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艳秋
(德州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在国家积极引导和地方高等院校的努力下,一些有实力的地方大专院校通过合并重组组成本科院校。学校的性质由“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研究型”,本科招生、教学、科研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流,而档案工作由于多种原因,至今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级知识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档案工作直接反映各高校培养人才的各个环节,真实地记录了高校发展的整个历程。所产生的各类档案,不仅是历史的镜鉴和宝贵的信息资源,也是学校一份丰厚的无形资产和学校权益的载体,是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的必要条件和进行决策的参考和依据,是教学能力、科技储备的有力手段,更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建高校,在学校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如何站在对历史负责、替未来着想、为现实服务的高度上,抓住机遇,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依法治档、科教兴档为保障来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探讨的课题。
纵观新建高校,档案工作整体发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职业技术学院的档案工作更薄弱。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建高校尤其是职业技术学院全员档案意识不强,档案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适应档案工作需求。档案工作水平整体滞后于本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业务管理水平更是滞后于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对档案业务管理的规范要求;二是档案管理机制运转不力,部分新建高校没有依法对学校的全部档案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归档材料的齐全、完整性较差;三是档案安全保管与规范管理水平较低,存在库房面积狭小、设计不规范,档案安全保管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很多新建高校尚未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有的虽然配备了计算机,但未配置档案管理软件,只能实现单机下的档案检索;还有少数新建高校档案馆(室),甚至连计算机、扫描仪等基础设施都未配置。这些问题对新建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加以解决。认真回顾总结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提升新建高校的档案管理水平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并付诸努力。
校领导作为学校各项工作中最高的决策者、指挥者和组织者,应高度重视档案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国家档案局在2008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7号令)的规定,从五个方面入手,对档案工作加强领导:一是实行校长领导档案工作,分管校领导协助校长负责的高校档案工作体制,落实责任,加强管理;二是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认真研究和解决学校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档案机构及管理体系;三是把档案的形成、管理和利用服务工作质量考核指标有机地纳入高校工作质量考核体系中,纳入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计划,纳入有关的职责范围,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与归档工作同步布置、同步检查、同步总结、同步验收;四是加大对档案工作的经费投入。把发展档案事业所需经费列入学校预算,确保档案工作需求。要设立档案信息化专项经费,为档案机构配置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所需的设备设施,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五是关心档案工作人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对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档案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法规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障其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待遇及规定补贴。对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或者职员职级制,享受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同等待遇。努力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搞好制度建设,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新建高校在严格执行档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各门类档案管理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以德州学院校为例: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既是国家有关档案法规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又是学校档案工作能健康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二是各类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归档办法保管期限表等业务性文件,这些文件不仅是各职能部门在归档工作上的指南,同时也是各部门审查立卷的依据;三是档案分类、保管、利用方面的文件,这是档案工作者分类、整理、立卷、库房管理和借阅利用工作的依据,是确保档案案卷质量和档案安全的法规性文件;四是档案人员岗位职责和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文件,这是规定档案人员的职责范围,规范档案工作者的行为准则,也是全校专、兼职档案人员年终考核的依据。
健全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工作程序,才能使学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密、鉴定、统计、利用等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使档案管理逐步规范化、标准化。
1.抓好档案资源的源头建设
当今社会,谁拥有资源,谁就占领了竞争的制高点。档案资源作为档案工作的立业之本,是实现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新建高校要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实行档案材料形成单位、课题组立卷的归档制度,学校各机构应认真履行职责,按照档案收集整理归档要求,认真及时组织整理立卷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类型、各种载体形式的11大类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完整,按照校档案管理标准规范分类、整理归档,切实做好档案资源的源头建设。
2.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好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
档案机构要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观念,紧紧围绕学校党委行政中心工作,找准为学校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对学校的重要活动、重大事项、重要科研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事前就积极做好相关档案收集保管法规知识宣传工作,事中要全程跟踪指导服务,事后认真做好专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确保重大活动档案的齐全。
3.建立名师、优秀学生档案,定期展览,彰显学校风采
在学校档案部门创建“本校名师、优秀学生档案库”,并制定印发《学校名师、优秀学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征集自建校以来,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并在某一领域、某一学科做出过贡献、影响巨大,得到学校和学术界认可的名师档案资料。以及在参加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种大学生竞赛中取得佳绩或有个人发明等优秀学生的档案资料。名师、优秀学生档案库的建立,不仅丰富了馆藏,有效地宣传了名师、优秀学生对学校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还弘扬了他们的精神风范,同时也会大大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要清醒的认识到,只有把档案资源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丰富馆藏资源作为档案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才能在确保档案齐全完整的基础上,丰富馆藏,突出办学特色。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根本途径。新建高校应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按照国家有关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实际,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尽量加大投入购进必备的计算机和其他先进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尽快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尚未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新建高校,应力求三年内建成档案目录数据库,实现查阅检索档案目录的现代化。基础条件较好的新建高校应建成档案原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使馆(室)存档案全部或大部分数字化。同时在本校校园网上,开设档案信息查询利用窗口,提供可公开信息的公布、检索利用,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实现公开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更好的为学校、师生、社会服务。另外,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具有快捷、优质、高效的特性,但同时存在着安全问题。一方面,要利用当前各种技术手段的不断推出,升级更新来加以防范。包括加密技术、签署技术、防写措施、网络监控技术和防问权限控制技术等,都是有效手段,应充分综合运用,提高安全性。另一方面,档案部门应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制度加以防范,对每份电子档案均实行“全过程管理”,从每一个环节解决信息失真的隐患。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档案事业的发展同样在于人才。目前新建高校档案干部队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有诸多不适应,充实相应数量的档案人才并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1.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体系
通过培养、引进和人才流动等方式,真正把政治素质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建设要求的专业人才,选配到档案管理岗位上来,改善新建高校档案系统人才结构。
2.建立不同层次的在职教育培训模式
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训步伐,变一般性的号召为强制性要求。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文化知识和相关科学知识、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并为他们提供学习深造、交流锻炼的机会,让档案工作人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3.建立与工作成绩挂钩的奖励制度
用职业光荣感激励人心,用共同事业凝聚人心,用正确导向引导人心,坚持以成绩论英雄,让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得到褒奖和重用。如:设立重点项目优秀奖,奖励承担完成档案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的主创人员。设立工作创新奖,奖励在档案工作中开拓创新,取得独创性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的人员等,可以设立多种奖励项目,激励人才的发展。奖励不仅限于奖金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外出学习、优先培训、破格晋升职称、优先提拔等方面。让不思进取、无所事事的人感到压力和危机,从而引导大家把心思都用到工作上,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4.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档案工作人员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抓紧学习、发奋学习、终身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用专业知识来提高自己,刻苦钻研档案业务,努力掌握新形势下档案工作需要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真正成为档案工作的行家里手;用良好的作风激励自己,不畏困难,积极进取,无私奉献,有所作为。
[1]刘远,肖金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探析[J].兰台世界,2009,(16):19-20.
[2]高萌萱.高校档案管理创新的内涵[J].档案管理,2009,(4):80.
[3]张焕.谈档案人员应具有的素质[J].山东档案,2009,(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