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韵琴, 文 红
(1.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2.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南怀化418008)
国际上关于职业教育教师即我国“双师型”教师的研究是与职业教育发展同步的,像德国、澳大利、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十分成熟且富有成效。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关于这“双师型”资格认证提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是一种理念,没有形成具体文字内容。直到1990年12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的第三版上刊登了上海冶金专科学校王义澄先生的一篇《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的文章,文章称该校是通过四条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①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②选派教师进入工厂、企业实习学习;③要领衔或参与学校的科研活动;④承担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活动。这是我国教育界最早一次由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此后的10多年里,对其进行研究并进而阐述的文献层出不穷,有教育部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定义,有著名职业教育家的定义——称呼也几经变迁,由原来的“双师型”教师变成“双师素质”教师,进而成为后来的“双来源”教师、“双职称”教师等等,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行有代表性的几个概念逐一诠释。
本章所引用的“双师型”教师为教育部所界定的涵义,即:“双师型”教师是指职业教育教师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
“双师素质”教师也是教育部所倡导的定义,具体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下列重要条件的专任教师:
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②近五年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一体化”教师是援引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所诠释的概念,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具体标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双师型”和“一体化”的关系是:“一体化”是“双师型”的一部分,作为“双师型”教师则要求有实践经历,但不一定必须具备承担实践教学特别是技能训练的能力。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的协商一致,由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职业教育教师标准是为了进行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获取该职业的最佳活劝效率,以经济、技术、教育科学和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根据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特性,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对教师领域重复出现的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程序、活动质量,以及实现以上活动所必须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等方面内容做出综合性规定,并作为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和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则是在职业教育教师标准的基础上锁定高职教师范围,对教师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技能结构等为主要指标的评价和衡量体系。
由于国家缺乏正式、统一的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本身的职业素质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矛盾具体体现在我国高职师资能力结构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现状上。高职教育需要的是建设一支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师资队伍。为推动这一工作的进程,国家教委及承担师资培训研究和实践任务的院校、学者及一些地方职业院校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初步制定了一些“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准确的讲应该是“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雏形或校本形式),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概括起来分三类:
“双师型”教师行政资格认证标准是以教育部高教司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为代表,内容如下: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②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④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在教育部标准的基础之上,部分职业院校也制定了自己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笔者选取了在职业教育领域里富有开拓精神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和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标准作为研究对象。
1.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提出“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双师型”教师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 (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具体标准是:①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②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两年以上的相关专业经历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③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一体化”教师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具体标准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双师型”和“一体化”的关系是“一体化”是“双师型”的一部分,“双师型”教师要求实践经历,但不一定必须具备承担实践教学特别是技能训练的能力。
2.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决议指出:“一切从业人员,首先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考核合格证书才能走上工作岗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决议的精神和其地方职业技术学院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就校本制定了以“双证书”为主、教育部相应标准为辅的“学历证书+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必须有大学本科学历 (2003年以后规定为第一学历必须是211工程本科学院学历)。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同时还必须具有该专业的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专业“双师型”一定要有会计证。③在近5年内累计有三次以上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践的经历。
关于“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学术界一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涌现了像卢双盈、周明星、唐林伟、刘勇、孟令臣、唐斌等一大批研究者。每个学者立论角度不同,对“双师型”的内涵的阐述也不一致。在众多的学者标准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卢双盈的“综合素能观”标准和刘勇的“等级设定”标准。
1.卢双盈“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4]
