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晶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重庆 408102)
远离语言暴力 构造文明校园
邵晶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重庆 408102)
教育是师生双方沟通的过程,作为沟通的重要媒介——语言,在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语言暴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关语言暴力的话题,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语言暴力现象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让语言暴力远离学生,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
语言暴力;教师;文明校园
“教育即沟通”是张东娇博士在《教育沟通论》中提出的观点,进行有效沟通的主要媒介是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人类的交流,文化的传承,历史的延续等都与语言相伴而行。然而,人类在用语言美化生活之时,也滋生出许多负面的东西,语言暴力正是其中之一。
教育工作者的语言应具有亲切、诚恳、鼓励、热心、关怀、支持、肯定、期待、帮助等特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出现“语言暴力”的现象。所谓“语言暴力”,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以言语的方式责罚学生,用语言攻击来伤害学生心理的行为。语言暴力表面上看起来受害者的身体没有受到伤害,而实际上这种暴力是直接伤害人的情感、自尊和心灵致使受害者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显示,51%的小学生、72%的初中生、39%的高中生认为,老师的“语言暴力”给其造成了心理伤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过程中,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良好的教育过程。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努力工作的前提,热爱学生,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是心与心的沟通,只有热爱学生,才能用心的去了解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真心真意的尊重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育也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然而,在生活或媒体中,我们却看到一些与教育相违背的现象——教师语言暴力。语言暴力现象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冷言冷语。在学校里,教师教导学生时,常有些学生多次都学不会,此时,教师往往会觉得烦躁而失去耐心,就会反映在言语之上——骂学生“笨”。如:“你们班怎么那么笨”、“你们班功课怎么那么差”、“连这个都不会”、“这种题目只要会呼吸就会写了”,等等。
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长久骂学生“笨”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学生真会愈来愈笨拙。学生的会与不会,教师有不可腿痛的责任,再加上课程难度及学生学习程度等因素,因此当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时,只骂学生“笨”是是不正确的,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
2.教师的讽刺刻薄。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对教师的学历也要求越来越高,至少是本科毕业。教师的学历学位素质虽然逐年递增,然而,在对待学生时,体现教师语言修养的词语也逐步显现,教师对学生的讽刺,骂人不吐脏字等,如“有其父必有其子”、“缺少家教”、“就你有能耐”“就你们这种水平,还想……”或者连全班一块骂,“我对你们班已经没信心了”等语言。类似的说法屡见不鲜,仿佛学生永远不会改正错误似的,而且论断过于武断。再者不分对错的骂全班同学,也会使没有犯错的学生怨恨老师的“不公平”。
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因为一个人骂全班,会引起全班同学的敌意。所以,当学生的行为实在令人无法忍受时,教师只要告诉自己“人无完人,孰能无错”,接着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之后指出学生的错误并进行纠正。
3.同学之间的闲言碎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贵在真诚。但是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不例外。
同学与同学之间,在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不懂得改如何化解,于是就有学生在背地里给别人取绰号,公开别人隐私,讽刺挖苦他人,取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如:“黑猪”、“白菜”、“她很贱,别理她”、“穷光蛋,可怜虫”、“什么都不会,真是太笨了”,“这次他能考好,肯定是抄人家的”、“她长得那么丑,还想有人能找她做女朋友,做梦去吧”等人身攻击。
4.社会的讽刺挖苦。在社会大环境下,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语言压力。如:“那个学校出来的学生,都是人渣”;“千万别与某某交往,会把你带坏”;“他们都是些垃圾,都是差生”;“如果你像某某孩子,你就惨了”等歧视性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心理比较脆弱,其自尊心像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弄不好就会抖落,对待它,我们应十分小心。“语言暴力”是一种“软暴力”,是有别于“硬暴力”的另一种教育暴力形式。现在,教师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致使学生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的事时有见诸报端。老师对学生施加语言暴力,轻则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害怕老师、丧失自信、自我封闭,挫伤学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对其人格和心灵造成不可磨灭的损害和影响,重者则可能直接导致学生失去理智,做出极端之举如出走甚至自杀。
