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批判*
——小说《命若琴弦》与电影《边走边唱》之比较

2010-08-15 00:43张建祥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瞎子琴弦师父

张建祥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追寻与批判*
——小说《命若琴弦》与电影《边走边唱》之比较

张建祥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电影《边走边唱》改编自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和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但情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彰显了各自的不同内涵:小说表现了人类对生存之路的追寻和永远在路上的生存状态,而电影则突出了对极端的理性精神、愚昧的家族制度和盲目的个人崇拜的批判,最终却失去了观众。

《命若琴弦》;《边走边唱》;追寻;批判;比较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于1985年发表的小说。史铁生于21岁(1972年)双腿瘫痪,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1](P184)。灾难促使史铁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写作的意义也由此而生。关于为什么要写作,他说:“为了不致于自杀”,“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2](P170)在这一点上,其小说《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命若琴弦》的故事很简单,七十岁的老瞎子和十七岁的小瞎子师徒以弹琴说书为生,老瞎子紧记师父遗言:弹断一千根琴弦作为药引子,瞎眼方可重见光明。师徒二人常去野羊坳说书,小瞎子与村女兰秀儿相爱了。终于等到一天,老瞎子弹断了第一千根琴弦,他兴冲冲地取出药方去抓药,谁知伙计告诉他,那张他等待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空白纸。老瞎子一听彻底绝望了,但是一想到年轻的小瞎子,又转过念来。而此时的小瞎子因为兰秀儿的出嫁变得一蹶不振,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老瞎子从深山里救回了徒弟。小瞎子以为师父眼睛已经复明,哪知老瞎子说:“得弹断一千二百根,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3](P409)但余下的两百根琴弦,他只能嘱咐小瞎子继续弹下去……

电影《边走边唱》是陈凯歌于1991年根据《命若琴弦》改编而成的。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之一,陈凯歌曾说:“对于我们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4](P265)陈凯歌年少时曾被卷入文革潮流,在历经苦难和坎坷后,他的思考显得非常独特,他的电影从不同角度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审视和反思,充满了深刻而沉重的批判力量。《边走边唱》的剧情从一个仪式开始,盲童跪在师父仙去的躯体旁高声念诵着,原来他从师父那里知道了一个医治双眼的药方,条件是弹断一千根琴弦。六十年后,盲童成了白发老人,被奉为神神,因为他可以解决很多疑难问题。神神收了一个年轻的盲人徒弟石头,两人常去野羊坳说唱,石头和村女兰秀相爱了并且要私定终生。兰秀的父亲得知此事,便带领村民绑了女儿,还对石头进行了凶狠的殴打。在家族制度和村民们成见的重压之下,兰秀跳崖殉情。而此时神神也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得到了药方,然而药方却是一张白纸,神神从此心碎了,梦断了……后来,神神回到小庙找到了因兰秀的死而一蹶不振的石头,递给他一张同样的药方,当晚进行了最后一次弹唱后,神神离开了人世。影片结尾,村民们又开始拥护石头为另一位神神,但石头似乎并不愿意走师父的老路……

我们发现,尽管电影和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但情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彰显了各自的不同内涵。

一、和谐与对抗——师父和徒弟之间

在小说《命若琴弦》中,为了重见光明,三年来师徒二人风餐露宿,他们互相照顾,师徒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两个人影在寂静的山上行走,贪玩的小瞎子常常给师父带来少有的欢乐。当小瞎子发现师父又要犯病,既担心又害怕,乖乖地守护在身边照顾师父。师父对徒弟更是关爱有加。小瞎子偷跑出去约会,师父发觉却不忍心打搅,他“可怜”徒弟,“可这事会怎么结局,老瞎子比谁都‘看’得清楚”[3](P403),因此奉劝徒弟离兰秀儿远点儿。徒弟生病了,师父烧火、淘米、挖药、煎药,悉心照顾。得知药方只是空白纸,老瞎子的心弦断了,“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3](P407),他放心不下徒弟。在漫天大雪中,师父从深山里救回了因失去爱情而痛不欲生的徒弟。小说结尾,师父不得不用同样的谎言去“欺骗”徒弟,因为他已经“顿悟”了,他知道,小瞎子的命同样在琴弦上,“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3](P409)弹断一千二百根,他是想让徒弟永远扯紧生命的琴弦……

