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的太子监国*

2010-09-24 08:14:54孙晓晨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皇位高宗宦官

孙晓晨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试论唐代的太子监国*

孙晓晨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太子监国是唐代政治中的重要现象,一般可分为太子攘夺皇权后的监国、皇帝巡幸时的太子监国、皇帝有疾诏令太子监国和权臣宦官废皇帝后以太子监国等类型。太子攘夺皇权和临危受命下的监国往往已掌握了国家的实际权力。有唐一代的太子监国现象不仅凸显了唐代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中国古代皇权传承中的制度纽结和实践困境。

唐代;皇帝;太子;太子监国

太子监国制度是唐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不仅决定皇位继承问题,还关涉到唐代皇权与中央集权的诸多层面。目前,关于唐代太子监国问题学术界已有学者涉猎,①参见郭锋:《试论唐代太子监国制度》、《唐史与敦煌文献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贾如银:《唐代东宫制度研究》硕士论文2004年。但多为宏观制度阐述,对太子监国的类型及权力盈缩缺乏细化研究,对其在有唐一代的历史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鉴于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唐代的太子监国作进一步梳理,以期丰富对有唐一代政治的理解。

一、太子监国的类型

(一)太子攘夺皇权后的监国

太子因握有国家实权,进而攘夺皇权的监国,以高祖李渊时期李世民和睿宗李旦时期李隆基监国最为典型。关于李世民监国,《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建成、元吉,迫使高祖“诏立秦王为皇太子,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李渊出于无奈而被迫以监国的方式交出权力。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但“庶政皆断决”[1]。由此不难看出,当时李世民已经具有国家实际权力,而高祖只是傀儡皇帝。睿宗以李隆基监国与其类似。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帮助李旦再次登上皇位,可以说李隆基立有大功。最后睿宗舍弃原来的太子李成器,而立李隆基为太子。李隆基顺利监国是通过大臣对皇帝的进言而获得成功。景云二年二月,睿宗召见侍臣说:“有术士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此时张说进言:“此有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姚崇、宋璟、郭元振也纷纷表示赞同,睿宗于是诏皇太子监国。[2]据此可以从某些侧面窥见睿宗让李隆基监国的无奈,但群臣进言太子监国,已经说明此时太子在朝中居于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皇帝巡幸时的太子监国

皇帝巡幸时,需要有人坐镇朝纲,此时往往以太子监国。比较典型的有太宗以李治监国,高宗以李弘、李显监国。《唐会要》卷二十七《行幸》载:“上(太宗)征辽,亲率领六军,发洛阳,至定州,诏皇太子(李治)监国。”太宗伐高丽,选择李治进行监国,一方面是暂时处理国政,另一方面也是对太子的一种锻炼。不过,一般皇帝还会委以要员在太子身边,进行辅佐,如“留侍中刘洎与高士廉、马周辅太子于定州监国。”[3]高宗在位期间因巡幸东都洛阳,无法在京师处理国政,多次让太子李弘、李显监国。据《旧唐书》卷八四《刘仁轨传》记载:“(永淳)二年,太子赴东都,又令太孙重照京师留守,仍令仁轨为副。”这也开创了太孙监国。

(三)皇帝有疾诏令太子监国

皇帝因为身体状况而不能理政时也会让太子监国,详见表1:

表1 皇帝有疾诏令太子监国情况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皇帝因为疾病而不能处理朝政时,才不得不命太子监国,而这里的疾病都是在皇帝临终前的那种大病,已无治愈的可能性,即皇帝驾崩前的放权。除了陈王成美监国不成功反而被害,其他太子都通过监国而成功登上皇位。

(四)权臣宦官废皇帝而以太子监国

权臣宦官掌权,进而废皇帝,因以太子监国。这种类型有迫害敬宗而以李昂监国,文宗暴疾而以武宗监国,昭宗被害而以李柷监国。《旧唐书》卷十七《文宗本纪》记载:“敬宗遇害,贼苏佐明等矫制立绛王勾当军国事。枢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谦率禁军讨贼,诛绛王,迎上(李昂)于江邸。癸卯,见宰臣于阁内,下教处分军国事。”这里的“处分军国事”就是令皇太弟李昂监国,即文宗。文宗在位时间也不长,“(开成)五年正月二日,文宗暴疾,宰相李珏、知枢密刘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监国。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颍王于十六宅,曰:……‘可立皇太弟,应军国政事,便令权勾当。’……四日,文宗崩,宣遗诏:皇太弟宜于柩前即皇帝位。”[4]宰相李珏、知枢密刘弘逸和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人属于不同派系,外朝与内朝权力之争显示出最终内朝战胜了外朝。而昭宗遇弑后,权臣蒋玄晖矫宣遗诏,立李柷为皇太子,监军国事。蒋玄晖曾是朱全忠的牙将,也担任过枢密使,此时是唐代末年,宦官势力没落,反而是权臣武将废立皇帝,把持中央朝政。

