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及其对策*

2010-08-15 00:43:56王珊珊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德育

王珊珊

(德清经济开发区秋山中心学校,浙江德清313200)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及其对策*

王珊珊

(德清经济开发区秋山中心学校,浙江德清313200)

由于特定的环境和特殊的受教育者,德育成为了农村教育链条中的最薄弱环节。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无论是从观念、内容上,还是从方法、管理上都存在弊端。若要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必须调整德育主题目标和内容;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促使德育走近学生,走入家庭,走向社会;优化德育教育环境。

农村;学校;德育;缺失;对策

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学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他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也不认为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求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道德、思想和政治影响,使一定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德育作为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判断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村学校由于其特定的环境和特殊的受教育者,导致德育教育成为农村教育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一、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换来的是精神上的飘泊无傍;人际交往频率和密度的日益增长,导致的是心理上的距离疏远。人在日趋独立的同时亦日渐成为无个性差异的社会“标准件”,获得不断增长的自由的同时也开始逃避自由,成为“他人定向”的自觉追随者,在物质消费无止境的追逐中也逐渐将自己消费。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全面孤独,渴望彼此的沟通与关切成为了现代人最强烈的心声。而作为人际维系之精神纽带的道德正日益丧失其对人的提升超拔作用。作为精神之家园的学校,在一个人际疏离、道德下降的社会中被寄予厚望,然而现在许多学校却把教育与教学强行分割开来,甚至丢弃。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的观念,正变得越来越淡漠,仿佛成了学校可有可无的附属行为。

尤其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更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值得深思。第一,德育目标大而远,成人化、完美化。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德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一种在理性引导下的有目的的追求。然而目前德育目标制订得大而远,虚而高,脱离了学生实际,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成人化倾向;并且德育目标制定得完美无缺,没有个性,没有阶段性。因此学校德育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应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第二,德育队伍不健全,形式化。农村学校德育队伍大致差不多,校长任组长,政教主任、团支部书记或少先队辅导员任副组长,班主任共同参与,形成德育工作网,这个网络写在工作计划中,并张贴在墙上。但学校领导忙于行政事务;班主任主要精力是抓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任课老师只管学科教学,提高考分;德育课很少有专任教师,有的学校为均衡工作量搭配给教师,德育课常常被挪作他用;有的学校安排给校长上,并不是因为德育课重要,而是因为校长经常外出开会,德育课少上或请别人代上关系不大,这些都影响了师资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第三,内容空洞。过分强调政治功能,这是现行德育的弊端。强力推行道德秩序一体化、纪律法律一体化的机械教育模式,成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抑制了学生自爱、自主自强个性的形成,影响了学生的自我成长。在实施道德、德育教育中出现压服代替说服,驯服代替信服,口服代替心服。由于德育教育内容存在重渲染说教、轻实际引导,重模式施教、轻因材施教,其结果自然是难见功效。实践中,无论是品德课、朝会课,还是班会、队会,大多是老师口头教育学生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基本上没多少学生说话的余地。学生是忠实的听者,是被动的接受者,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或者为什么不这样做,学生懵懵懂懂。第四,方法落后。名册、档案、画表、幻灯就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全部家当,行动来了开锣喊道,行运完了靠边让道,是对德育的真实写照。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存放入档,这是当前农村德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摆架子、做样子、唱高调、争面子,这是德育教育的工作方法。由于定位偏高、内容空洞、方法落后,导致德育教育多流于形式,从而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面对新形势,德育工作者应注重实际,转变思想,改进工作方法,根据当前农村社会生活特点、农村学生思想活动特点,摸索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律,认真地分析德育工作的现状,改进德育工作。

(一)调整德育主题目标和内容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认知结构从低到高的一个过程。自然学生的道德思维、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的确立也必须遵循由低到高的规律。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的主题目标,切不可千篇一律,切不可定位在一个目标上。因此德育教育的目标必须按年龄、识智、学历等不同层次,由低到高地加以调整确立,但必须围绕“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这个中心。努力达到提高学生道德判定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自信自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使德育工作的主题目标成为测定学生成长的标杆。

德育内容的选择应注重精当、具体形象性、趣味性,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而循序渐进。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品德与社会》(苏教版三年级)里第十课《父母的疼爱》时,他根据学生实际,把课题改为《父母的辛苦》。课堂外,让学生体验劳动(扒玉米、搓玉米、背喷雾器、手举刮板);课堂上组织学生看课件(父母劳动的真实场面)、谈感受、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母亲》),最后出示课件:公益广告——为妈妈洗脚。课件开始的字幕是“关爱老人用心开始”;结尾是:“将爱心传递下去”……这类通过大胆改革、精心设计的课,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人类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唤起了他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热爱之情。课堂上,老师话语不多,但对学生的感染却非常深刻。因此,要使德育理论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使德育的内容通俗易懂,便于领悟和实践,不能一味的讲一些高深的犹如“天书”的理论。当然,如果一个理论是一成不变的,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理论是注定要走向失败的。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以一些新的、感人的、具有时代感的内容和事例充实德育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同时,更能深深体会到真实社会的一面。

