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师基本素质和修养分析

2010-08-15 00:46:48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范唱歌唱声乐

张 玲

(河北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声乐教师基本素质和修养分析

张 玲

(河北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近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高等院校师资力量的重要性,改善师资素质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本文从高校声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出发,提出了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应具备的几项素质和修养。

声乐教师;专业知识修养;文化修养;专业教学能力

大学中的声乐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它采用个别授课的形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合格的大学声乐教师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这其中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修养,一定的文化修养以及强有力的专业教学能力。

一、专业知识修养

(一)演唱及范唱的能力

声乐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

演唱能力是指声乐教师完整地演唱一首或几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的能力,教师具有良好的演唱能力,才会在教学中发挥直接的“教育榜样”的作用,才会使教师这一素质内涵转化为教学的手段、功能,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其教育榜样的影响,有效地激发学生歌唱的欲望。具备演唱能力需要教师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这要求声乐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必须勤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训练。

范唱能力则是指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发声错误,予以纠正,并示范演唱正确发声的一种能力。范唱能力要求声乐教师首先要有好的耳音,准确地分辨学生的发声是否正确,如果错了,问题出在哪里,进行系统地讲解之后,再通过范唱给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

具备了演唱和范唱两种能力的声乐教师才算是一名称职的声乐教师。

(二)嗓音判断能力以及敏锐的感知能力

音乐艺术的任何形态与范畴的美都蕴藏在声音的艺术组合之中,以嗓音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声乐艺术尤其如此。

高校声乐教师首先应具有判断歌唱者嗓音的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致于走入误区。判断嗓音的能力是依据学生个体构成发声的生理结构、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等个性特点,对其“乐器”的形制和性能作出类别判断的能力。人体乐器类型与品质,一方面取决于构成部件的质地和结构,另一方面取决于诸部件组合的配套关系。对“年龄、性别、身体发育情况、病史、歌唱状态、声带长短宽窄、腔体构造、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找出决定或影响其嗓音产生的关键特征以及存在的发声潜能。”对声乐学习者正确的嗓音判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明白每个学生“乐器”的性能,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挖掘 “乐器”的潜力,创作出更加完美的声乐作品。

具备了嗓音判断能力之后,对声音的感知其实就是对细节深入分析和对整体进行把握的统一。声音感知能力是指教师主体在感知学生的歌唱发声,对人声客体的外部形态、行为表象、肌能状态进行感知判断和形成整体表象的心理能力。沈湘先生总结说过:“耳朵里有没有分辨歌声的标准,对细微的变化之好坏、对错能否分辨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

(三)钢琴伴奏的能力

该能力是一名声乐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上课时,教师钢琴伴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演唱情绪,好的钢琴伴奏能够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带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唱中来。久而久之,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于作品的表现能力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钢琴伴奏能力分为原谱伴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有些声乐作品的演唱和伴奏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如果配上了原谱伴奏,音乐就显得丰富生动了许多,相反就会变得苍白、干瘪。那些临时拿到手的歌曲或是没有编配原谱伴奏的歌曲,即兴伴奏的能力就很重要了,教师若能够准确生动地为学生伴奏,对于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是很好的促进。

(四)分析作品的能力

音乐是人文科学,是人类社会精神活动的张扬,音乐作品所体现的形式结构、美的规则、内容思想、情感意境是由作曲家个体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性格特征、文化素质、审美取向、创作心态所整合而成的。每一首声乐作品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每一首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不仅要了解作者、时代背景、作品的曲式结构、风格特点、歌词内容、人物性格,对于演唱的音色、强弱、语气、速度、情绪,甚至和弦的连接、调性的转换、旋律线条与伴奏织体的结合等都要进行分析。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外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除此之外,在给学生布置新的曲目时,首先要对作品所要表现的情绪、情感做介绍,是欢快的还是忧伤的,是激动的还是徐缓的等等,便于学生把握;之后要为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勾画出作品的段落,便于学生在演唱时加入情绪的变化。

二、文化修养

(一)文化修养

声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必须从 “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史学、语言、美学和音乐理论等方面的修养。

