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凤静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阜新 123000)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任务是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中发挥人才基地的作用。英语作为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高度重视,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英语学习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的重要必修课。但在各校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运用语言的效果不令人满意。如何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水平,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摆在英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教学内容传统,影响了英语的教学效果
传统高职英语教学在内容上过分地强调和重视了词汇和语法教学,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关联性,并且教学内容过于单调,过分倾向于应试教育;另外,高职专业教材建设没有跟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多教材的针对性不强,专业不对口。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英语教学,如多媒体教学等,很多教师采用了这些先进方法,充分发挥了技术优势,但是也没有弥补教材的缺憾,不令人满意,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2.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现状显示,学生来自于普通高中、中专、职高等多种渠道,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自学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缺乏解决困难的信心及渴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缺乏扎实的基本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不能尽快地适应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高职教学模式;对高职英语学习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尤其是教师未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使部分基础本来不好的学生产生厌学甚至逆反心理。高职高专生源不同本科生,入学前“听说”程度差异,基本训练不够,有的既听不懂又讲不出,词汇量严重不足,对课文和英语阅读资料理解程度欠缺。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规定,考试达到英语能力B级水平,掌握的词汇量应为1000词左右;A级为1600词左右,但是,很多学生由于高中的欠账,远远没有达到此标准。由于词汇量的溃乏,加之听、说、读、写障碍,很难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另外,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可以了,英语是次要的;还有些学生认为,将来具体从事什么职业,能否用到英语还是未知数,英语学习本来就吃力,于是干脆放弃。这些思想观念影响了英语的学习。
3.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
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人数骤然增加,教学班型不断扩大,班大课多,导致英语教师不足。在短期内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又很难跟上,导致缺乏教学及辅助设施,教师很难开展全班性的英语操练,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大行其道。在授课方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二元主体意识。这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僵化的缺少生气的教学模式。教师枯燥讲,学生被动听,势必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另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已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美育是关于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美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基础薄弱、对英语兴趣不高应该说是困扰高职英语教育的最大问题。那么如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审美,能够引导、启发学生发现、体会、欣赏语言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就会有明显的改善。
1.创造一个充满美感的英语学习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和谐自然的英语教学环境非常重要,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语感,还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用英语考虑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环境和氛围潜在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心理世界。由于我国教育观念以及社会历史的原因,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深层次原因理解不足,对于学习英语的目的,大多理解为应试的问题。如果理解学习英语只是一个应试的目的,就不必要求他们在综合素质上花费功夫。学习英语的气氛,不仅体现在课内,还要体现在课外,要多方营造这个气氛。如师生、同学间要注意多用口语交流,见面用英语打招呼,平时用英语聊天,让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是用来交流的工具。要特别注意英语学习的小环境、小气候。可以利用墙报和自办的英文报纸,让学生增加阅读量,经常阅读一些英文笑话、幽默、故事,也是创造学习氛围的方法。因为英文笑话通俗易懂,充满趣味性,读起来令人愉悦,可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增强对英美人幽默感的理解能力,可以学习到英语国家人们经常使用的谚语、俗语等,可谓一举多得。此外,还可以开英语晚会,举办英语戏剧表演等,让学生体验英语的语言和风俗习惯。[1]
其次,关注课堂教学环境的美化。对英语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精心布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美学思想与原则设计教学,能够建立更加轻松愉快、和谐真实的师生对话,能够使师生之间更加充满爱、真诚、信任和希望。
2.在教学的课文讲解中展示英语的内在美
钱冠连曾说,“任何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蕴含着一定的美学特征。”英语教学中的美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品味感受语言美、欣赏语言美、运用语言美、创造语言美等方面。[2]语言具有提高人、使人感到高尚和趋向完善的人文价值。语言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以语言中的精神活动规范师生的精神活动的过程。语言是人生命活动中最美好的交流工具,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学习体验语言的美。从语言的美学美育视角出发,对英语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对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人文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语语言反映了持英语国家人们的人生信仰、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其实英语中语法知识并不难,但有时学生对英语句子的理解千差万别。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对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经常用母语的文化背景来理解英语国家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这必然会造成语言上理解的偏差,甚至是完全误解。因此,如果英语教师在讲解单词的过程中能穿插介绍与此有关的文化背景,不仅有利于学生记住单词,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另一种文化的美。例如:narcissus是水仙花之意,而它的形容词narciissistic却是“自恋的”、“自我陶醉的”的意思。
3.用教法灵活多样之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是师生心灵的共同演绎与碰撞。教师和学生都是表演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真诚并且优美的表演,是感动学生的生动表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英语教学原则,必须能体现语言美、节奏美、逻辑美、变化美和整体美。要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实物、图片,兼具动作、表情,利用教室及学生共有的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动耳、动手、动脑,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中,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吸引学生对教材的注意,最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例如,在学习英语课文时,采用问题意识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学家吕淑湘曾经说过:“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应是演员,要能表演,要手舞足蹈,用手势、动作、表情、语调传神。不要温文尔雅,死板地站在讲台上,也不下来走走,这样的教师是不会成功的。作为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靠自己自然、形象的表演,靠体态语言,包括多变的手势、丰富的表情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去创造语言环境。”[3]
在英语教学中,师生要通过多样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交流各种体验、感受不同价值,进而达到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语言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英语教学必须关注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应遵循“交流对话”教育理念和人本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个人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讨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运用语言进行审美交流的过程。由于现在高职英语教学采用大班型授课,人数较多,那么以先进技术作为支持的讨论,如利用E-mai1,校园BBS等方式,采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也是教学的过程之一,往往会收到好的效果。在审美交流中,学生可以获得英语学习更多的帮助,通过交流个人的亲身实践,实现对英语美的探索,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4.注重培养师生的审美情感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之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也是学生的心理需求。英语教师要做到亲切和蔼,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情感上达到人格平等,应该相互尊重。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英语兴趣爱好的培养创造条件。课堂上教师用开放、民主、平等的态度,付诸感情上的尊重,养成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4]的英语学习境界,达到对受教者心灵深处的影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实践证明,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进审美教育理念,能够诱发学生的情感,引起美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能力更丰富,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但建构高职英语教学审美化模式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是要探讨英语教学、美学及艺术基本理论,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美育化对策。二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彻底摒弃以“灌输”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三是教材需要改革。要改变以单一知识传授为体例和内容的英语课本,使教材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兼具艺术审美内容和形式,创造“文以载道”,“乐以教化”的有效载体。
[1] 蔡银环.让美融入英语课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5).
[2] 钱冠连.美学语言学一语言美和言语美[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3] 韩光.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J].教育探索,2003,(4).
[4] 论语·先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