卢双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成人教育部主任,教授,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办公室主任。在研究总结别人的基础上,卢双盈根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即:①具有《教师法》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熟悉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特点。②掌握本专业领域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相关专业的知识,特别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与职业实践有直接关系的知识。③具有本专业领域较广的工作阅历,具备比较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④能够系统地讲授两门以上专业理论课,并且熟练地承担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具有现场教学能力和现场分析、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⑤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该专业领域的职业行为和工作过程。⑥能够承担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文明作业的教育和管理等工作,具有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的能力、较强的社会活动和交往能力、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具有丰富的社会常识。⑦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够承担教学研究、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工作,具有公认的成果。⑧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4]
2.刘勇“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5]
刘勇,湖南湘乡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刘勇本人就是一个“双师型”教师,他认为每个“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双师”素质的形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适应当前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遵循“双师”素质培养的规律,他在制定“双师型”标准时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双师型”教师。各层次标准不一,基本要求如下:
(1)初级“双师型”教师
具备高校助教职务任职资格,承担一门及以上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下同),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①有一年及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②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及岗位初级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等。
(2)中级“双师型”教师
具备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具备高校讲师职务任职资格,承担二门及以上专业实践教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①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非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含行业的资格证书。如:会计师、造价师、工程师、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等);②近五年内有两年及以上 (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③近五年内主持 (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④近五年内主持 (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3)高级“双师型”教师
具备有较高造诣,较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具备高校副教授及以上职务任职资格,能承担本专业三门及以上专业实践教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和毕业设计,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①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非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任职资格;②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及开发能力,有丰富的工程 (职业)技术经验,并有五年及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③具有解决技术难题、开发高技术产品、组织大型工程 (职业)技术项目的实施的能力,近五年内主持 (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自“双师型”教师概念诞生以来,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机构对这支特殊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是十分的重视。教育部高教司和各省的教育厅都颁布了各自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如河南省、江苏省、天津市等地的教育行政机构都有自己特定的“双师型”教师规范。他们在形式上大多是教育部标准衍生物,是行政命令的具体执行;内容上都比较侧重资格证书的获得,很少考虑“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固有成本和动态因素。笔者认为教育部标准的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优点
(1)是我国第一次在文件中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文字性规范,开劈职业教育教师认证的先河。
(2)是全国职业教育教师认证标准的标杆,起着纲领性和引导性作用。
2.缺点
(1)对“双师型”教师提出的是宏观的标准范式,量化指标界定模糊,操作性差。
(2)从形式看,它更像一种职业准入标准而非职业认证标准
(3)缺乏职业标准实施的实践准则及保障体制内容。
而这些漏洞和缺陷是我国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工作较为紊乱的根本原因。
1.对天津工程示范学院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评析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推行“双师型”教师和“一体化”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二者的关系是:“一体化”是“双师型”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要求有实践经历,但不一定必须具备承担实践教学特别是技能训练的能力。这一标准的最明显的特点是: (1)十分重视基础学历教育经历。(2)从“双师型”教师的队伍中间派生一个“一体化”教师,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完整性和理论性是一种割裂。(3)认为“双师型”教师仅是一种懂点实践知识的老师,技能和实践指导老师则另外叫做“一体化”的老师。笔者认为这是对高职院校的师资成本缺乏估算的。可见,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对实践性教育人才的衡量标准把握的松紧度有待磋商:过紧之处在于高级技工或以上职称者学历也必须是本科以上;过松之处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实践经历和技能水平几乎没做可具体操做的规范。
2.对永州职院“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评析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内容主要涉及三个内容:一是表明对“双师型”教师学识和教学能力的要求;二是则强调教师的专业 (某方面的)实践能力该达到的水平;三是表明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对于这种标准,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职业学院的教师拿职业资格证书,贬低了教师素质,变成了技术工人水平的教师。但笔者认为如果培养的职业学校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大而无当,高职教育就没有针对性。再者,实践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学训练的重点,也是一切职业的实践基础,一个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经验的工程师可能会比一个只懂书本理论的工程师更具有创新性、实效性。当然,此标准最明显的特点是给管理者带来方便,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资格和素质的大体框架,没有细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能力本位素质,即没有明确地提出“双师型”教师所应具有的能力素质及其量化体系,更多的是强调了本子。
