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抗拒与毁灭——《愤怒》中的父子冲突

2010-08-15 00:48李俊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愤怒马科斯犹太

李俊宇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犹太裔作家,“2001年的时代杂志把罗斯称为‘美国最好的小说家’。”[1]《愤怒》(Indignation)是他 2008年推出的新作,小说的情节很简单:美国学生马科斯因不堪父亲过分的管束,离开家乡的区特大学来到温斯堡学院,在这里他与同学、学校相继发生一系列冲突,后因违反学校制度被开除出温斯堡,派到朝鲜战场,并战死在那里。这部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它“几乎囊括了罗斯经典作品的全部主题:历史、战争、死亡、家庭、代沟、爱情、性、教育、宗教、美国梦、种族歧视等等”[2]。笔者在此欲分析《愤怒》中的家庭关系中的父子冲突。

小说的主人公马科斯·梅斯纳是独子,来自一个犹太家庭。在这个家庭中,父亲读书不多,在很大程度上承继着犹太传统,他创建和经营着一家符合犹太教风俗的肉店;少年的马科斯是模范儿子,且学业成绩优秀,是全家的希望。马科斯在少年时接受的家庭教育带有强烈的犹太传统色彩,且他的性格在家庭里已经被铸就了,屈从的一面完全来自他父亲的教养,他不喜欢血腥,但他父亲教会他忍受与适应,“那就是从我父亲那儿学会的:你必须做你不得不做的事。”[3]5在中学毕业后上大学前的假期里,父子关系非常融洽,可以说其乐融融,“我爱我父亲,他也爱我。”[3]7因此,马科斯不仅血管里流着犹太人祖辈的血液,而且在秉性上被融入了犹太性。在这个家庭中,真正的控制者是父亲。因为肉店是父亲创办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由父亲控制,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放弃自己的工作,来成全丈夫的事业。至于马科斯,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少年。由于母亲的“牺牲”,儿子的弱小,父亲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个三口之家。总体上说,这是一个犹太传统占支配地位的家庭。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的核心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是维系家庭的第一纽带,而亲子关系则成为家庭中的次要纽带。”[4]但在带有比较强烈的犹太传统的家庭里,亲子关系变成了维系家庭的第一纽带。在马科斯身上,父母亲寄托了他们的美国梦。

马科斯 19岁时跨入了成年阶段,独立意识开始苏醒,这在实质上构成了对父亲的威胁。因此,父亲感到很有必要加紧对儿子的控制,在家庭内父子关系这根弦绷得很紧。在家庭外,犹太传统不断受到挑战,许多非犹太教商店迅猛发展,他们采用现代化的经营方式,甚至不惜使用欺诈的手段来抢夺客源,因此迅速挤占了马科斯家肉店的生意。肉店经营上的颓势直接削弱了父亲的权威。父亲感到了威胁,开始不安、恐惧。这种不安与恐惧是对自身的关注,是对自身权威受到冲击的担忧,“也许他对我的担心是缘自对他自己的担心。”[3]3这是其一。其二,美国对朝鲜的战争使得许多美国青年命丧战场,马科斯的两个堂兄先后死在朝鲜,而按当时美国的法律,每个成年的美国男青年必须服兵役。因此如果马科斯上战场就有死亡的可能。而马科斯是独子,如果失去他,父亲则失去了充当父亲这个角色的必要。更重要的,没有了儿子就意味着没有了“根”,这对一个传统的犹太家庭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这令父亲倍感恐惧。其三,马科斯成年的时期刚好是五六十年代,我们知道,60年代的美国青年俗称“垮掉的一代”,他们挑战传统,这种趋势在 50年代已露端倪。父亲生怕儿子在这种环境中“变坏”。父亲的恐惧是父权变衰的表现,“在犹太文学传统中,父亲常常是一个失败者。”[5]105其实犹太文学中的父亲的失败者的角色是犹太移民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因为父亲赖以安身立命的犹太传统,无法抗衡美国主流文化意识,这些犹太传统的男性在适应美国主流社会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被“阉割”了。在父权衰弱之时,马科斯独立意识兴起,这种独立意识旨在摆脱犹太传统,“当我在场的时候,我就成了这该死的疯狂的新的恐惧的焦点,我感到恶心,我感到厌倦。”[3]13在这里,令马科斯恶心和厌倦的是积压在犹太民族心头上的恐惧意识,这种恐惧意识源于犹太民族几千年的劫难,特别是犹太大屠杀。这种恐惧变成了新一代犹太人的历史包袱,他们极力想把它给扔掉,以便更好地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中去。一个要独立,一个要控制,矛盾成为必然。为摆脱父亲的控制,马科斯离开距家很近的区特大学来到很远的温斯堡学院,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他在离开之前特意偷偷准备了一套新衣服,“这衣服是为了我开始新生活时穿的。我买这衣服是为了要成为一个新的男人时穿的,也是为了要结束我作为一个屠夫的儿子的历史。”[3]117这句话表明了马科斯逃避父亲的掌控带有主动的成分。尽管马科斯离开了父亲,但父亲却不断遥控自己的儿子。从表面上看,父亲这种对儿子的关心是一种爱,其实,这种爱变成了一种压力和束缚。马科斯力图摆脱父亲,其实是想摆脱犹太传统。他到了温斯堡大学后,不但在注册时刻意不写明自己的犹太身份,而且极希望结交非犹太朋友。马科斯离开父亲后,父亲的控制欲望受到极大挫伤,且变得疯疯癫癫。马科斯在温斯堡交了一个女友奥利维娅。马科斯之所以非常喜欢奥利维娅,是因为他得到了奥利维娅的接纳和肯定。马科斯生病住院后,母亲来医院看望他。她这次来的重要目的是要斩断儿子与奥利维亚的关系,因为奥利维亚所受的教育和犹太传统格格不入。母亲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秉承了父亲的旨意。父亲尽管疯疯癫癫,且不在马科斯身边,但其影响仍在。

