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岚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论高校学报编辑的道德规范与职责要求
朱 岚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编辑工作是对作者的思维成果进行再创造的精神生产活动,要不断提高高校学报办刊质量,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更要用良好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编辑行为,在编辑工作的实践中恪守编辑职责。
高校学报编辑;道德规范;职责
学报作为高等学校的学术理论刊物,它“以发展科学、繁荣学术为己任,在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推动教学科研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学术讨论与争鸣,繁荣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1]。学报编辑作为一项独立的社会职业,具有自己特殊的道德规范,即编辑道德。这种编辑道德是用来调整编辑与社会、与作者、与读者相互之间的关系,以舆论、良心为凭借力量的行为规范。作为学报编辑,只有懂得编辑道德,并转化为内在意向,才能做到尽职尽责[2]。学报编辑是否具有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直接关系到学报社会功能的发挥。因而,明确学报编辑的道德规范和职责要求对于加强高校学报工作,推动出版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编辑是一个特别名词,其内部有许多复杂的分工和许多不同的称谓,在这一社会职业的内部有着许多共同特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就是学报编辑在编辑工作过程中处理同国家、社会、作者、读者、同行内部相互关系时,要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共产主义道德和一般社会注意道德在学报编辑这一职业范围的具体表现[3]。
1.敬业乐业、无私奉献——编辑道德的灵魂所在
学报编辑所从事的是一种高尚、纯洁而辛苦的事业,他们常年在大量的纸质和电子稿件中筛选各类文稿,在爬梳整理、审稿加工等诸多程序中周而复始地忙碌着。这种复杂的劳动凝结着编辑的汗水,同时编辑将自身的劳动融入到作者的作品之中。编辑的这一劳动过程没有具体的独立的存在方式,更没有直观可视性。于是,编辑富有创造性的大量实践活动及其作用常常不为人知,休说局外人看不到,即便是作者本人也很难真切地体会到。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形成了特别的道德意向,它要求编辑首先应具有敬业乐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编辑道德的灵魂所在。多年来,人们习惯于把编辑工作概括为“为他人作嫁衣”,这句话表面上看来平淡且低调,实则却融注着编辑职业的自豪感。这种比喻是辛苦忙碌、不求回报的象征。这样的牺牲精神是对编辑道德的一种高度赞美与弘扬,更是对编辑职业的认同。
在高等学校,学报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时,与教学、教研、科研人员一样从事着教育事业。编辑的劳动是科研成果的直接外现。作为高校学报编辑应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创造性编辑劳动中,真正做到把知识和才华无私地奉献于教育事业,奉献于社会。
2.公平正允,一视同仁——编辑道德的神圣所在
坚持质量第一,公平正允是编辑工作的神圣原则。编辑审稿要做到以质论稿,公正当先。不因名人名家的稿件而迁就,也不因“新人新作”而轻弃。稿件取舍恪守公平、公正的原则,即不唯名,不唯利,不唯亲,不唯上,不唯个人之好恶,一切科研成果都应得到编辑的尊重。做一名正直的编辑,就应该出以公心、择优选用,不搞“人情”,不拉“关系”。面临高校的职称评定及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高校的学术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走向误区。为达到个人评职、考核的目的,许多高校教师既忙于教学又要忙于论文发表,于是往往忽视稿件质量,甚至东拼西凑;有些高校作者还通过找熟人、拉关系,以求编辑的特殊照顾……面对种种情况,作为高校学报编辑更要坚持原则,洁身自好,严把质量关。做到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搞特殊。无论是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还是新人新秀,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编辑应当是最无私的。”“编辑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一个作者,就像他无权利用地位压制一个作家一样,这是起码的条件。”这种公正的精神、庄严的品格,应成为编辑道德的垂范。
3.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编辑道德的精髓所在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编辑工作者的一种求实态度。它不但包含了编辑对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态度,更包含了对广大读者负责的精神,这是检验编辑道德的重要标志。
编辑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工作,编辑岗位是光荣的岗位。学报以文字为载体,要求做到鲜明的、准确、无误。每期刊物,每篇文章,每个观点,每句话,每个字,甚至每个标点都不应出差错,编辑人员要做到精雕细刻、字斟句酌,不能有半点马虎。如果没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学报的质量就会受到负面影响。严格地说,大到选题、定题,小到文字加工处理,都能反映出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水准。是认真负责,还是粗枝大叶,是坚持原则还是徇私情,都会直接影响刊物的效果。高校学报作为社科类学术期刊,其来稿的一大倾向是平淡之作多于创新之作。如何于平淡之中求创新,需要编辑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联系实际,选取新角度,使传统命题得出新结论,给人以启迪。编辑的“慧眼识金”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兢兢业业的负责精神,这是编辑道德的行为体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曾明确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在编辑工作中,编辑人员要遵循出版方针,不断地对稿件进行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编辑工作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劳动。认清这一点,才能正确践行编辑的职责。
