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细权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一个星期五的早晨》的矛盾叙事*
程细权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一个星期五的早晨》是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名篇。在这篇小说中,兰斯顿·休斯通过情节结构的前后抵御、人物行动的隐形障碍、思想意义的有意模糊,增加了小说叙事的容量,构成了叙事的矛盾,反映了他创作思想上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焦虑。
兰斯顿·休斯;《一个星期五的早晨》;矛盾叙事
兰斯顿 ·休斯的短篇小说“既有意义,也有趣味”,和他的诗歌一样,是他参与生活、干预社会的重要载体。他的小说题材广泛,人物众多,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的深切关怀”。他的小说往往富于想象,充满自传色彩,自然、严谨、有感染力。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毫不亚于诗歌,“所达到的成就就是被他的诗歌的声誉压倒了”[1]。他短篇小说的文字平易清淡,幽默风趣,被称为“哈莱姆的欧 ·亨利 ”[2]。他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有或明或暗的流露,叙事上存在或隐或显相互抵消的因素,达到了一种间离效果。《一个星期五的早晨》是黑人文学的名篇,也是休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下面以这篇小说为例加以分析。
《一个星期五的早晨》自发表以来就备受关注,入选了多种黑人文学作品选集。在这篇小说中,休斯通过乔治·华盛顿中学黑人女学生南茜·李因肤色问题失去了本该属于她的奖学金的故事,表达了对以市美术家协会为代表的强势集团种族歧视思想的抗议。在情节结构上,该小说分为三个层次:获奖传闻、证实获奖、失去奖励。获奖传闻部分叙述了黑人女学生南茜·李从校园沸沸扬扬的传闻中,得出她获得市美术家协会奖学金的事实。休斯用较为详尽的笔墨描写了美术老师迪特里希如何指导南茜·李构图、用色、运笔,南茜·李获奖作品的构思过程及绘画的主要内容,期间穿插描写了南茜·李对身为美国人而感到自豪的思想。证实获奖部分,详细描写了南茜·李接到副校长奥谢伊小姐通知她放学后到她办公室的心理历程。奥谢伊和迪特里希证实了南茜·李的获奖传闻,要求她提前准备答谢辞。南茜·李在拟好的答谢辞中代表黑人民族表达了对美国的诚挚感谢,表示要对着国旗宣誓忠诚,履行自己的誓言,不辜负美国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失去奖励部分,叙述了奥谢伊小姐告诉南茜·李因肤色原因被评判委员会取消获奖资格。奥谢伊结合自身经历现身说法,鼓励南茜·李为美国梦想继续奋斗。南茜·李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对建立“不容分割”、“人人享受自由和公道”的美国充满希望。
休斯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和他的许多诗歌作品一样,虽说黑人生活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种族歧视无处不在,但是美国的国家理想依然闪闪发光。通过前后的情节设置,休斯有意制造前后情节的抵御,形成一种对抗、否定。胡亚敏认为,就叙事文的写作而言,无论是古典现实主义文本还是当今的实验小说,都潜在着难以排解的矛盾和困惑。在情节设计方面出现双向发展,一方面朝着真相的揭示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阻碍真相的揭示[3]242。小说开头写南茜·李生活环境的时候,多次交代她虽是一个黑人女孩,但丝毫没有感觉到生活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她和同学和睦相处,她的同学、老师也没有对她另眼相看,似乎黑人肤色问题不存在一样。小说中间部分,休斯极力渲染南茜·李到副校长办公室路上的提心吊胆,猜测即将发生的种种不好事情。副校长不仅没有批评南茜·李,反而说她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迪特里希干脆利落的话,证实了南茜 ·李的获奖。南茜·李的心情由担忧到欣慰到激动,一层层铺垫,仿佛快乐可以伸手触摸。在这部分,南茜·李及她父母的黑人身份,不仅没有造成不愉快,反而成了美国国家理想的有力佐证。小说第三部分谈到评判委员会取消南茜·李获奖的理由是全市美术学院没有招收一个黑人学生,不能破例。南茜·李黑人身份的不利因素,一下子变得异常鲜明,分外沉重。在创伤面前,副校长感同身受的话语,使南茜·李又充满了信心,似乎黑人的身份不是那么无助和痛苦。就这样,围绕南茜·李的肤色,休斯把她置于不同的情景,在前后情节的碰撞中,不断阻碍遭受种族歧视事实的揭露,丰富了叙事的内容。