在温斯堡学院,有一个人试图临时充当马科斯父亲的角色,他就是考迪威主任。考迪威主任不仅把马科斯入校前的情况弄得一清二楚,而且对马科斯入校后的所作所为也了如指掌。他不仅关心马科斯,甚至可以说他试图对马科斯付出父亲般的爱。如在和马科斯的交谈中,他甚至称呼马科斯为“son”(孩子),“(马科斯:)我并不是这个意思,先生。我甚至还不知道我有这个意思。”“(考迪威主任:)你是这样认为的,孩子。这不是第一次,而且也许不会是最后一次……”[3]106尽管“son”这个词可以用在长者和少者谈话中,但在这里考迪威主任完全是以一个父亲的角色在和马科斯谈话。在接下来的谈话中,考迪威主任连续使用了几个 worry(担心),“令我担心的是你在温斯堡生活的交往技巧;使我担心的是你的离群索居;使我担心的是你公开宣称要抛弃温斯堡由来已久的传统……”[3]107这连续使用的几个“担心”令马科斯极其愤怒并恶心。因为这个词里充满了说话者对对方的忧虑和不放心,这也跟马科斯父亲的态度有极大相似之处。因此,当马科斯父亲本人不在场时,考迪威主任试图充当马科斯父亲的角色,但遭到马科斯的严厉拒绝。这充分说明,马科斯不仅要摆脱犹太的而且要摆脱所有不合时宜的旧传统的束缚,去追求他的自由。他坚决反对学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听 40节宗教讲座的规定,而且以倡导现代自由的罗素为榜样,维护自己的自由权利。总之,在与代表犹太传统的父亲的冲突中,马科斯采取的是逃避的策略;而在与代表美国保守势力的“父权”的冲突中,马科斯则予以坚决的抗拒!

马科斯在温斯堡学院碰壁并预感到危机时,曾想到过回到家乡的区特大学,但他从本能上放弃了这个行动,马科斯不愿意回到那个充满压抑的家。最后他被温斯堡学院开除,并战死在朝鲜战场。很显然,马科斯宁可赴死也绝不放弃追求自由的权利。马科斯战死后,父亲受到了重创。他控制和焦虑的对象失去了,疯癫病自然好了,但精神恍惚,在工作中不小心让尖刀刺入腹部而死。马科斯的战死使这个家庭彻底瓦解。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导致父子悲剧的力量既有来自内部的,更有外部强大的社会力量。有人认为“《愤怒》是《波特诺的抱怨》(Portnoy’s Co Mplaint)的一个补充”[6],确实,尽管在罗斯的《波特诺的抱怨》中也有述说父子矛盾的内容,但相比而言,《愤怒》中的父子矛盾比较尖锐,而且更强调主人公在面临冲突时的行动。另外,在《愤怒》中罗斯把单纯的犹太家庭内部父子冲突提升到美国社会中年轻一代与整个父权统治的抗争。

[1]Ti Mothy Parrish.Philip Roth[ M].New York: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

[2]孟宪华.“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评罗斯的新作《愤怒》[J].外国文学动态,2009,(4):26.

[3]Philip Roth.Indignation[ 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 Mpany,2008.

[4]林建初.现代家庭伦理 [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17.

[5]乔国强.美国犹太文学 [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Lev.Gross Man.The Corrections[J].Ti Me,2008,3(11):75.

猜你喜欢
愤怒马科斯犹太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地球开启“愤怒”模式 四月地震洪水频发
邦邦·马科斯 为复兴家族而战
“愤怒”的选票
阿基诺不忘血仇,打压马科斯
请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