+C

在经营管理上,杨宗祥要求企业不盲目欠债,也不盲目投资,有多少资金实力就做多大的事。他说,比如要做一个地产项目需要投资2亿元,那就需要实打实地准备2亿元。他不轻易找银行借贷,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0.5%,随时有充足现金作周转保障。他历来有个习惯,每个月月底都要查看公司所有的统计数据,按最新市价计算,除去欠别人的,精确地计算自己实实在在拥有的部分。

S+V+O+A

其中我们认为跟中动句式研究相关的是S+V+C和S+V+A这两种句型。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S+V+C句型。在这个结构中,谓语动词V通常是连系动词(Linking Verb),而补语C通常是名词或者形容词,由此我们可以在S+V+C下细分出两种句式来:S+V+C(n)和S+V+C(adj。不管是哪种句式,我们都可以总结出其典型的句式意义,那就是形容词补语或名词补语都是修饰主语的状态和性质,它代表说话人的观点,它的谓语动词是be动词或者感官动词。上文中我们提到过中动构式作为一个构式,其构式意义是表示说话人对话题的主观评价,说明句子主语的一般特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动构式的构式意义在本质上与S+V+C是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几组例子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意义上的一致。

⑸ a. These flowers smell fragrant.

The blackboard seems smooth.

The bed is comfortable.

The silk is soft.

b. This pen writes well.

The bed sleeps comfortably.

The silk feels with the greatest of softness.

首先我们来判断这些句子的构式意义,a组中的补语都为形容词,都是修饰句子主语的状态和性质,而b组中补语都是副词,这些副词表面上是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实质上我们知道它们还是修饰的主语的状态和性质,取用其形容词意即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给出的最典型的中动构式NP+V+Adv/Prep+NP其实本质上就是S+V+C这一种基本句式。其中NP+V+(Prep+NP)就相当于S+V+C(n,,而NP+V+Adv就相当于S+V+C(adj。。我们就采用后面一组最典型的句式来作为切入点。我们发现NP+V+Adv与S+V+C(adj。这一组句式中有一个不同点,那就是中动构式的谓语动词后接的是副词,而基本句式中谓语动词后接的是形容词。在此我做出的假设是中动句式是S+V+C这一句式范畴的边缘成员,它获得了S+V+A这一句式范畴的某些特征,比如说动词后面的副词成分,由于其句子意义没有因形容词向副词转变而变化,因此我们判断,中动句式是属于S+V+C这一范畴的成员。需要说明的是中动句式中副词已经由其根本的修饰动词的功能而转换为修饰名词了,也就是句子的主语,这就是跟S+V+A句型中副词的差异,也就是说中动句式中的副词采用了S+V+A句型的中A成分的形式,但却保留了S+V+C这一句式中C的意义。

当然我们还看到中动句式中的主语与谓语动词是一个被动关系,施动者隐而不见了。我们发现b组中的句子都可以转换成为系表结构的句子,只要把相应的副词介词词组换成形容词即可:

The pen is good.

The blackboard is smooth.

The bed is comfortable.

The silk is soft.

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说话者只是用具体的动词替换掉了句子中的be动词,以获得更生动形象的效果,相应地由于句子成分搭配的问题,形容词要换成副词。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一下之前提到了那一组非典型中动句子。

⑶ a. This wine drinks like it was water.(Van Oosten 1977)

b. I tried to open the door,but the key wouldn’t turn.(Davidese &Heyvaert,2007)

c. This wood carves beautiful toys.(id)

我们看到a句可以简化为This wine drinks like water,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它与NP+V+(Prep+NP)这一中动句式联系起来,最后可以划分到S+V+C这种句式中;此外b句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S+V句式,只是S在这个句子中带有拟人意义,这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将其归纳在S+V这一句式下;最后我们来看一下c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所属关系的一个句子,即A contains B,这里需要用到隐喻机制来解释一下,我们就不多说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中动句式不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它不需要作为一个特殊的句式单独列出来。

5.结语

非范畴化为我们解释句式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切入点。中动句式作为历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如果可以用非范畴化理论来解释将会是很成功的一个应用。本文对中动句的一些分析有一定的新意,但由于知识面及研究能力的有限,对自己所作出的分析和结论都不是很有把握,只是自己的一种思路,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以获得进步。

[1]Goldberg,A.Construction Grammar[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2]戴曼纯.中动结构的句法特征[J].外语学刊,2001(4).

[3]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5).

[4]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2005(4).

[5]何文忠.中动构句条件[J].外语教学,2007(2).

[6]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J].外语研究,2005(1).

[8]刘正光.语言解释的维度—以中动构式为例[J].中国外语,2008(5).

[9]刘正光,刘润清.Vi+NP的非范畴化解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10]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Middle phenomenon has always been a hot and difficult issue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and by now it is still hard for the scholars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it. Firstly, it is disputed about whether Middle phenomenon exists or not. Some held that Middle Construction does exist with its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 and semantic trait; while some think that Middle sentences are just normal sentences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separate them from the normal sentences. As for the first school who think that Middle Construction does exist they fail to reach a consensus about the rules of its verbs and the rules of judge it.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would study Middle sen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ategarization plus prototype theory in order to make some achievements.

middle sentence; decategarization; prototype category; implied patient

陈洲建(1985-),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陈展(1985-),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2010-07-19

猜你喜欢
范畴副词主语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The Wheels on the Bus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盘点高考中的特殊句式(二)
青苹果(2014年2期)2014-04-29 20:31:27
副词和副词词组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