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朝霞,刘 伟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6)
高校思政课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孔朝霞*,刘 伟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6)
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层次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其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对推进和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重大。
“概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对于高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塑造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为青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高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众多,作为培育当代优秀青年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责任最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由于其宏观的理论体系和史论结合的课程特色,担负着意识形态教育、学术研究、历史评述和价值观引导等多重功能,对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责无旁贷。“概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层次等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概论”应当注重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融入新时代的科学荣辱观教育,并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教育,切实探索高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不能动摇。胡锦涛指出,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如果我们不敏感、不研究,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不能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就会削弱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甚至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学生无疑面临新的考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时代,面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甚嚣尘上,一些理论素养低下的青年人极易对马克思主义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产生困惑,得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结论。国内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背景下,青年人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带来新的问题。
“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直接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的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概论”始终秉持的理念和教学目标。在“概论”教学中,要尤其注意做到史、论、方法论的有机结合:一要从史的角度向学生清楚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几次巨大历史飞跃;二要从论的角度向学生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让学生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并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始至今的全部理论创新成果;三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向学生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让学生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前提。大学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定型期和飞跃期,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树立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对青年群体的意义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涵盖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两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分析基本政治理论,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概论”教学应当追求政治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和谐统一。在“概论”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结合。
首先,清楚讲述理论是基础。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特色”所在;同其他意识形态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国情的比较优势所在;讲清楚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屡遭挫折的重要原因,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大跃进”和“文革”等重大挫折的教训和新时期改革开放重大成就的根源,在于是否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否找到并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其次,强化信念教育是关键。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所战胜的艰难险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危急关头高超的战略转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入歧途时果断的悬崖勒马,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改革遭遇瓶颈时的大刀阔斧,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进而,在新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社会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坚信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胜的信念。
爱国主义是普世性的优良传统。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具有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又融入了改革和创新的时代精神。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道,被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意义重大。在“概论”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首先,要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一堂精彩的“概论”课,可以让学生时刻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比如毛泽东思想部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靠着团结和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注意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次,要强化改革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部分,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在和平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人靠着解放思想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在追求锐意改革中实现国家富强。
再次,要注意理论和历史教育相结合。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适当加入历史和时代背景的介绍和渲染,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教学的立体性和实效性。
最后,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概论”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人才,所以,应注意课程改革,加大实践课程,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体验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成效,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并注意灵活考核方式,加大实践分数在整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为培育青年学生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精神,做新时代的改革家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铺路搭桥。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正确的荣辱观念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胡锦涛更加重视荣辱观问题,而且特别强调了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青年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在“概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荣辱观的教育应当注意:
第一,用先进的文化装备学生头脑。毛泽东思想的教学中要着重讲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中,要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重要性。青年人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先进文化,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要利用课堂引导青年成为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先行者,实践以崇尚科学、以尊重先进文化为荣的荣辱观。
第二,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在“概论”课内容中,充分体现“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以集体利益为核心原则”的鲜活事例随处可见。从顽强反抗列强压迫的近代历史中,我们看到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从老一辈革命家和新一代改革者身上,我们找到了民族责任感的真谛;从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一批批优秀共产党人的身上,我们又感悟到一座座人格的丰碑。“概论”是一本活生生的荣辱观教育读本。
第三,用道德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感染学生。“概论”课肩负着道德教育的重任。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对青年人格的塑造,引导青年以德修身,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要引导青年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消除一切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的侵蚀;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借鉴现代先进经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校园文化活动;要培养学生公而忘私、助人为乐、敬老尚贤、无私奉献的社会公德;要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要加强对青年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将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的价值观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具有层次性的,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体现了大众化的精神实质。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境遇具有“分化的大众、多样的转化和价值的共享”[2]等特点。随着我国社会对外开放的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我们希望当代大学生都追求并实践先进的思想道德标准,但不能苛求所有人都成为先进思想的代表者。因此,一方面,不能因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不能不顾学生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是要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同时,还要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层次性,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道德引领全体青年学生不断提升、共同进步。
在“概论”课中也应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第一,特别注重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中共党员的历史使命。学生党员肩负着积极影响和带动普通群众的表率作用,是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做好学生党员的思想工作,是“概论”课的重要任务。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坚定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对优秀学生群体的高标准要求。“概论”课一般为大班授课,难以做到因人施教,这就对课外引导提出要求。授课教师应当对施教对象充分了解,特别是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加强课上特别是课外活动中的沟通,通过积极热情的课堂学习带动他人,通过正确世界观的宣讲感染他人,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中组织和领导力量的发挥调动他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影响他人,使“概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落到实处。
第二,注意吸收先进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信仰共产主义。中共党员来源于普通群众,是从普通到积极再到先进的一个发展转变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逐渐被人民大众所接受、认可并加入其中的伟大事业。从非党到党员是一个艰巨的转变过程,需要思想境界的共鸣和灵魂深处的洗礼,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也需要脚踏实地的作为。“概论”通过教育和辐射功能,能够做到引导一个青年从对党的认识懵懂无知,到坚信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并甘愿为她的事业奋斗一生。
第三,用建设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责任拉动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和发展就是一个从中国化走向大众化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先进党员的光荣使命,同时更是千百万人民大众的热切追求。虽然我们不能强求普通群众追随共产主义事业,但应当积极引导普通青年学生努力成为先进。鼓励先进的目的是为了带动落后。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当今社会各层次青年的精神纽带。“概论”课将不同层次的青年学生凝聚在一个神圣的舞台上,有待于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者们精心呵护,重点栽培,整体提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培育更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邵彦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117.
G641
A
1006-8724(2010)03-0076-03
2010-05-28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73J G09DB1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09QN108)
孔朝霞(1976-),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