(二)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德育素质包括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心理状态、育德能力等。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的主体,其自身德育素质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政治素养。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教师,如果他在教学中能经常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学生观,不能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主要指标。对教师自身而言,要树立全员发展、全人发展的学生观。教师对学困生要做到:感情投资多一点、学习指导多一点、锻炼机会多一点、肯定表扬多一点。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全面,要从发展的视角看待每一个学生。再次,调整教育心态。教师的教育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很多青年教师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顺境中成长,有强烈的自尊心,但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做事急于求成。他们往往把因生活和工作中的不顺产生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形成师生情感上的对立。为了防止将不良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进行必要的心理移情换位,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平等相处。最后,提高育德能力。教师的育德能力包括理解学生、把握德育内容、灵活运用德育方法、心理辅导、后进生转化、德育环境创设、德育研究等能力。教师育德能力的提高靠其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实践;靠有计划地专项培训;靠传、帮、带。一些学校在新老班主任之间进行师徒结对,签订师徒合同是提高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三)促使德育走进学生,走入家庭,走向社会

“德育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德育的土壤是生活”。促使德育走入学生,走进家庭,走向社会,这是德育自身生命的需要。

第一,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德育教育是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用心教育,才能激活德育,显示其生命力。所以德育必须进入受教育者的心灵,用心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工程。一次,班级里的“吵闹王”为了显赫自己的“本事”,从高坡上往下跳,摔伤了退。笔者二话没说,背他上医院,坚持16天。老师的动之以情,使他晓之以理,师生关系也逐渐从对立变成了亲近。学生的心锁开了,态度变了,各方面都有进步,后来还当上了班长。可见,要使学生前进一步,教师必须付出百倍的真诚。“以心换心”,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也是德育工作的金钥匙。

第二,促使德育走入每个家庭。学校教育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有效手段,它以净化和典型的方式再现并组织社会生活,提供了家庭生活所不具备的教育环境:与他人共同学习、生活和交往,促成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对学生的教育是一致的、系统的。家庭有自身的教育优势,但它并不适合培养群体意识,尤其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懒散等特征明显。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经常发生冲突,导致学生在道德认识和价值判断上发生混乱,降低德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校是德育加热升温的大熔炉,而有的家庭是德育教育的“散热器”。例如,一次笔者发现一位学生出5元钱,让其他学生为他做5道数学题。带着疑问笔者对这位学生进行了家访。家长听了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出钱,一个出力,这很公平嘛!”家长一句话,让学生的坏习惯又回了潮。后来笔者采取了家访、沟通、互赠贺卡、告家长信、一周一句德育格言,让家长评说孩子等活动,经过近2个月的温馨沟通,使这位家长也懂得了“以德治家”。家校紧密合作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

第三,让德育走向社会互动。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社会上的事,常常会影响学校、影响学生。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社会散热比家庭散热更可怕。为了弥补散热,建议学校、联动家庭,发出倡议,呼吁社会各界都来为学校德育添薪加热。如请社会上德高望重、见义勇为、艰苦创业的英雄模范人物来学校班级做讲座报告,让学生懂得英雄模范来自平凡,做好每件平凡事就是不平凡的道理。在一次“环保大联动”中,班级有个学生发现有家企业向母亲河排放了污水,立即与小记者一起写了“保护母亲河”的文章,引起了媒体和有关部门关注,制止了排污行为。在与社会的不断互动中,在学生亲身实践中,化德育教育的有形于无形,从而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认可且充分体现于其思想、行动、言行的价值取向、思想导向、行为准则和公共舆论的总和。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雅的志趣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其目标就是让班集体成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浓郁文化氛围、优秀文化精神,以优秀的班级文化凝聚人心、规范言行、引导成长、促进发展,对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班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力争实现三个转变,即角色要由管理、领导向文化领袖的转变;教育手段要由制度规范向文化熏陶转变;教育重点要由组织管理向培育精神转变。

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主要有:(1)激情的宣誓张扬起自信的风帆。誓词:“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自信创造奇迹,拼搏续写神化”……。可由学生课前为自己确定一、二条誓言,作为自己的“自信誓言”,班会课上宣誓。(2)激情的宣誓塑造起诚信的品格。誓词:“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实守信、勤奋博学”……。可由学生课前为自己确定一、二条誓言,作为自己的“诚信誓言”,班会课上宣誓。(3)激情的宣誓找回学生心灵失落的自尊。誓词:“尊重自己、强调自立”,“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社会、强调规则”,“尊重自然、强调和谐”;“尊重知识、强调探索”……。可由学生课前为自己确定一、二条誓言,作为自己的“自尊誓言”,班会课上宣誓。根据本班级学生的誓词,归纳、概况、提炼出具有班级文化特色、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的“自信、诚信、自尊”誓词。通过激情的宣誓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力、诚信度、自尊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积极的、优秀的班级文化将油然而生。积淀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学生的道德认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引领学生的道德实践,使学生能在一个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1]童洪喜.谈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2).

[2]许银成.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五要[J].甘肃教育,2008(10).

[3]陶国,王湘玲.农村学校德育现状调查与反思[J].中等教育研究论丛,2005(6).

[4]王润平.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初探[J].邯郸师专学报,1996(1)

[5]廖敏,王鹤.德育实效性教育的实践探素[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9(Z1).

Abstract:Ow ing to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and particular educatees,mo 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weakest link in rural education.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moral education,w hether in concep t and content o r in method and management,has some defects.If w e w ant to disp lay the mo ral function in nurturing pupils,we must adjust the thematic goal and content of mo ral education,strengthen training to raise the quality of those w ho engage in mo ral education by enabling mo ral education to app roach close to pupils,entering pupils’homes and the society and op 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for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rural area;school;moral education;defects;solution

[责任编辑 杨 敏]

The Defects of M oral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and Their Solution

WANG Shan-shan
(Qiush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Deq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Deqing 313200,China)

G621

A

1009-1734(2010)03-0137-04

2010-01-04

王珊珊,小教一级,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及德育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3:40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08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