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花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我们党历来都非常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并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看作是我们革命与建设的真正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再次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
理想通常指的是人们关于未来的一种向往与追求,而信念则指人们内心确信和秉持的观念。“理想和信念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理想以信念为支撑,理想的追求和实现体现并折射着信念的坚定性;信念以理想为方向和内容,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信念。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持久的精神动力。”[1]“理想信念”实际上是“理想”和“信念”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的新概念,作为一个中国概念,其表达的内容与范围大体上与“信仰”一词相同。
“理想信念教育”在今天是个比较流行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概念。《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二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两者是一个阶段性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区别。其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作了更具体的概括,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我们大体上可以从三个基本方面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丰富内涵,一是对党的领导的信任,这也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三是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想与信念”。[2]这就是我们今天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部内容,贯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3](P190)
社会宏观“四个发展”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微观“四化” (价值取向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毕业生自主就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背景,并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笔者的高校生活经历以及网络媒体的呈现,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第一,从思想现状看。学生很难普遍关注所有的社会热点,很少出现高度集中的热点,即便有热点,也是一时的、局部的关注,对同一个问题,学生观点呈现多样化,舆论一律的情况很少。同时,学生思想动态往往是一种不直接表现出来的潜流。但是,分散中不等于没有集中的趋势,内向中不等于没有外向的表露。当代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评价是正面的、基本是认同的,但是在一些具体的事务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价值取向多元。政治主张、社会行为的理想激情逐步被理智的头脑分析和现实的社会行为所取代,学生更容易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讲实际,讲实惠。
第二,从思想价值看。由于大部分学生生活经历的单一和社会价值环境的复杂,他们中不少人在树立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上存在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价值目标与现实取向的背离。他们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社会的思想品质,如愈来愈鲜明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但是很多时候显示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还有欠缺,还有待于完善提高。有些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包括西方思潮的影响,喜欢以人家的标准为标准,以人家的价值观为价值观,以人家的历史为参照系,动不动就讲欧美的历史如何等。另外,在工业社会“资本逻辑”的支配下,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对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造成巨大的冲击。
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性,直接关系到我们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信念教育,我们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夯实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础。“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任何信仰都应有其思想基础并赖以生存发展。科学的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是建立在人们“知”的基础之上。人们“知”之越全面、越深刻、越肯定,其理想、信念、信仰的确立就越真实、越坚定,反之亦然”。[4]
应当特别强调的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的精神的故乡”,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纯理想的东西”,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解决“主义真”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历史性地回答了如何进行中国革命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邓小平理论总结我们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致力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做了全面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设党和建设怎样的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解决了新时期什么是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秉承循认识而深化,随实践而创新的精神,是大学生种种困惑的消融剂,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
“理想教育是理论教育的深化,通过理想教育深化理论教育,增强理论教育的时代感;通过理论教育推进理想教育,深化理想教育的理论底蕴,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5]与此同时,应加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的教育力度,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清社会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认清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关系,将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会保障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搞好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原则。
贴近实际,体现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我党工作的根本原则。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反复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一科学睿智的看法灌输到大学生中去,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成为大学生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科技下乡等,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克服在大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主义与激进主义的色彩,增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理想的认可度与自豪感,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而贡献的理想信念,把自己锻炼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贴近生活,就要“努力把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理论性,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结合起来”。[6]理想信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与生动的现实生活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也需要随着社会实际生活不断巩固与升华。尤其要注意的是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关心学生的利益需求结合起来。大学生最大的利益就是成才成人需求。为此,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深化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自觉把个人理想、个人利益融入到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之中,坚决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思想,又要十分重视他们的正当利益需要,努力从教育、管理、服务三方面着手,千方百计解决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其成才成人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深切感受中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贴近学生,依据的是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取决于大学生对自身的思考以及如何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中国,政治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由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中国大学生在面对政治这一主题时,有着独有的矛盾心情,既有希望状态下的追求,也有失望状态下的挣扎,正是在追求与挣扎的过程中,大学生得以在政治上成熟与进步。而改革的深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从单一的“社会本位”转向“个体本位”、“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加上西方政治思潮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不断干扰和侵蚀,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问题,不能“压”和“堵”,只能“疏”和“导”,要找准症结,真正把道理讲清楚,把是非搞明白。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情感教育,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典型引路,寓教于乐。
注重层次性这一原则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必须根据不同对象的思想行为实际情况以及接受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目标要求,这样才能达到改变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
首先,要遵照信仰生成规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发生学的维度上,信仰最内在的本质在于,它是由信到爱的升华,爱是信仰的核心。由深信而有挚爱而有激情,而有再实践中的奋斗,这就是信仰生成的逻辑,也是信仰发挥作用的过程。信仰的生成并发挥作用,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青年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产生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首先必须让他们“信”马克思主义,“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信”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其次,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上,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我们通常将理想分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对其他理想的实现起着决定作用。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在引导学生处理理想信念所蕴涵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体地位,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遵循社会的基本准则;二是在引导学生处理理想信念所蕴涵的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方面,要确立其层次性,理想是对未来的追求,信念是对现有理论的认同与坚信,它的作用是在终极价值目标选择上给人以动力和精神支柱。
再次,在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上,要注意划分不同的目标群体。邓小平指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7](P162)基本做法是: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要经常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普通大学生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有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或用超前性代替现实性,或以先进性代替普遍性,必然造成教育目标的模糊,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可望而不可及,从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在理想信念教育实施过程中,区分不同理想信念的特点。不能过分强调最高理想的灌输,毕竟共产主义理想就连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天才般的思想家都是长期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才得出的结论。过分强调政治理想教育,缺乏其他理想信念教育,把对少数优秀分子的高标准高要求,扩大到对所有学生的普遍要求,这样会导致认同性不足而知行分离,使最高理想的导向性打了折扣。同时,也不能单纯强调务实性,降低要求,更多地进行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教育,而较少进行现实社会政治理想信念的教育,导致方向性不明。
[1]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 [J].高校理论战线,2004,(12):8-11.
[2]刘建军.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J].教学与研究,2004,(11):14-1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罗石.转型期理想信念信仰弱化原因分析 [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74-78.
[5]王凡.谈谈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J].思想教育研究,2005,(10):32-35.
[6]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J].党建杂志,2002,(2):4-6.
[7]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