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霆,邸胜男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哈尔滨 150025)
民办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
冯 霆,邸胜男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哈尔滨 150025)
根据我国民办普通高校的自身特点,以及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出构想,提出了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规划三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民办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民办本科高校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在其人才培养定位上通常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成长,旅游业人才需求特征呈现量与质的双线上升,从业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实操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为应对这一需求特点,民办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从以往的注重知识传授向强化能力训练转变,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体现学院定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教学文件。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基础上,提出“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深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基本原则是,实行 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夯实基础的同时保证一定的学期实习实训比例,后一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培养学生实战能力。充分体现整体优化,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门类,淘汰内容陈旧的课程,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扩大知识容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力求把握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专业知识“实用、适用”的尺度,基础教育力求宽而牢,专业教育力求精而实,进一步加强文化修养、外语和计算机类应用课程。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大多数高校以培养高学历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则更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从民办本科高校的自身特点及旅游市场的需求出发,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较为合适。具体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培养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实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事业,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能承受较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民办本科高校要重视基础教育,加强素质教育,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切实贯穿到学科体系中去。要面向市场,既确保了学生能够获得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在满足学生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需求基础上,还要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情操、文化修养得到发展。
1.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及比例设定
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最终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课程体系在设计时应注意研究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尤其要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基础课有利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更广,适应性更强,尤其对未来学力提升有较大好处,但基础课比例过大可能会使学生专业意识淡化,导致学生的专业训练不足,不利于专业领域的发展。专业课可使学生得到较好的专业训练,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旅游行业的具体工作,但可能会使就业选择面较小,降低就业机会。理论课能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实践课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必修课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但同时限制了学生的选择面,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喜爱。选修课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但是可能无法达到旅游管理专业系统培养的要求。
在注意研究不同类型课程之间关系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处理好同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在符合国家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原则下,通过设置专业方向及扩大专业应用性选修课的种类和比例等办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力提倡“校企结合,校社结合”,与用人单位协作,共同制定符合具体岗位实际需要的特色培养方案;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要打好基础,拓宽知识面,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教学要在密切联系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要有学时保证,做到四年不断线,并把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指导的关系。进一步精简课程总数,优化课堂教学,精选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压缩课内讲授学时,不应把课外训练的内容放在课内,充分保证学生课外训练的时间,对学生课外训练要加强指导和考核,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发展、能力训练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内和课外形成有机的整体,处理好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的关系。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可使学生的能力训练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巩固,多开设一些适合学生就业需要和社会需求的课程,认真落实校外实习基地或就业基地,并认真做好过程管理工作。
通过综合分析,作为民办本科普通高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比例设置应达到:基础课 (同识教育与学科基础)与专业课比例6∶4,尤其要加大英语与计算机课时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6∶4;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7∶3。
2.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保持课程设置动态发展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将旅游管理的核心课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开设课程顺序、各门课程的相关性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避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同时注重旅游业态发展,及时调配课程设置,以达到适应市场变化要求。课程设置的制定通常被视为保证教学正常运转的纲领性文件,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课程设置应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发展,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以能力为本,强化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
实行 3+1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实践性。为了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要形成相对于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是课内专业教学实践,在专业课的课堂讲授环节要加强实验教学课时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资源,使专业课教学达到知识懂、事情明、用着行的教学效果。其次要积极开展课外集中教学实践,学期实习与就业实习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期间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指导,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派专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完成。
4.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
采用“平台 +模块 +课程群”的构建模式。
四个“平台”:“平台”是根据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设置课程组,属于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的结合,是必修的课程,以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包括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能力教育。
十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不同的发展方向而设置的课程组,是学生应当整体选修的课程,它体现了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结合,实现了同一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学科选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基本能力教育、就业能力教育、综合能力教育。
“课程群”是在平台和模块之外,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综合素质与专业教育需要而设置的拓展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一个较大的课程组,是学生可以任意选修的课程。它满足了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和学生专业能力拓展教育等多方面的要求。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具与语言、艺术与体育、卫生与健康、时事政治教育、创业培养等。
“平台 +模块 +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从整体上包含了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使课程体系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又注意了学科性、专业性、个性化的要求,更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价值取向。
[1]赵鹏,王慧云.面向 21世纪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旅游学刊,1998,(S1).
[2]田喜洲.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S1).
[3]童春晓,王桂英.旅游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J].经济师, 2004,(2):139-141.
[4]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周济部长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student.ecust. edu.cn/s/13/t/17/18/d4/info6356.htm,2007-02-28.
(责任编辑:朱 岚)
G642.0;F590
A
1001-7836(2010)05-0038-02
2010-03-17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民办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冯霆 (197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2009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学管理研究;邸胜男 (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2008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旅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