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杰
(牡丹江师范学院西语系,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
从建构主义角度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
王树杰
(牡丹江师范学院西语系,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翻译的要求,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授课的方式到讨论的方式、译文评议的方式等环节,该教学模式都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这种教学模式的采用对当前高校本科翻译教学具有特别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培养时代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奠定了基础。
翻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
翻译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英语人才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翻译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英语人才的素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翻译教学模式陈旧。
传统教学上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控制课堂,是知识的“权威”和“独裁者”。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大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内地教学界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翻译教学也不例外。在传统的翻译课上,教师通过几个译例讲解某一翻译理论或技巧,然后从书上或从课外选些练习让学生们课上做或者当做课后作业,教师当堂课或者下一次课讲评,讲评中往往以参考译文为准绳,由教师指出学生翻译中的若干错误,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机会不多。“这种传统的纠错法脱离了真正的交际语境,使翻译教学成为教师—学生的单向式传播,使翻译教学变为知识传播而非技能训练。”[1]林克难在“翻译教学在国外”一文中指出,国外传统的翻译教学与国内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的教学法如出一辙,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以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不符合真实情况下翻译的本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2]56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这种现状无法使翻译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翻译教学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我们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为翻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就是指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一直到授课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译文评议的方式等环节都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在一定的情景下即社会文化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创作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并非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可见,建构主义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翻译教学应该以“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建构语言知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译课堂上,学生不再是盛装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容器,也不再是埋头翻译的机器人,而成为了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语言知识的主动作用者、实践者和意义建构者,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发挥。而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播者和呈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倡导者;教学的“独裁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了知识的建构者。
(一)翻译内容的选择
传统翻译课上,学生的翻译材料基本上都是教师所选择的译例和翻译练习。不仅如此,翻译材料的内容,大多是文学名著中的句子或段落。而实际上当学生走入社会接触更多的是经贸、科技、旅游讲解等实用型的翻译。罗尔(Rohl)认为,“如果翻译材料脱离实际交际环境,学生将被迫改变自己的风格而去适应教师的风格以取悦教师,是十分不利于培养负责任、能够独立工作的语言专家的……”[3]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就是提倡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上扮演主角,而且通过实践最终发现探求知识的规律和奥秘。因此,翻译的教学内容必须是体现生动活泼的社会现实。例如,常见的广告语如:“顾客至上,质量第一”、“送货上门,质量三包”、“您的微笑,就是我的幸福”;常见的介绍外贸企业的内容如:“注册资金——……九千万;经济性质——全民所有制;经营方式——自营进出口及进出口代理、批发……”等等,这些当代的、实用的、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知识、新内容我们应该吸纳到课堂中。这也真正体现了建构主义翻译代表人物基拉利在真实的翻译情景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自信的目标。
“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一个标志就是翻译材料的选择并不完全由教师一个人选定,翻译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材自由,让他们去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材料翻译,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又能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要充分协调学生、翻译教学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力求培养出学活、用活知识结构并能顺应、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翻译人才[2]56。
(二)授课的方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翻译课堂中,教师的教授由原来的“教”变成了“导”,而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真正成为了知识的主人。因此,翻译课应该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翻译课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参与机会的多少,所以教师应该尽量压缩讲授时间,而经常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我参与逐渐地感受到翻译既要对原文忠实,又必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
在翻译课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建立在先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这些知识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授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或激活这些知识。这一阶段可以通过讲解文本之前的准备活动中完成,也可以在文本的讲解中作出提示或讲解。教师在讲解时,话不说尽,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的空间;适当发问,启迪思维。
(三)讨论方式
要想实现建构主义所提出的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中的中介作用,需要教师与学生针对某些问题共同讨论,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实践练习和集体讨论并非浪费时间。用于课题讨论的材料一般长度和难度要适中,应为除了为数不多的难点外,学生都能自行译成通顺的文字。在讨论时要集思广益,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问了学生“如何译”之后一定要追问“为什么这么译”,以此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风以及严谨的译风。通过课题集体讨论,教师不仅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分享各自的思维活动中得到满足感和提高。在此,教师帮助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同学、学习伙伴之间建立的学习共同体中,进行讨论、学习、交流,在学习共同体中的智慧是可以共享的,即学习群体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因此,课内时间毕竟有限,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还有赖于课外的大量练习。课外进行翻译练习的形式可以很多,可以成立课外翻译学习小组,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活动,如合作共同完成一篇翻译。组员就翻译学习中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心得,同时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翻译创作思路,指出翻译中遇到了什么难点,说明自己是如何处理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处理。以此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定期地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帮助解决一些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此种做法,正体现出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在学习共同体中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理念,激发了学生自身蕴涵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了学生以独立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对所学课程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从而在“译”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建构知识,习得方法,获得能力。
(四)评译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者,他们应该关注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地创新。传统翻译教学法中,以教师评议为主,教师评议以“纠错”为核心。我们对此要进行改革,我们评议包括教师评议和学生评议,教师讲评不仅进行错误分析,更要介绍优秀译文,尤其是要把学生中敢于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性的译文选出来大家共同分享。“学生评议是指学生完成翻译后分组对译文进行相互修改,评价译文的优劣,最后让学生拿出比较认可的译文。”[4]学生评议不仅可以积极开动脑筋,还可以使他们真正地投入到课堂中。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整个翻译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指导者、倡导者、合作者和帮助知识建构的作用,利用联系实际情景、协作学习、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采用模拟真实翻译情景,互动提问和讨论,特别注重学生翻译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的意义建构。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更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要知其然,而更要知其所以然,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对于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要我学”,而转变后的模式是“我要学”。这些对当前高校的翻译教学具有特别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注重培养学生在“情景”学习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有时可以是真实的情景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相关经验去同化、改造与重组当前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具备这种学习能力,加之,在以翻译过程为导向学生学到的是“授人予渔,终生得鱼”方法,这些都为他们成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奠定了基础。
[1]张瑜.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翻译教学走向 [J].外语界, 2003,(1):16.
[2]林克难.翻译教学在国外[J].中国翻译,2000,(2).
[3]Donald C.Kiraly.Pathways to Translation:Pedagogy and Process[M].Kent: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5:21.
[4]王占斌.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上海科技,2005,(1):34.
Abstract:“Teacher-centeredness”,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eachingmode,can hardly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ety and it fails to improve students'real translation ability.“Student-centered”teaching mode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vism can solve this problem.It totally considers the factors of students from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materials,and teaching process to themethodsof discussion and judging the translation.This teachingmode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aves the road for cultivating graduateswith multiple qualifications.
Key words:translation teaching;“student-centeredness”;constructivism
(责任编辑:刘东旭)
Study on Translation TeachingM ode of“Student-centeredness”from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WANG Shu-jie
(Mudanjiang Teachers'College,Western LanguagesDepartment,Mudanjiang 157012,China)
H319
A
1001-7836(2010)05-0146-03
2010-01-05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探索结构学分改革,提高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阶段性成果(09YZ—10281)
王树杰(1981-),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