但在电影《边走边唱》中,师徒之情已经所剩无几,他们之间展现得更多的是冲突。石头是以神神的对立面姿态出现的:一千根琴弦,神神一根根地弹断了,“最后这第一千根是让神神的手给弹断的”,石头却说是让太阳晒断的;当石头初尝禁果,师父严肃地要求他反省,他居然反问师父:“你眼馋哩?”就连师父临终交给的神圣“药方”,石头也用一张兰秀的画像代替了。神神和石头分别代表了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代表理性精神的神神告诫石头女人靠不住,只有弹断千弦,才能看到世界。而石头却说弹断多少是多少,他更在乎当前的感性生活,包括兰秀。因此当石头指出师父是在嫉妒时,神神恼羞成怒地打了石头,后来却又自己认错。王岳川说:“对‘精神理性’的关注日渐让位于对‘感性肉身’的关注……现代性标明这样一个事实:感性肉体取代了理性逻各斯,肉体的解放成为‘现代性运动’中的重大母题。”[5](P333)《边走边唱》中神神对石头和兰秀爱情态度上的转变正体现了这种现代性的文化转向。影片刻意放大了神神代表的理性精神和石头代表的感性生命之间的冲突,强调了感性文化对理性文化取得的一点胜利。

透过小说与电影中师徒之间情感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的巨大反差:小说营造了一种和谐而又凄凉的氛围,师徒二人彼此照顾、相互关心,他们之间具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小瞎子最终和师父一样也朝着虚设的目标继续着他的追寻之路。电影则主要制造了一种紧张和对抗的气氛,师徒之间冲突不断,他们分别代表了理性精神和感性生命,通过神神对石头和兰秀爱情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表现了对极端理性精神的批判意识。

二、伤感与悲惨——男人和女人之间

在小说《命若琴弦》中,男女之情主要发生在小瞎子和兰秀儿之间。一听到“野羊坳”,一想起兰秀儿,小瞎子心飘飘的,既紧张又兴奋。他总爱幻想兰秀儿的模样,说书、添柴时想着,半夜睡觉也想着。两人偷跑到山后,小瞎子讲“曲折的油狼”、“绿色的长椅”、“和尚思妻”等等从电匣子听来的东西,兰秀儿崇拜地瞅着小瞎子,他们害羞地讨论“接吻”、“讲卫生”,玩得很开心。小瞎子养病期间,每晚师父都去岭下说书,二人世界便开始了。小瞎子啃着兰秀儿拿来的鸡蛋,两人听着电匣子,时而大笑,时而又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后来还在殿堂扭打起来,“两个年轻的正在发育的身体碰撞……纠缠……一个把一个压在身下,一会儿又颠倒过来……面对面躺着喘气,不言声儿,谁却也不愿意再拉开距离,”[3](P404)随后还接吻了。再后来,也不知他们的爱情持续了多久,等到老瞎子蹒跚着爬上野羊岭时,已是冬天了,而此时兰秀儿嫁到山外已有好些日子,从那天起,小瞎子也彻底绝望了……老瞎子在深山里找到小瞎子时,“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3](P408)小瞎子与兰秀儿的爱情是那样地纯洁而又安静,他们自然而然地去爱了,而又悄无声息地分开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充满了伤感而又令人产生无限同情和怜悯。