1.选题策划——编辑的首要职责
选题策划在整个出版流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选题是期刊的生命和灵魂。目前,刊物种类繁多,竞争激烈,要使高校学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在选题策划上下工夫,花大气力。随着网络的出现已改变了原有的信息采集方式的途径和数量,这为青年编辑提供了丰富的选题来源和途径。网络的及时性使编辑在专业论坛上可以了解到国内乃至世界最新的教育发展动态。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从事选题策划工作,制定出有吸引力的、能体现时代特征的选题已成为高校学报编辑的首要职责。编辑要发挥高校学报的优势和特点,在选题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编辑界流传“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期刊”[4],强调的正是编辑的选题策划作用。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学报编辑应调动个人的主体性策划能力,在制定学报选题时发挥各院校的自身优势,依据高校教学科研的重大课题或地理优势和历史条件所形成的地方特色制定选题,如围绕当地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实践,独具匠心,策划出新的视点和新的思路,形成学报的特色栏目,如围绕援藏、援疆工程策划教师教育栏目的相应选题。学报编辑工作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设计,势必陷于盲目性和随意性。长此以往,高校学报就会黯然失色。
2.编辑加工——编辑的基本职责
高校学报作为发表学术论文,推广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对所承载的学术文化信息有严格的要求,即:强调内容新颖、追求创新思维。对那些枯燥乏味、干瘪沉闷的诠释以及机械的、重复老套的内容坚决予以剔除。从这一角度上看,编辑对稿件的加工和优化必不可少。编辑的基本职责就是对他人作品进行政治鉴定、学术鉴定、质量鉴定。对稿件的加工实际上是编辑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是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从内容到结构、到文字表达形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处理,去粗存精,化璞为玉,使稿件既能保持其精华和神韵,又能为原稿刮垢磨光,做到锦上添花。具体地说,编辑加工的主要内容有:对观点的推敲与校正,对结构的调整与重构,对材料的印证与深化,对文字的润色与锤炼等。编辑加工是编辑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既是编辑的基本职责,又是编辑的重要工作,只审读不加工的编辑不是称职的编辑。要做合格、称职的编辑,首先必须系统地掌握编辑出版知识,有深厚的编辑出版知识、垫定雄厚的基础,在对文稿的审阅、评价、加工、编辑等环节逐一探索,最终才能作出科学合理的抉择。其次,要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有一定的古今汉语语法知识,能正确无误地使用文字和语言,做到辞采、文采、情采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责期待。
3.把关导向——编辑的重要职责
把关导向是编辑主体在对即将投入社会传播的精神产品进行鉴识、整理、修改过程中,能动地对客体渗透导向意识,以增强精神产品的导向功能。把关与导向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编辑的重要职责。
编辑是精神文化传播的纽带。任何一部作品的观点和思想倾向都会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一篇带有错误认识或错误思想的来稿,在未发表到高校学报之前,它只是某个人错误的见解和错误的认识而已,完全属于个人的认识表现。如果编辑把关不严,便会形成错误的导向、错误的言论,带来的将是负面社会影响。
具体地说,编辑在对稿件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的编辑加工的同时,还要具有敏锐的政治鉴别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作为高校学报编辑,对于某些看似纯粹学术问题实则带有政治倾向性的所谓“学术文章”要严格把关,涉及到宗教信仰等敏感的民族政策问题更要谨而慎之。要从大处着眼,政治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准确制定稿件内容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术上的导向则是指编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作者对某学科、某领域进入深入研究。政治上无错误观点,学术上独具匠心,语言上淋漓尽致,这样的学术文章才会有震撼力,这样的编辑才真正做到尽职尽责。
[1]陈正夫.高校学报学 [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2]翁胜兰.论编辑的道德意向[J].学报研究,1991,(1).
[3]冬春.谈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 [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1).
[4]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15-117.
(责任编辑:陈 树)
G237.5
A
1001-7836(2010)12-0180-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2.071
2010-06-20
朱岚 (196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