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叶子”隐喻意探析

2010-08-15 00:45牛晓晓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贝尔曼常春藤隐喻

牛晓晓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最后一片叶子”隐喻意探析

牛晓晓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描写了美国社会底层三个萍水相逢、饥寒交迫的穷画家,在辗转挣扎中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突出了主人公老贝尔曼舍己救人的老画家形象。本文主要分析了隐喻,这一修辞现象在本部短篇小说中的应用,探讨了该作品的诗情画意的美学价值,以探讨该小说的深层象征意义。

修辞活动;隐喻;写作风格;最后一片叶子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则是语言表达的艺术。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现象。英语 metaphor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的metaphom,是指“a transfer of meaning”。它是“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dinary and primary used of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Metaphor相当于汉语修辞格中的“隐喻”或“暗喻”。它是不露比喻的痕迹,没有明显的比喻词,而是把比喻关系暗含在句子中,是比明喻进一步的比喻。在英语中,隐喻亦被成为浓缩的明喻。由于它常常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所以它的修辞效果比明喻更加肯定、有力,所强调的相似点也更加鲜明和突出。隐喻不仅能使事物生动化、形象化、富于感情,而且能够表达抽象概念,拓展思维,展示生活中事物的联系及其条理性。

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欧·亨利,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别具匠心的构思。《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是欧·亨利所创作的描写艺术家小说中的一篇传世佳作。小说篇幅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语言平实,但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人们所喜爱的脍炙人口的美国短篇小说佳作。小说体现了作家对美好人性和美好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最后一片叶子”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分别隐喻了生活的勇气,无私的友谊以及不息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讲述了三个居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画家的故事。苏艾(Sue)和琼西(Johnny)在一家名叫德尔莫尼可的餐桌上遇见而相识。由于在艺术等方面有同好,便相约共同租用一个画室。半年后的一个冷秋,小乔不幸得了肺炎,病情越来越重,她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她天天望着窗外常春藤上的树叶,看着、数着一片片地落下。她说,等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也要撒手归去。苏在请楼下的贝尔曼(Behrman)老先生为她做模特儿时,把琼西这一可怕的幻想告诉了他。贝尔曼先生听了,热泪盈眶,大声痛骂着这种愚不可及的幻想。那晚风狂雨激,就在常春藤上那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贝尔曼顶着风雨,冒着寒冷用高超的技艺,在窗外墙壁上画了一片和那常春藤上的一模一样的叶子。琼西看到画在墙面上的那如自然生长在常春藤上的最后一片不落的叶子,由然生起那战胜疾病的信念和生活下去的勇气。然而,贝尔曼老先生因受严重风寒,染上了肺炎,终于辞世。他用了自己的杰作,自己的一生换回了琼西的生命。

小说的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街道仿佛发了狂似地,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一条街本身往往交叉一两回…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个古色天香的格林威治村来了。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接着,他们又从六马路买来了一些锡蜡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了一个‘艺术区’”。(李,2003:44)两个贫困交加的年轻女画家苏艾和琼珊,由于她们对于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便联合租下了位于‘艺术区’的那间画室。接下来的故事并没有她们预想中的平淡无奇,半年内,琼珊收到了‘肺炎先生’无情的打击。在医生的口中,我们知道了她只有易成活下去的希望。“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李,2003:44)他说,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甩下去。“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李,2003:44)病中,琼珊每天呆望着窗外的一棵摇摆在萧瑟秋风中的常青藤,数着它的叶子,她悲凉的感到,当最后那一片叶子被风吹落的时候,也就是她短暂一生的结束。“琼珊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她望着窗外,在计数──倒数上来。

“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和“七”。

“六。”琼珊说,声音低得像是耳语,“它们现在掉得快些了。三天前差不多有一百片。数得我头昏眼花。现在可容易了。喏,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

“你一画完就告诉我。”琼珊闭上眼睛说,她脸色惨白,静静地躺着,活像一尊倒塌下来的塑像,“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李,2003:44—45)在知道她只有一成的希望。在琼珊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活的勇气,是死神的化身,是苦难世界的终极。她几乎放弃了生存的理由,心里痛苦,存在的行为仅仅是无助的数着狂风中零星挂在极老的常春藤树上的叶子。每一片藤叶的飘零,仿佛都是她生命气息的流逝。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活得勇气, 活下去的希望,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在寒风中,藤叶越来越少,最终将掉完,那她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至此,矛盾到了高潮,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也仅仅揪着读者的心。