南茜·李因获奖资格的取消,在副校长奥谢伊小姐的疏导和鼓励下,坚信改造后的美国社会一定会无比强大、自由、公平。她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美国理想,就像副校长奥谢伊小姐说的那样,“我们相信美国的理想,确信用我们的力量可以实现这种理想。”[2]108南茜·李认为以后还有别的奖金,其他城市也有学校,这次打击不会使她沮丧,“当我长大成人后,我一定要起来斗争,绝不让我所遭到的不幸再发生在别的姑娘身上。何况像奥谢伊小姐那样的男人和女人都会支持我。”[2]109南茜·李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休斯没有交代,但通过分析叙事文本可以找到答案。
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马歇雷认为,文学作品是由“赋予文本实质的多种差异因素构成的”,矛盾是叙事文的必然属性。叙事文本身就是由赋予它实质的种种矛盾构成的。在叙事文中意蕴着深刻的矛盾,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撞击与对峙溢于作品之中[3]241。叙事人物的行动总是受到一定的牵制,南茜·李的行动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就拿南茜·李引以为依靠力量的奥谢伊小姐来说,她本是爱尔兰人,属于外来移民。她刚到美国的时候被骂为肮脏的爱尔兰人,暴徒们对她为非作歹,要把她赶回老家。在困难面前,她没有泄气,没有退缩,始终相信美国的理想,相信《独立宣言》的字句和林肯的讲话,相信美国国旗上的星星,就像南茜·李相信美国一样。在奥谢伊的不懈努力下,她成为三千多人的乔治·华盛顿中学的副校长。表面上看来,她的言行验证了美国理想的可实现性,但这种实现毕竟是有限度的。作为一校之长,她不仅没法改变评判委员会的决定,就是申诉也只能以“本市公立中学一名教师的身份,亲自向学校董事会交涉”。个体在强权面前显得那么弱小无助。南茜·李失去奖学金,毕竟还不是一件涉及太多权势部门的事,要是南茜·李的行动涉及制度层面,关乎制度制定者的切身利益会有怎样的后果?奥谢伊小姐在安慰南茜·李中曾经说,“要求他们把由于学生种族和肤色关系而拒绝授予他们奖赏的作法一概从我们的制度中废除掉。”显然,奥谢伊小姐和南茜·李的行动直指制度,废除这个制度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休斯深知这种制度的根深蒂固,他知道里面的血泪和抗争,他和无数黑人的人生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
评判委员会之所以拒绝授奖给南茜·李,是因为他们有深深的顾虑,“全市美术学院从未招收过黑人学员,如果破例收下一人,必定会使有关方面感到为难”。他们“虽十分器重南茜 ·李 ·约翰逊的才华,但深感将美术家协会奖金授予她是有欠妥当的”[2]107。为了不使有关方面感到为难,避免“尴尬的局面”,只好说声“遗憾”。评判委员会本身作为阶级制度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可以独立处理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但在更强大的“有关方面”的压力下,也不敢冒然做主,虽然器重南茜·李的艺术才华,但也只好作罢。评判委员会尚且如此,更何况还未长大成人的黑人南茜·李。
从南茜·李个人的角度来说,她认为这次打击不会使她沮丧,理由是其他城市还有学校,还有其他的奖金。虽然她心态很好,能够及时调整情绪,但不解决上面分析提到的权力分配问题,不从社会整体上剔除普遍性的种族歧视环境,南茜·李的美好愿望同样很难实现,即使有再多的城市、再多的学校、再多别的奖金,她依然无法拥有本该属于她的那份喜悦。其实,休斯已经看到了解决这种问题的症结,在小说结尾毕业典礼上,面向美国国旗宣誓效忠时,南茜·李的声音就淹没在三千人的声音里。设置人物行动的障碍,隐含地预示着南茜·李今后的人生征途不可能平坦,似乎从某种程度上减弱了美国理想实现的力量。
休斯毫不掩饰对种族问题的关注,他的许多作品的确有力地抨击了美国种族歧视的弊端。《一个星期五的早晨》也基本符合休斯反种族歧视作品的两个基本元素:黑人、不公正的待遇。南茜·李被剥夺获奖资格,原因是她的黑人肤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同样可以归于反种族歧视作品一类。值得注意的是,休斯在表达这一思想的同时,似乎又在模糊文本确切的指向意义。
迪特里希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身材修长,头发呈棕红色。她是一位很好的教师,对黑人学生没有一点歧视。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能够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创造性地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尽情展现。南茜·李就是在她的教导下,绘画才能被发现,得到施展。她启发南茜·李办事要有条不紊,挥动画笔要有力,使用色彩要简洁,画画要有个人特色,不落俗套。根据南茜·李的自身实际,为她发掘出贝宁、刚果、马孔德等地非洲雕刻的诙谐而有力的线条。南茜·李的那幅画能够获奖,凝聚着迪特里希小姐的心血,“是在迪特里希小姐培育下奇迹般产生的”。她赏识南茜·李的才华,推荐她参加市美术家协会比赛,为她的画配制镜框,选定镜框的颜色。正是由于迪特里希的辛勤栽培和无私帮助,南茜·李才走进了市美术家协会的视野。迪特里希深深影响了南茜·李,南茜·李也尤其喜欢迪特里希小姐。迪特里希是反种族歧视的代表,她怀着爱心,不分肤色一视同仁。与迪特里希同样没有种族观念的还有南茜·李的同班同学,他们很少想起她的肤色。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南茜·李在学校生活得如鱼得水。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照亮了南茜·李通向未来的前程。
