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和谐促进研究

2010-08-15 00:48董树理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思想

董树理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大学生心理和谐促进研究

董树理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及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必须提高理性修养,合理调控情绪。

促进;心理和谐;思想政治教育

如今,大学生身处于社会深刻变革、价值观复杂多样的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以及所面对的现实问题,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尤其在大学生心理和谐促进方面需要寻找新的方法。

心理和谐是指人们内心的平衡自然、乐观愉悦、协调统一和对外界事物的平静适度、默契融洽、充满善爱的心理现象。心理和谐是人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的组成部分协调发展,使人的心理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以有利于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力,不能仅限于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和谐应是心理健康的更高层次[1]。一个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和微观基础。大学生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近几年,高校出现很多恶性事件,对社会的和谐与学校的安宁产生了负面影响,究其原因,大都因为学生不和谐的心理诱发各种错误行为所致。所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至关重要。

一、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重要性

1.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首先,大学生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这样的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人自身的心理和谐。其次,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是建设大学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当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否具备和谐社会价值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前景。如果没有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就没有大学校园的和谐,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2]。

2.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承受着来自于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如学习、生活、就业压力等),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困扰,又不懂得如何去化解,把苦恼、郁闷长期积压在心底,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心理失衡。因此,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已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心理失衡的主要成因

1.家庭因素。这是目前大学生产生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之后,这一因素的作用也就日益明显起来。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而每个家庭的状况也是千差万别的。一些出生于工人、农民家庭的大学生,因父母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同那些出身于大城市、干部家庭、高知家庭、大款家庭的同学形成较强的反差后,容易在心理上觉得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方面比别人“矮了一头”,从而在大学的学习、社会生活适应过程中产生“先天不足”之感。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中,很难表现出开朗乐观、大度潇洒、无忧无虑和充满自信,相反会因为经常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自觉不自觉地减少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往。由于正常的交往受到不正常的压抑,越发强化了这一不健康心理,以致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2.社会因素。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征和文化形态特殊的群体,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要时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一般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能较快地接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能够正确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新情况的能力,这无疑是值得倡导和庆幸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因素和变化正在直接影响和困扰着当代的大学生,并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产生认知和行为上的一些偏差。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产生的危机感、紧迫感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从而加剧了心理失衡的产生和发展。

3.个人因素。由于个体生活背景、阅历及成长道路的不同,大学生在生理发育、文化素养、智力、气质、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一些自感能力一般又无特长的大学生,看到别的同学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能写会画,有的能说会道,就越发感到不如别人,经常处在羡慕和自责的叹息之中。这种心理一经形成,便会发展到不敢表现自己、不能正视自己的程度。

4.挫折因素。一些自认为在中学时期知识基础较好,尤其是在班级、学校有一定能力和特长,或是在学习上为前一二名的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受到教师的重点呵护、同学们的敬佩,赞扬声多于批评和冷漠,考入大学后看不到昔日的光彩,无论名次还是教师的重视程度,与以往相比反差过大,优越感很快丧失,加之把期望值定得过高,成就感难以建立,甚至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对某些有竞争性质的活动便采取自动“退避三舍”的态度,显示出一种心理失衡的倾向。

三、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方法、途径

1.要加大情感投入,用“爱”的教育来引导学生。大学教育应该是一种“爱的教育”,提倡学生对于人的爱,对于自然的博爱。只有“爱同学、爱老师……能够感受到爱的人他的心理才会是健康的,才能够真正达到“生活和谐,学习和谐,心理和谐”。爱心呵护,尽量帮助贫困学生减轻压力。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并不是说没有矛盾,没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应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校、社会都不是冷漠的,老师和学生是可以信赖的,是能够提供帮助的,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2.自身不断提高心理和谐程度要经常、自觉地做思想斗争。通过经常、自觉的思想斗争让真善美的思想战胜假恶丑的思想,及时地改造自己的思想,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并以积极向上、乐观进取、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理性平和、务实宽容的和谐心理要求、暗示提醒自己,从而实现思想上的吐故纳新、与时俱进达到心理和谐。

3.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阶段,促进心理和谐,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素质教育整体规划之中系统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同时还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正面、辩证地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当面对矛盾问题时,正面、积极、辩证地看待,分清先后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分阶段开设,大一新生期可以开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催生高品质大学生活为专题的教育课;毕业前夕,加强就业压力教育;在二、三年级,加强心理监控。这样大学生就不会焦虑彷徨继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导致心理不和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集体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并获得友情。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人的个性完善、情绪稳定,并可以获得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当个人遇到一时心理不和谐而自己又无法解决时,可以及时向他人求助从而获得心理的和谐。

5.协调好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1)协调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首先,坚持平等待人,把自尊与尊重他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和谐相处的前提。其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他人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竞争促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合作增强竞争的实力。

(2)协调好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首先,科学把握大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把握好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其次,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种种社会问题与现象。

(3)协调好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要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运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石国兴,高志文.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J].政策瞭望,2006,(2).

[2]吴亚梅.和谐社会与大学生心理和谐关系的思考[J].天府新论,2007,(5).

(责任编辑:侯秀梅)

G641

A

1001-7836(2010)08-0111-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8.046

2010-04-20

董树理 (197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思想与“剑”
心理感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