而被画在墙壁上的那“最后一片叶子”,在风雨中吹打不落, 依然挺立在枝头,琼珊看到了生的希望,给了她活下去的动力。在看风中依然挺立的藤叶让她看到顽强不屈的生命,有了对生命生生不息的向往。在接下去的几天里,琼珊的病情奇迹般的逐渐好转,终于挽回了生命。

这最后一片叶子给琼珊死寂悲凉的心境射进了一线阳光,为她垂危绝望的病体灌注了新生的活力和生的希望:她,“要活下去”。

当琼珊的好友苏艾得知琼珊存活的机率只是十分之一的时候,“苏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声,把一张日本纸餐巾擦得一团糟。然后,她拿起画板,吹着拉格泰姆音乐调子,昂首阔步地走进琼珊的房间。”(李,2003:45)刚才大哭一场,现在却要装着意气扬扬的样子。显然,苏艾要进琼珊的房里,为了让琼珊不觉察出异样,她不得不这样做。这种忽悲忽喜的表情,深藏着苏艾内心的痛苦,穿插着难解的矛盾。“医生今天早上告诉我,说你很快就会好。他说,有十分之九的希望!”苏艾对她说道。把十分之一说成十分之九,可见苏是用了些心计来安慰、鼓励琼珊的。当琼珊冷淡地问:“你不能到隔壁房间去画吗?”“我想在这儿陪陪你。”(李,2003:45)苏艾说。“而且我不要你老是望着那些无聊的叶子。”以上苏艾的举止和与琼珊的对话,皆体现出苏艾对朋友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她能把握住那窗外的叶子与琼珊的生命之生死攸关的那层关系。同时,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贝尔曼在苏艾不能为力的时候出场了。“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没有画过什么。”(李,2003:45) 从这寥寥几笔的白描速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困苦整天借酒消愁,性情古怪,脾气暴躁,火气十足的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了一辈子的饱经风霜的小人物形象。正是这样一个“极端瞧不起人家的温情”,却把自己当作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虽然发出“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李,2003:45)的咆哮,但他那“充血的眼睛”却在“迎风流泪”。这个瞧不起人家温情的怪老头,内心却充满了温情。在他的咆哮里,有爱的爆发,在他的眼睛里,有善的流露。正是这个极端瞧不起温情的老头却用人世间最真挚的深情挽救一个女孩的生命。平淡无奇的表面特征,相反却铸就了含蕴隽永的深刻。小说并没有正面描写贝尔曼怎样在风雨交加的寒夜攀上墙壁去完成最后一个作品。然而,在苏艾的口中, 我们知道了情况。“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窨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样子,还有几去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 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李,2003:46)这最后一片叶子,不只是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琼珊与苏艾的友情的联系,是苦难的世界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它慰藉了全世界最悲凉最寂寞的人的心灵。把一个寂寞的无助的心灵从濒临死亡的悬崖上拉回了人间。

由于整夜画叶子受风寒袭击,老画家贝尔曼被肺炎夺去了生命,悄然离开了人世,而奄奄一息的琼西却被这片永不凋落的藤叶拯救了。贝尔曼是整篇小说的灵魂,但他在本来就篇幅颇短的小说中出场的次数极少。关于他的语言与行动只有寥寥数笔,从几句对白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脾气暴躁、性格直率的老人,“一双红眼睛正不停地流眼泪”。然而,就是他,成了琼西与苏的保护神,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那“锯齿形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地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琼西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是这苦难的世界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它慰藉了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一个“即将踏上黄泉路的人的心灵”,它经受了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水。“琼西躺在床上久久看着”,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李,2003:46)

贝尔曼并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是他生命的延续。

[1]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李华田.欧·亨利作品导读[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3]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牛晓晓(1982-),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2009-12-24

猜你喜欢
贝尔曼常春藤隐喻
最后一片藤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种皂苷
常春藤繁育技术
贝尔曼的一片常春藤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