二、唐代太子监国的权力

不同时期太子监国时的政治环境迥异,因而其监国下的实际权力也颇为不同。太子攘夺皇权后的监国已经掌握了国家的实际权力。李世民身为太子监国时,“太子左庶子高士廉为侍中,右庶子房玄龄为中书令,尚书右仆射萧瑀为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杨恭仁为雍州牧,太子左庶子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右庶子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太子詹事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尚书右仆射。”[5]在太宗未即位时,他的东宫官属就委任朝廷上的重要职务,说明此时他的权力比身为皇帝的高祖还要大。太宗以后太子监国的权力范畴一般比较笼统、模糊。但是在睿宗朝,李隆基所享有的太子监国权不仅权力明确,而且职责界限分明。睿宗规定,太子可以全权处理六品以下官员的除授,裁断徒罪以下的刑事案件。除李隆基外,唐前期的储君中,只有太宗朝太子李治短暂行使过这项权力。不仅如此,李隆基还可以参与处理五品以上官员除军旅死刑以外的案件。

而皇帝行幸时太子监国所行使的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权力,因为太子行监国权时都有宰相辅佐,实际权力在宰臣。如太宗贞观十九年二月,“诏皇太子留定州监国;开府仪同三司、申国公高士廉摄太子太傅,与侍中刘洎、中书令马周、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五人同掌机务。”[6]高宗永淳元年四月幸东都,太子李显监国,高宗“使刘仁轨、裴炎、薛元超辅之。”①《资治通鉴》卷203唐高宗永淳元年四月条。贞观后期,太宗因为担忧太子李治不能承担大任,加紧对太子的培养锻炼。贞观十七年(643年)闰六月,太宗命李治管理军务,“知左、右屯营兵马事,其大将军以下并受处分。”至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五月,太宗才再次“诏百司依旧启事皇太子”。②《资治通鉴》卷197唐太宗贞观十七年闰六月、卷198贞观二十年三月、贞观止二十一年五月条。太宗赋予李治处理军政事务的权力是为了考察李治的执政能力。高宗朝,太子也偶尔处理政务,但只是间断的、非正式的或是临时性的。如龙朔三年(663年)十月,命太子弘“每五日于光顺门内视诸司奏事”,太子可以决断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

至于宦官权臣拥立太子监国,此时太子似乎拥有国家全部权力,但实际上只是宦官的傀儡而已。唐代自穆宗以降八世,就有七个皇帝为宦官所立,即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在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皇帝是至高无上无限权力的代名词。于是在宫廷中,强臣、外戚、皇后、皇子为了争夺皇位而兵戎相见、残酷厮杀,唐代皇位继承不稳定就是其一大特点。随着宦官势力的增长,强臣、外戚、皇后、皇子等势力在争夺皇位方面的力量都一个个被解除了,由谁来继承皇位,宦官成为裁决人。

宦官作为皇位继承人的一个裁决者,曾得到皇帝和大臣的认可。文宗开成五年,“时上疾甚,命知枢密刘弘逸、薛季棱引杨嗣复、李珏至禁中,欲奉太子监国。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以太子之立,功不在己,乃言太子幼,且有疾,更议所立。”③《资治通鉴》卷246唐文宗开成五年正月条。“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渐,以夔王属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矫诏立郓王为皇太子。癸巳,即皇帝位于柩前。”[7]由于宦官拥有兵权,他们可以干预皇位继承,所以文宗、宣宗托孤失败。但是,皇帝向宦官托孤表明:他们承认宦官作为皇位继承者的裁决人。李珏曾说过,“臣下知奉所言,安与禁中事?”[8]钰时为宰相,但他认为宰相是不能参与皇位继承人选立的。那么谁可以参与?夏侯孜在宣宗驾崩选立继承人时回答:“三十年前,外大臣得与禁中事;三十年以来,外大臣固不得知。但是李氏子孙,内大臣立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安有是非之说?”[9]夏侯孜同为宰相,他的意见在大臣中具有代表性,即大臣也同意宦官裁决皇位继承人。宦官权力之大,太子由他而立,在行使监国权力时,实际执掌的权力肯定是取决于立他的宦官的权力,监国时颁布的政策、实施的法令无不受制于立他的宦官。太子手中的权力不过是宦官发号施令的工具。