总之,以上两种标准都在试图为“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提供一种统一尺度和规格。它们都没有对“双师型”教师的来源和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做出可行的量化标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标准其实更突出一种外在硬性的规定,比如对学历和证书的强调,实践意义不大。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标准过于形式化,人文关怀缺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对“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资格和素质的都提出自己的构想,缺乏的是细分准则。由此可知,不同层面的教育实践者和管理者对“双师型”教师解读不一,因而有必要对相关问题做深入研究。
1.对卢双盈“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评析
卢双盈所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较早的开展“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他所倡导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比较完整而又系统的提出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范畴,主张“双师型”教师不仅仅在专业知识教育上是人师,还是学生人格能力建立的导师。在他的标准中,卢先生极其注重教师的实践经历、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认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理应是一个学者、一个研究者、是一个导师,更是一个拥有非凡实践能力和一定实践经历的实践者、实践指导者和社会活动家。从理论的角度看,卢先生的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既是对教育部标准的一种发扬光大,尤其是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师必须担纲两门专业课的教学,这多“双师型”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出了规范,这是不能不说是一种对教育部标准的完善和补充。其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面上所做的要求及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的阐述也很值得赞赏。
需要指出的是,“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一个方向,现在还没有纳入比较规范的轨道。应切实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高度重要性,从发展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点认识其必要性。我们构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可从初见端倪的“双师型”队伍的能力结构素质看到其可行性和必要性,所以标准的制定要以人为本,把理论与实际真正统一起来的深度来对待,不要把“双师型”标准看成简单的条文的炮制,更不要为了应付评估把“双师型”师资队伍标准的制定和构建作为权宜之计。
坦白地讲,卢双盈标准所要求的“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近乎完美的,培养这样高素质的教师不仅需要国家的大量投入,老师本身也要多年时间的积累和历练,这很难满足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局势的。卢先生的标准也有一个同样的量化标准缺失的问题,这使他制定的“双师型”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操作,对教师的实践经历和知识结构层面的没有具体界定办法,这是它的不足。
2.对刘勇“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评析
刘勇的标准与卢双盈的标准不一样,他认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既具备教师的能力,又具备工程师的能力。从工作对象看,工程师面对的是物,而“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知识和能力看,工程师须知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并能实际操作,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但要熟悉操作过程,而且要精通其原理,并使学生学会。因此,“双师型”教师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我们知道,“双师型”教师属于专业教师,主要从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是高职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必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即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适应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了解相关专业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从教师整体来看,每个“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双师”素质的形成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遵循“双师”素质培养的规律。
刘勇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体包括:①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②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③良好的身心素质;④良好的创新素质;⑤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2)“双师型”教师应有层次之分。在刘勇的标准中,他将“双师型”教师设定为三个层次。笔者认为这应是“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初级“双师型”教师目标的设立主要是鼓励和扶持年轻教师培养“双师”素质。中级“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主干群体,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提出的素能要求。高级“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学术带头人,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最高要求。
(3)强调“双师型”教师必须有能承担两至三门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和指导能力,这是本标准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夸学科和跨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和教学驾驭能力提出的唯一的量化指标,比较有实践意义。
总之,关于“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学者们和各种校本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教育部高教司基本标准的补充和完善,但都不够完整或者太过头。如有的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标准应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教师标准。“二师”是指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指导,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又是引导师范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三能”是指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是指毕业证技术 (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还有的学者提出了:教师资格+专业知识+行业背景+教学能力+职业分析能力+社会常识+专业发展能力和工具知识等8条专业标准,其实这都是对我国现的各种标准的累加和总和,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提法,把“双师型”教师用“神”的标准来衡量,很不现实。另外有张社字的“素质+证书”“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唐林伟等的实际应用型标准;孟令臣的“六类法”标准等都有一定借鉴的意义。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0]2号).2000-01-17.
[2]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函 [2003]16号.2003-02-12.
[3]洪生伟.标准化管理 [M].中国计量出版社,1995,9.
[4]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 [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40-43.
[5]刘勇.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的培养方案探讨 [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