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讨

2010-08-15 00:47:13李文红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9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民办高校心理健康

李文红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据统计,我国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在校生达280万人,民办学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差,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令人担忧。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应遵循的原则

所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学校日常教学、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面教育原则

即,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

2.尊重性原则

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交友性原则

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

4.多形式教育原则

即,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采取多种形式。

5.发展性原则

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

6.以自助为目的的原则

即,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人自助,教师和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应该是从旁协助他们学到经验,并促使其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技能,使潜能充分发挥,迈向自我完善。

二、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1.复杂而又失衡的心理特征

一般来说,被民办高校录取的学生有不少人在高考中可能因成绩不够理想而遭遇一定挫折。因为高考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有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见得比考入重点高校的学生差,但由于高考的失利,他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民办高校,而这并不完全是他们个人的意愿。这部分学生带着怨气和不服气的心理,进入了民办高校。同时,他们当中有少数也来自于农村,考入了民办高校总算跳出了农门,在心存怨气、不服气的同时,又产生了“考上总比没考上强”的暂时满足感。这种复杂而失衡的心理让他们被动地来到了民办高校。

2.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特征

大学生处于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非常活跃,充满矛盾。在这一时期,由于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加上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与就业等的一系列问题,许多人出现不适应,从而产生种种心理困难,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国内大量研究表明,有10%以上的大学生有中度心理障碍,而且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构成了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

3.学习焦虑引发学习困难的特征

主要原因是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的学习方式相比有了较大变化,教学内容高度理论化、容量大,教学进度跨度大,最为主要的是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等。与中学相比,教师辅导和督促的时间少了,给学生的自由空间大了。许多新生面对这一变化,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学习方法的变换,学习上仍按中学时那样,期望老师能全面辅导,结果造成学习不适应,甚至引起学习的焦虑。久而久之,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引发了学习上的困难。

4.贫困生严重自卑心理的特征

由于民办高等学校学费高于公办大学,贫困生成为目前任何一所民办高校都无法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品尝着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人际交往的开放性和自我封闭性的矛盾、渴望友情与孤独情绪的矛盾等,各种矛盾经常困扰着他们。在经济、心理、人际交往和学业的多重压力下,贫困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忧郁心理、自我封闭心理、依赖等心理。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5.网络成瘾的特征

据调查,由于上网过度,37.7%的学生有睡眠障碍,16.9%的学生有思维迟缓的现象,3.1%的学生社会活动减少,甚至有自杀的意念。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识、情感和心理定位,这很不利于学生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

踏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是初次远离父母和家人,有的才开始独立生活,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和起码的卫生知识,学校应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主要可从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军事训练、校容校貌校史、校纪校规、品行规范、专业思想教育、专升本及考研情况介绍等,多方面、多形式、多渠道入手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让他们克服焦虑、困惑的心理,从挫折感中摆脱出来,树立学习的信心,明确学习的目标,引导他们开始新的生活。

2.从不同层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从学校角度来说,应建立学校、系、学生团体、班级四级心理健康辅导机构。

学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负责教师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也可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兼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包括面谈、电话、网络、信函等方式;指导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系级成立系部心理健康辅导站。由各系兼职心理咨询的教师指导,由各班心理委员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及时向心理辅导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上报各班的各种心理问题和不正常现象,调查了解本系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协助心理辅导教师开展本系的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学生团体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由各院系心理素质较高,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且经过一定专业培训的学生骨干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联系院系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调查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系心理健康辅导站提出教育和咨询建议;协助处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日常工作;协助各系部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各班级班委会设心理委员。由个人心理素质较高,热心心理健康工作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在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指导下,关注全班同学的心理健康表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给以关心帮助,视情况向有关教师和心理协会提供相应的信息。

从家庭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建议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学校要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向家长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问题,使家长与学校能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

首先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以教研室为单位,编写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编写和建设。

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通过专门的课堂教学,系统、全面、完整、有效地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及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心理健康卫生的一般知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使学生学会遇到不良心理刺激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排解自己的不良心理情绪,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最后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目标、系统有序地落到实处,重点解决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变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为有重点的启发式教育,多给学生以关爱和尊重,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建立、完善和妥善保管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在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同时,还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准确无误地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今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打下基础。特别是在新生入校后,应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测查,建立心理档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同时,还应将心理测查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并采用多种指导和咨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增补和完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保密,并妥善保管。

5.多途径地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

学校可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如提供办公室助理、辅导员助理、图书馆助理、后勤部助理等岗位,让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定的生活补贴。同时,学校可依据一定的政策向学生提供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贷款等形式,向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提供帮助。

6.积极帮助大学生戒掉网瘾

首先,应针对大多数大学生比较单纯、社会经验少,缺乏明辨是非和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等特点,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网络在自己健康成长、成才中的作用,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筛选和科学地利用网络资源,逐渐养成良好的使用电脑的习惯。

其次,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上网观,做到有针对性地上网,有目标地搜索。

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7.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大学校园应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各类有特色的学术讲座或报告,各类有创造性的、富有创新意义的比赛,各种体育、文艺活动等,挖掘学校特色,大力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情感积极的氛围,能够将心思游离的大学生吸引住。

总之,民办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成员的构成也在变化,民办高校将面临新的问题。作为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多思善悟,不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变化,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用于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

[1] 刘翠兰.企业集团办学经营模式特征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5-26.

[2] 章竞思,陈铁补,史亚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9,(5):86.

[3] 陈建锋.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4]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29.

[5] 易小文,陈杰.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256-257.

[6] 王化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68-69.

[7] 郑慧.艺术类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测查和分析[J].高教论坛,2005,(1):141-144.

[8] 刘瑞平.大学生“网瘾”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41-42.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民办高校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4-17 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