除此之外,皇帝有疾或临终时太子监国则是一种国家权力的让渡。贞观二十年(646年)三月,太宗为了休养身体,“诏军国机务并委皇太子处决”。不过,李治实际处理军国机务的时间并不长,在太宗身体痊愈后,李治就被停止行使该项权力。高宗咸亨四年(673年)八月辛且日,高宗因患疟疾,“令太子于延福殿受诸司启事”。④《资治通鉴》卷201唐高宗龙朔二年十月、卷202唐高宗咸亨四年八月条。玄宗以后,皇帝加强皇权,太子地位急剧下降,皇帝根本不会把权力交给太子,所以只有在皇帝临终之前才有所谓的监国。皇帝临终之时也就是其放权之时,此时的太子行使的实际上就是皇帝的权力,只不过还未正式继承皇位,但手中已掌握最高权力。

三、唐代太子监国的作用

(一)太子实力突出时监国成为夺取最高权力的手段

当太子有实力时,往往以监国为手段,进一步夺取最高权力,登上皇帝宝座。

太宗、玄宗就是如此。李世民的顺利监国,使得高祖沦为傀儡,面对建成等一系子孙被诛,却无力阻拦。《二十二史札记》上说:唐高祖武德九年,“皇太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新唐书本纪书法如此,但言‘皇太子即位’,而不言‘高祖传位’,以见其迫于势之不得已也。”而李隆基因诛韦氏之功而获得太子身份,但最初地位并不稳固。太平公主势力也暗中作梗,睿宗也是充满疑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住太子地位,达到进一步夺权的目的,李隆基选择了张说作为自己的说客,采取了借朝廷有谣言之风,迫使睿宗让太子监国的方式来获得最高权力的这一步棋。

(二)皇帝强势时太子监国为皇帝服务

当皇帝强势时,往往以太子监国为手段,来左右朝中政局,进而也培养皇位继承人。例如高宗武周时期的太子监国。高宗、武后时期太子废立最为频繁,太子监国也是常事。高宗所立太子李弘,常于高宗武后幸东都洛阳时监国。武后所立太子贤、显,未废时也经常有监国之事。高宗、武后时期的太子监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太子都是被动监国的,身不由己。太子李弘监国时期,是武后掌权前期。高宗曾表明要“将逊于位”[10],这是在太子薨后的制中高宗的表态,是否高宗真要当太上皇人们不得而知。实际上如果有这种情况,高宗也是有遏制武后不得干政之意。高宗的逊位之举使得武后不得不加紧夺权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李弘的死。高宗万分心痛,追谥弘为“孝敬皇帝”。后来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监国,出于武后安排,其实是武后掌权的一个筹码。以后贤稍有政绩,便引起不满,随即废黜太子之位,进而遭贬,后被害。接下来太子李显登场,并在高宗巡幸东都时监国。当时武则天掌权,高宗让李显监国来保证李氏权力,而且还特别设立了太孙,保证李氏继承权问题。毕竟李显监国因为武后的原因肯定各方受阻并在其控制之下,要视高宗与武后力量的消长而定,太子处境极为尴尬。高宗末年欲限制武后,临终下诏再由显监国,虽然当时武后并未反对,但是当李显即位后,还是采取了措施,废李显为庐陵王,迎豫王轮为帝,自己仍然临朝听制。

总之,高宗、武后时期的太子监国,虽然很多,但是不论是其太子人选,还是监国与否,都是根据与高宗、武后之间的权力斗争需要而定,是高宗、武后尤其是后者树立权威的一个工具。

(三)宦官权臣擅权时太子监国是其维护自身权力地位的必经之路

当宦官擅政时,太子监国往往成为权宦们维护自己权力地位的手段。谁拥立太子登上皇位,谁就会成为功臣,继而掌权。这时的太子监国就成为了一种政治斗争模式。无论是宦官还是权臣都借此打击敌对势力,进而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发展到唐代后期,太子只有先监国才能继承皇位,监国成为太子变成皇帝的必经步骤。此类太子监国的情况见表2:

