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光琼
(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7)
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谢光琼
(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提问不仅仅成了一个热门的教学手段,而且提问的主体也有教师转向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师在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有疑可问、敢问和善问,最终达到会问的能力。
课堂教学;学生;提问能力培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说不上创新能力了,最终成为没有问题的学生。因此就有杨振宁博士的评价: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题、不愿提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在更高的境界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付诸于教育实践过程之中。那么,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必须将提问变成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观察是学生萌发问题意识的首要因素。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是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我可在中人之上。”可见,观察是问题的开始,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不可能提出新见解,也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比如,在一些直观性很强的学科里,教师可以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录像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还可以指导学生多接触社会和生活,留心生活中的知识,指导学生多观察大自然,拓宽观察的广度。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否则,学生观察的兴趣再浓,不会观察,问题意识也是难以形成的。具体来说,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确定不同的观察点,让学生寻找一条观察线,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比如: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对比观察,找出两事物之间的不同特点;深入观察,通过现象说明本质;反复观察,发现事物的变化;……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其问题意识的“火花”不时点燃,就会对观察的事物提出问题。所以观察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是提出问题的源泉,掌握了观察的方法,问题意识自然形成,就不会出现没有问题可问的“怪象”了。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观念,再也不能够认为课堂上的提问是自己的“专利”,应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建立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在电视剧《生命的承诺》中有这样一个片断: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教师上公开课,接受市级专家的考评,应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节课。这位老师上《木兰诗》。当老师正津津有味地引导学生品味“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惊奇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这个传说有失真实,古代女子都兴裹足,三寸金莲似的,难道木兰没有裹足吗?如果裹足,同行十二年,单从这脚不就可以看出吗?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木兰从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故事,或许那时,人们还未开始裹足,那么裹足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呢?”学生的一连串的问题让在座的听课老师唏嘘不止。怎么在这种场合提出此种问题?我清晰地记得这位老教师当时的表情,他神色紧张,细汗渗出,沉默了1分钟,镇定下来后说:“这位同学提的问题真好,老师见识有限,还不明白,下去后我和大家一定查资料研究清楚这一问题。”听到老师的一番话,我不禁油然而生敬意,佩服这位老师的肚量,也深深佩服这位学生的胆识和善问!事实上,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只有学生勤学、多思、善问,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平等合作,师生才能共同分享互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位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宽容”,容忍学生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离题的问题,对待问题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给予了热情的鼓励。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却忽略这一类问题。可以这样说“问题意识”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缺失与异化,与我们老师的教育行为有密切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自己看成是布道者,将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教师是先知先觉,甚至是真理”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导致我们的学生是服从的、被动的,长而久之,问题也就越来越少了。也就造成了我们的学生从一个“打破纱锅问到底”的好奇者在受过几年的教育后变得这般“沉默”。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联想,激发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的,让学生带着“?”进教室,带着“。”出教室。出了教室,似乎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于是乎,有人这样评价我们的教育:“在美国是将没问题的孩子教得有问题,甚至连教师也难以回答,作为成功。而在中国,却是将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问题了,作为我们的成功。”我想正是由于这种忽视问题意识的教育观,才使得我们的孩子跟人家的孩子相比,多了一些共性,而少了一份鲜活的个性;多了一些惰性,少了一份创造。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希望我们能善待孩子的“插嘴”、“钻牛角尖”……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张扬他们的个性,善于从学习中提出问题,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或是提不出问题,或是表达不准确,或是问题缺乏可探究性,或是所问非所答……究其根源是不得法,教会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一个好的教师给学生的不只是真理,更重要的是探索真理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角色换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的模仿心理,在备课和实际教学中,可预设处在学生的地位,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当学生没能提出问题时,教师可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问以下问题……这样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另外,教会学生抓住质疑问题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源与质疑,质疑是创造的基础。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大脑皮层的兴奋,掀起思维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并逐步让学生学会善于发问,懂得发现和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题时,要求找准质疑点,把握质疑的时间。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逐步达到能够让学生善问会问。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课堂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提出深刻的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1]马赫穆托夫.问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72.
[2]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国教育研究,1998(2).
[3]潘世墨.在课堂讲授中引入问题教学的探讨[J].上海高教研究,1998(2).
[4]张红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J].河南教育,2005(10).
[5]金旗.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0).
谢光琼(1979-),女,河南郑州人,硕士,郑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201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