众所周知,歌曲是由歌词和旋律两部分构成的,歌剧和戏剧更是有着完整的剧情。可见歌唱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一名好的声乐教师需要对中外文学,古典的、近现代的文学都要有所了解,比如歌曲《阳光三叠》,歌词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这首曲目时,首先要给学生讲解诗词的含义,诗词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演唱时要用什么样的情绪,这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再如: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歌词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家刘半农所作,诗人用含蓄的语言描写热烈的情感,演唱者只有领略到了这一层意思才会发自肺腑地去演唱。西洋的艺术歌曲,歌词多选用海涅、歌德、席勒、雨果等文学家的诗歌。歌剧、清唱剧的体裁包括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等,有多部歌剧的剧本便是出自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之手。

(二)语言能力

美声唱法是由西方引入我国的,学习美声唱法,不可避免地要演唱大量的外国歌曲,为了更规范更专业地去演唱这些歌曲,一般选择唱原文,教师至少要对意、德、法文的歌曲进行准确地拼讲,纠正学生发音和段句的错误。民族唱法在演唱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以及地方戏曲时,由于这些曲调的旋律是在当地方言的语音语调上发展而成的,多采用方言演唱,要抓住不同方言的代表性特征。

三、声乐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一)声乐教学能力

要实施有效的声乐教学,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教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 “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音准、节奏。只有本身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对于音乐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要督促他们加强基础乐理、视唱练耳以及和声等课程的学习,从而为整体提高演唱水平铺路。

第三,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要高度集中,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作出诊断,并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加以纠正。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

第四,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 “言传”与 “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试看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意大利的巴拉、吉诺·贝基,我国的沈湘、周小燕,他们都是集演唱与教学于一身的“双料”大师。而不具备良好舞台演唱与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在他的教学环节中就会因为缺少这一环,令人感到遗憾。

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

(二)心理调控能力

一名好的声乐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声乐是技术技巧的训练,是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的,一名教师只有读懂了学生的思想、了解了学生的想法,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纠正错误,才得以授业解惑。

心理调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掌握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其差异,有效地引导和调控学生歌唱,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歌唱和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只有明确和掌握歌唱心理和声乐教育心理的规律,才能有效发挥自身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心理教育的调控能力。实践证明,这一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歌唱技能的获得,直接关系到声乐教学的效率。

(三)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情绪

声乐教学是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的,生动的、富于逻辑性的语言和鲜活的比喻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好的促进,教师饱满高涨的情绪对于学生是一种带动。

(四)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音色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性格特点也是不同的,那些嗓子又好、悟性又好、又聪明又漂亮的学生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美声、民族、抒情、戏剧都能唱,那些音色较暗,个性不够张扬的学生,应该向抒情方向发展,从提高修养着手,多唱唱古典的艺术歌曲。

(五)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实事求是,好就是好,差就是差,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盲目地表扬或是恶意地贬低。教师要热爱教学事业,要爱护学生,不论学生的资质好坏、聪明与否,都要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放弃,对于悟性差的学生要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对于好耍小聪明不用功的学生要督促他们勤学苦练,并用自身的勤奋和责任心去感化他们,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大学声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是声乐教学实践中必备的职业素质。加强高校声乐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提高声乐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会使高校培养出高质量的声乐教师,从而增强竞争力。新的纪元呼唤所有高等院校声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修养、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将自己培养成新一代的优秀声乐教师,为造就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新生代声乐人才做贡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 [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6.

[3]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G645.1

A

1008-6471(2010)03-0105-02

2010-07-21

张玲 (1972—),女,天津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

猜你喜欢
范唱歌唱声乐
为你而歌唱
歌海(2020年4期)2020-08-25 01:57:49
为你歌唱
小读者之友(2020年6期)2020-07-06 13:29:30
新课改下小学音乐范唱教学策略初探
求知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1:44:16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38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41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歌唱十月
时代风采(2016年19期)2017-05-05 12:12:41
范唱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01
浅谈音乐课堂中歌曲范唱的准确性与重要性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