表2 宦官权臣擅权时太子监国情况统计表

从表2来看,肃宗晚年,宦官李辅国等人与张皇后后党出现拥立太子之争,为利用太子监国打击对方的一例。代宗李豫当时已经是太子,但是没有监国,地位仍然不保。后经过宦官等人的拥立,进行监国,才正式登上帝位。可见监国对于太子继承正统意义重大。而李辅国等人也是通过拥立太子监国才打败对手张皇后,进而权力大增。文宗、武宗朝,宦官仇士良等人与朝臣抗衡,废太子陈王成美,而立皇太弟李炎行监国之事,成为武宗,这也是宦官以立太子监国打击敌手的一个有利证据。宰相李珏、知枢密刘弘逸等人以立陈王成美辅佐其监国而成为一派,与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人成为对手,若要把持朝政,必须把自己立的太子推上皇位,谁能成功监国就将成为以后的皇帝。宦官一党捷足先登,矫诏立文宗之弟,并通过宦官掌握中央军权这一有利条件,废掉陈王成美,把他们拥立的太子推上了权力的至高峰。而武宗末年,又重复了他所经历的皇位之争,他的叔叔李怡被宦官拥立为皇太叔。唐代后期的皇帝都是经过监国才登上皇位的。这里不免掺杂着种种斗争,但是通过监国才能顺利继承大统,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总之,唐代政局不稳,皇位之争频频发生,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也此起彼伏,太子监国在唐代政治史中具有突出意义。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太子监国的面相各异,权力亦有盈缩,但太子监国的政治作用尤为关键。有唐一代的太子监国现象不仅凸显了唐代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中国古代皇权传承中的制度纽结和实践困境。

[1]后晋·刘眗.太宗本纪[A].旧唐书(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唐·刘肃.匡赞第一[A].大唐新语(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唐·刘肃.酷忍第二十七[A].大唐新语(卷12)[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后晋·刘眗.武宗本纪[A].旧唐书(卷17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后晋·刘眗.太宗本纪[A].旧唐书(卷2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后晋·刘眗.太宗本纪[A].旧唐书(卷3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宋·欧阳修.懿宗本纪[A].新唐书(卷9)[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宋·欧阳修.李钰传[A].新唐书(卷182)[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宋·王谠.补遗[A].唐语林校证(卷7)[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后晋·刘晌.孝敬皇帝弘传[A].旧唐书(卷86)[M].北京:中华书局,1975.

Abstract:The p rince’s regulation of the state w as an impo rtant phenomenon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the Tang Dynasty.The p rince’s regulation of the state in the Tang Dynast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many sorts:the p rince’s usurping the imperial power;the p rince’s regulating the state w hen the emperor was peram bulating,the p rince’s regulating the state w hen the empero r was ill and the p rince’s regulating the state w hen ministers or eunuchs attemp ted to abolished the emperor,etc.Generally,w hen the p rince had the imperial power,he could control the w hole state.The p rince’s regulation of the state in the Tang Dynasty not only reflected the internal strife w ithin the ruling clique but also exposed the p redicament in feudalist China’s empero rs’inheritance system

Key words:Tang Dynasty;emperor;p rince;the p rince’s regulation of a state

[责任编辑 杨 敏]

On the Prince’s Regulation of the State in the Tang Dynasty

SUN Xiao-chen
(School of Histo r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K242

A

1009-1734(2010)06-0071-05

2010-11-08

孙晓晨,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皇位高宗宦官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艺术品鉴(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52
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
中外文摘(2019年20期)2019-11-13 02:57:53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东南文化(2019年2期)2019-05-31 09:28:06
论东汉皇位继承的主要模式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辽朝皇位继承研究
ON GROWTH OF MEROMORPHIC SOLUTIONS OF NONLINEAR DIFFERENCE EQUATIONS AND TWO CONJECTURES OF C.C.YANG∗
基于电流矢量和开关表格控制的异步电机控制方法
一字之师
故事会(2014年5期)2014-05-14 15:24:16
浅析明代宗藩制度与皇位继承的关系
学理论·上(2013年8期)2013-09-26 04: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