影片《边走边唱》中男女之间的情感要比小说中复杂,这里不仅有石头与兰秀儿的爱情,还有神神与女人们之间的奇特感情。首先来看神神与女人们的故事。场景一:遭遇无邪少女。神神被一群天真无邪的少女簇拥着盘坐在沙地中央,她们将红布盖在他头上,再将细沙洒落在红布上时,神神情不自禁地唱出了情歌:“白个生生的大腿,尖个溜溜的奶,我一头就撞进了,四妹妹的怀。”场景二:独唱相思之歌。当石头与兰秀在野外沉醉于爱河时,庙里飘出了神神独自弹唱的相思之歌。场景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神神在病中梦到自己抱着饭店老板娘。场景四:酒后见真情。药方的真相大白,神神的精神和肉体几近崩溃,他跑到饭店借酒浇愁,在半醉半醒之间摸了老板娘的手。是旧时相识?或是暗恋对象?不管怎样,借着酒劲,神神也算终于宣泄了一回内心的欲望。不难发现,神神并不像周围人所称呼的那样是真正的“神”,这些情歌、梦境和酒后失态都暴露出了神神内心的本能欲望,以及长期以来对自己感性生命的隐藏和压制。

再看石头和兰秀的爱情,影片中的两个年轻人显然要比小说中大胆很多。电影中没有电匣子,兰秀亲自帮助石头去感知外部世界和家庭生活,拜祭神灵私定终生。石头只身跑去兰秀家,在大庭广众之下伸手去摸兰秀的脸,从不害怕。他们常常在野外的草垛上厮守,即使被神神发现也不畏惧,甚至被兰秀父亲发觉后带着村民进行了粗暴的殴打,他们仍不放弃。这是一对大胆奔放的青年男女,石头勇敢大胆、锲而不舍,兰秀更是性格刚烈、敢爱敢恨,她面对父亲的强势可以选择不嫁给石头,但也不会让外来的压力在自己身上得逞。最后,兰秀吻别了石头,选择以跳崖殉情的方式来反抗家族制度和社会成见。石头与兰秀的爱情是大胆、热烈而又奔放的,却又是那么地悲惨,充满着深刻的反抗与批判力量。

小说主要描写了小瞎子与兰秀儿纯洁、安静而又带着淡淡伤感的爱情,读来让人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而电影中对男女情感的探讨更深刻一些,不仅透过神神和众女人之间的情感暴露出了他内心的本能欲望和对自己感性生命的隐藏与压制,还借助石头与兰秀大胆热烈而又悲惨凄凉的爱情,表达了对家族制度和社会成见的反抗与批判,不由地引起观众的反思。

三、欣赏与崇拜——艺人和村民之间

在小说《命若琴弦》中,艺人与村民之间是简单的表演与欣赏之情。五十多年来,老瞎子凭着一把三弦琴,给寂寞的山村带去快乐,他也成了偏远大山里的“明星”。老瞎子的老书说不尽,老的要听董永,小的要听武二郎,女人们想听秦香莲,每到这样的时刻,老瞎子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没了。山里人都称赞他那三弦子弹得讲究,轻轻漫漫的,飘飘洒洒的,疯颠狂放的。一方面,老瞎子的琴艺和老书带给村民们少有的欢乐,他们尊重老瞎子也愿意接受这欢乐,这是对老艺人最大的鼓励。另一方面,纯朴善良的村民们也对老瞎子的处境充满着同情和怜悯。当希望落空以后,身心疲惫的老瞎子在漫天大雪中回到山村,村民们劝他留在村里说一冬书。简短的话语,却表现出了对老瞎子的同情和关心。

影片《边走边唱》中,老艺人成了村民们盲目崇拜的“神”。村民们的崇拜是通过一系列仪式化镜头展现的:“神神”大步行走在街道上,两旁人群害怕似的拉开挡在他面前的谷担,依次,有序,就像为他开路的仪仗;两位盲人走在一群抬着一条即将入水的船的人们前面,高唱着,协调着人们一致的步伐;还有进村时被高高抬起的“神神”等。经济落后,思想禁锢,导致了“个人盲目祟拜”。村民宁愿听从一个看不见方向的老瞎子的指引,一群人在辽阔的荒原上群殴,渺小如尘埃,似蚂蚁,终于在神神歌声的感化下停了下来,盲从使得这场群殴只配以远景展现。为了加强对群众愚昧的暴露,影片甚至让村民在见证了神神理想破灭,自我总结式地唱出“我是个瞎子,我什么也看不见”并默默去世后,还固执地拦下背着琴准备离开的石头。他们像当初对待师父一样把徒弟高高抬起,再次奉为“神神”。然而石头毅然拒绝众人痴迷的抬举,独自踏步向前而去。影片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或许意味着个人盲目崇拜将止于石头。

