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

2010-12-23 03:48陈磊山姜丽娜舒丹丹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校企院校

陈磊山,姜丽娜,舒丹丹

(1.新乡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2.河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3.新乡医学院 三全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

陈磊山1,姜丽娜2,舒丹丹3

(1.新乡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2.河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3.新乡医学院 三全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本文简要论述了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几种基本模式的优缺点及其发展趋势,为高职院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

在 2010年初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提出,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压力之一是就业问题,就业是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毕业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的焦点。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1]自 2004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起,全国掀起了职业教育改革浪潮,时至今日,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高职院校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一定模式,产生了一定效果,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笔者从事多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了解一些企业的真正需求,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方面,校企仍有合作模式可以探讨。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形势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各类院校不断扩招,2010年高校毕业生达 630万—680万人,各类技校毕业生1 300万—1 500万人,加上 2009年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近 300万,每年的转退伍军人等,要向社会输送 3 000万—4 000万的劳动力,但社会能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仅在2 500万左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同时,从近几年的分类就业比率来看,技校毕业生比较受青睐,学历教育的本科、研究生就业比率仍然不高。处在技校与学历教育之间的职业院校毕生,尚没有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其介于两者间的优势还没有被社会认同,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具体如图 1、图 2、图 3)。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催生多种校企合作形式

“零缝隙对接”、“捆绑培养”、“全过程服务”等表述校企合作的新名词的出现,就说明目前校企合作的普遍性。有人将校企合作的形式分为九种模式、表面中度深度等三个层次。然而在促进就业方面,受就业压力和生源的影响,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催生许多校企合作模式,其中不乏有好的模式,但在相关制度和后续管理上仍存在瑕疵。

(一)顶岗实习

图 1 高校历年毕业生人数曲线图 (万)

图 2 技工学校历年毕业生人数曲线图 (10万)

图 3 市场人才需求比例

顶岗实习时目前各类院校比较常见的一种模式,旨在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并且带薪。通常是在学校学习 2年,在企业顶岗 1年,即通常说的 “2+1”模式。[2]最早是在 2006年 5月,河北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实施“顶岗实习”工程。这种由河北省师范院校开创的新教育实习模式,旨在破解农村教育“人才荒”,实现师范院校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统一。在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试点取得成功之后,从当年下半年起在全河北省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中全面实施“顶岗实习”,9万多名师范类专业在校学生将下乡支教,为农村教育“输血”。后来发展到了全国的高等院校,已经从师范类扩展到了各类高等职业教育。[3]该模式的优点是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能提供学生的基本生活费,企业不承担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安置,学校很容易能联系到这样的实习单位。缺点是这种合作是松散的,对落实学生实际就业没有保障。同时存在安全隐患,在顶岗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国家尚没有可行的相关法律依据。

(二)合作办班

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形式,是在大二或实习前的某学期,在基本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企业提前面试一批学生,作为企业的拟聘职工,单独按企业的要求选择教材,师资人员由校企共同组建,提前进入企业岗前教育,管理上可以按照企业的理念进行,为企业提供实际所需人才。即通常被称为“学工交替”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等模式。这种绝对以服务企业为目的的合作模式很受企业推崇,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该模式能否放在任何型式的学校,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既有培养学科型人才又有培养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它既不同于学历教育,又不同于技术学校的偏实践教育,一味的满足企业短时间的需求,基本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将影响日后学生的发展。同时,一大批高学历的职业学生一起到一个单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将形成很大的同门竞争压力。而且,过早的引入企业培训,可能会降低学生二次就业的能力。

(三)订单或定向培养

传统高等教育的弊端在于只注重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虽有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对学生的实践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往往还需要 1-2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够适应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的要求,才能够担当起企业赋予的责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学期间,就有机会和时间进人生产实际领域,通过 “工一读结合”或“研一读结合”的途径。使学生在一定的岗位上进行劳动或承担、参加一定的科技、工程项目。其特点是 “招生即能就业”,“完全 ‘以销定产’”,“培养需要结合”,“‘出口’决定 ‘进口’”,“实行人性管理”。[4]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模式

现有模式不乏成为当下校企合作,促进就业的主要模式,但在现有模式基础上,继续探讨新的合作模式,解决学生生源和就业的关键问题,寻找促进校企双赢的模式,仍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

(一)入企办班

根据国家推行的职业再教育政策,学校直接深入企业,挑选或企业推荐企业员工,作为学校的新生,由企业提供教学场地,按照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灵活教学时间,可以固定,可以随机,还可以是晚上、节假日,师资由学校和企业根据需要共同承担,学习结束后,按规定核发毕业证书和资职证书。对学校来讲,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就业岗位群的适应性。学生即是员工,解决了顶岗期间出现安全事故后的法律盲点,同时又解决了学校生源问题,更不愁学生结业。对企业而言,既提高了员工素质,又取得了职业资质,既不耽误生产,又节约了经费;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双赢。

(二)成立学校劳务派遣公司

根据国家《劳动法》、《劳动就业促进法》精神,具有一定资质的单位都可申报成立 “劳务派遣公司”,学校具有成立劳务派遣的资质优势,对于不能一次就业的毕业生先安排在劳务派遣公司。在有用人需要时及时向企业输入人才,企业也无形中为高校培养出一批就业的后备军,因此学校劳务派遣公司成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一个蓄水池,能起到调剂作用,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表现。对于毕业生找工作来说更容易更安全,可减少摩擦性失业的发生,减少了社会资源在中间环节的浪费。

(三)与社会技术培训机构联盟

社会培训机构种类多,方式灵活,就业渠道广泛,一些培训基地设备先进而且齐全,培训时间短,院校可以实行“2.5+0.5”的方式 (即按院校的教学安排,压缩在校时间,使 3年变成 2.5年,余下半年在培训结构进行培训),和培训机构联盟,使学生既有相关学历和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拓宽就业渠道。

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高职教育离不开企业或行业,这是毫无疑义的。但目前国家还没有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行业或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中各自承担的权利义务还没有从法律与经济上加以界定,这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制度性障碍,因此,仅凭职业院校 “一头热”是不可能做强做大职业教育的,也不可能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也不可能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合适人才。因此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一是观念问题。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校本身,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观念,都还处于 “叶公好龙”阶段。很多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教师也因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缺乏积极性。[5]

二是政策问题。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指导手册,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有关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是运行问题。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从系统论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距甚远。

[1]李跃兵.以就业为导向,开发高职课程新体系 [J].职业教育研究,2006(3):21-22.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与探索 [J].高教探索,2004(4):70-72.

[3]李友清,创建特色学院打造高职品牌 [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11-14.

[4]梁 众,韩忠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J].中国高教研究,1998(6):20.

[5]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 [EB/OL].http://www. tech.net.cn/yjyjs/cxhz/5395. shtm l..

G710

A

1008-6471(2010)03-0052-02

2010-04-16

陈磊山 (1971—),男,河南固始人,新乡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学生就业理论、环境规划、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毕业生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