迪特里希及南茜·李同学的出现,增添了本篇小说叙事的亮色,但是也弱化了文本种族歧视的分量。休斯在借助他们模糊叙事思想意义的同时,也有意无意通过他们强化种族歧视的客观存在。南茜·李的同班同学虽然很少想起她的肤色,但并不意味着不想她的肤色。他们之所以很少提到她的肤色,是因为南茜·李聪颖、秀丽,是班上的优等生,篮球打得挺棒,经常在高年级音乐会上演出,歌喉柔润得犹如天鹅绒。除开南茜·李这些优点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她从来不惹事,也不招摇,总是给人好印象。若南茜·李没有这些被她同学称道的“优点”,他们还会不提她的肤色吗?迪特里希对南茜·李的确没有肤色歧视观念,但通过休斯故意留下的空白,可以猜测迪特里希给人更多的想象。南茜·李得知获奖信息,来自迪特里希之口。南茜·李获知被取消获奖资格的事实,是副校长告诉她的。面对得意学生的意外失奖,迪特里希有何反应?是什么态度?休斯没有在文本中呈现,留下的空白点可以作多种解读,但不能否认的是,迪特里希无法改变南茜·李被取消获奖资格这铁一般的事实。南茜·李遭受的种族歧视事实没法改变,虽然休斯通过叙事的矛盾试图模糊。
《一个星期五的早晨》的矛盾叙事,与休斯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焦灼感有关。叙事的矛盾突出了文本的不和谐,揭示了文本中的对立、局限和不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类所处的尴尬境遇的隐喻[3]243。兰斯顿·休斯的人生经历丰富,到过许多国家,从事过多种工作。他饱尝黑人的艰辛,深知黑人的甘苦。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住在哈莱姆,从来没有脱离过他最为热爱的底层人民,虽然对他们怀有深切的同情,也曾努力为之鼓与呼,但现实的种种不如意,使他的思想较为混杂,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时坚决有时犹豫,有时积极有时妥协[4]。休斯的创作时常暗含着这种矛盾,《一个星期五的早晨》也不例外。
[1] 邹绛.休士和他的短篇小说 [M]//兰斯顿.兰斯顿·休士短篇小说集.罗信群,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5.
[2] 兰斯顿·休斯.一个星期五的早晨[M]//吴持哲.阴沉沉的天——美国黑人短篇小说选.吴持哲,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3] 胡亚敏.叙事学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程细权.兰斯顿·休斯中晚期诗歌的矛盾性 [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8.
The Contradictory Narrative in I n A FridayMorning
CHENG Xiquan
(Normal School,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The novel ofIn A FridayM orningwas a masterpiece in American Black Literature.In the novel,Langston Hughes increased the narrative capacity and caused the narrative contradiction byway of three writing skills:the anteroposterior inconsistence on the plot;the invisible obstaclesof the personal action and the deliberate fuzziness of th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which also reflects his internal anxiety be tween his thoughts and practice.
Langston Hughes;In A Friday M orning;contradictory narrative
I106.2
A
1671-7422(2010)06-0029-03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6.008
2010-10-18
湖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兰斯顿·休斯诗歌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08q303);黄石理工学院科研项目“美国经济大萧条对兰斯顿·休斯创作影响研究”(项目编号:09yjr89B)。
程细权 (1973— ),男,湖北大冶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
(责任编辑 尹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