通过小说与影片中艺人与村民之间的情感对比,不难发现,小说只是简单地叙述了一位技艺高超双目失明的老艺人给寂寞的村民带去了少有的欢乐,并得到了村民的尊重欣赏和同情关怀。而影片则展现了村民对神神的神秘情感,对个人盲目崇拜进行了深刻而沉重的反思和批判。

四、结 语

综上,在对小说《命若琴弦》和电影《边走边唱》中三组具有相同关系的主要人物形象之间的不同情感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彰显了各自不同的内涵,小说主要表现了人类对生存之路的追寻和永远在路上的生存状态,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而电影则重点突出了理性精神的极端化、家族制度的愚昧性和个人崇拜的盲目性,带有沉重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力量。

然而,相对于小说《命若琴弦》获得的认同和赞扬,电影《边走边唱》却失去了观众,很少被人再提起。戈弗雷·切希尔评价道:“《边走边唱》华丽隐晦……对风格的依赖发展到了一个近乎古怪的极端……而故事的含义却晦涩不清。”[6]应该说,评价是中肯的。

一方面,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说,影片由于片面追求炫目、华丽、夸张的艺术效果,反而显得很不自然。这种方式虽然为人物的情绪或现场气氛提供了一种格调一致的有形象征,但有些仪式化场景与空间背景并不和谐。作为一部带有批判性的电影,不应过多迷恋于视觉造型的强化。应该说,影片在艺术处理方面显然还存在着令人遗憾的缺陷。

另一方面,从故事情节、演员表演角度来说,电影有点失真失实。不管是盲人师徒之间的矛盾冲突、神神与女人们之间的奇特关系、村民之间莫名其妙的争斗,还是兰秀极端的反抗方式、村民对神神的盲目崇拜、奇怪的乐曲和歌声等等,都显得刻板且没有逻辑,不够真实。这也直接导致了演员表演的生硬:村女兰秀造作的天真表情、饭店老板滑稽的古怪表情、药店老板突然的放声大笑等等……陈凯歌钟情于哲学和历史思考,并试图把这些思考都塞进电影里,想要通过影片去批判极端化的理性精神、愚昧的家族制度和盲目的个人崇拜。导演的意图明显是好的,但将如此沉重的责任交给两位盲人歌手和一位农村少女,以至于电影本身不堪重负,终因承载的内容过多而隐晦难懂并且失去了真实性,无法引起情感共鸣,最终失去了观众。

[1]史铁生.我与地坛[M]//灵魂的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2]史铁生.答自己问[M]//病隙碎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史铁生.命若琴弦[M]//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下卷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凯歌.怀着深挚的赤子之爱——陈凯歌谈《黄土地》导演体会[C]//陈凯燕.话说《黄土地》.北京市: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5]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戈弗雷·切希尔.漫长的归途——记陈凯歌[J].大众电影杂志社,1992(10).

Abstract:The movie L ife on a String w as adap ted from the novel L ife as String,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nd the movie is almost the same.However,the feelings are different.This paper tries to exp lo re the deep meanings lying behind these differences.The novel show s the quest hunting for the way of existence and the condition being on the way,and the movie highlights the criticism for extreme rationalism,igno rant patriarchal family system and blind cult of personality,but lost the audience at last.

Key words:L ife as String;L ife on a String;quest;criticism;comparison

[责任编辑 陈义报]

The Quest and the Criticism——The Comparison of the Movie L ife on a String and the N ovel L ife as String

ZHANG Jian-xi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 ry,No 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I247.7

A

1009-1734(2010)06-0016-04

2010-10-17

张建祥,在读硕士,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瞎子琴弦师父
人生加减法
师父穿越啦
倒霉的师父
云山之间
我把雨丝当做琴弦
额头上的琴弦
瞎子算命
瞎子的故事
我们都是瞎子
谁动了我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