语言暴力现象其背后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的匮乏与缺失,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教师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有教育制度与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1.当前体制下的教育制度。社会性是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语言社会性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对语言的制约,这种制约具体反映在语言的发展受社会的制约,语言的使用受社会的制约以及语言对社会的反作用。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首先承担着培育英才、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故而,其所承受的社会期望值也就较高。同时,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剧增。其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其专业性更多的是体现在他们能对学生探索和钻研的领域给予专业或准专业水平的指导。为超前于学生,教师不得不挤用本就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来进修。所有这些都使教师不堪重负,并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而这些恰恰是教师沟通时产生语言暴力的重要因素。再次,当前教育体制当中引进的激烈竞争,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等等,均使得每位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教师扮演着为人师表的角色,不得不尽量满足着人们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神圣职业形象的要求,因此而常常掩盖和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进而导致诸如自卑心态、嫉妒、焦虑水平偏高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语言暴力正是教师不良心态的一种必然反映。
2.文化理念下的意识形态。暴力语言的泛滥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不同的文化类型造就不同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观。中国是耻辱文化,耻辱不是面对自我的情感形态,它是面对他者的,它决定了他者心目中耻辱感主体的形象。暴力语言通常是由相对强势的一方向弱势一方发出的。例如,上级→下级、警察→群众、医生→患者、教师→学生、家长→子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有的文化理念、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的制约效力也有待提高。
目前,影视传媒、报刊书籍等文化产品中含粗野、贬损、咒骂、恐吓等性质的暴力语言无处不见,包括流行文化中的篡改歌词、滥用大词或霸道词语等暴力语言现象已经在损害着我们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尤其对青少年心理的不良影响和负面作用更是已不容忽视。在社会结构中,文化与语言是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的。这种文化对应指的是文化范式和语言系统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文化范式决定了不同语言系统的结构,同样,不同的文化领域有自己的言语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有相应的语言系统与之对应。这种文化模式进入了语言的音位系统和词汇系统。它左右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一个社会群体普遍接受的文化范式,不太容易改变。
3.人文精神缺失。现今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已经深入人心,贯彻执行到教育系统中,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处理师生关系往往是参照父子关系的传统框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尽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我国当前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问题仍旧十分突出,而且社会成员期望教师能对学生严加管教,就像父亲对待儿子“棒下出孝儿”般。基于人文理念的缺失和师徒如父子深层心理的诱导,教师在实施语言伤害时,也就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甚至有恃无恐。
此外,一些个人背景因素,如年龄、教龄、学历、生活环境等因素,也与教师的语言暴力相关。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获得教师的赞扬和肯定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教师宽容与体谅的效果能胜过批评千万倍。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学生心中充满温暖,温暖就是前进的动力;一句关切的问候,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心灵之门打开了,再要求学生做些什么就容易了。学生需要知识的滋润,同样也需要心灵的关爱。
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场所。要破除那种不讲理或者不善于讲理的传统,反对“语言暴力”,杜绝“语言暴力”,应该是校园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着力于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致力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告别语言暴力,建设文明校园,教师责无旁贷。拒绝语言暴力,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愿在圣洁的校园中,不再耳闻语言暴力。
[1]桂诗春.心里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2]鲁晓平.教育语言暴力问题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7(12).
[3]张雪梅.教师语言幕力调研报告[J].中国教师,2006(6).
[4]张宁.让语言幕力远离校园[J].青年教师,2005,4.
[5]李凤琴.暴力语言的社会成因及其对儿童言语行为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9(5).
[6]邹红彦.暴力语言与教师的语言暴力研究[J].科技文汇,2009(5).
[7]曹虹青.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及根源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Edu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important means of communication-the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on. However, in reality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language of violence has become a problem can not be ignored. The topic of the language of violence, but also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Language reflects the violence in our schools a number of problems, the causes can be many factors. Let the language of violence from students, should be the people's consensus.
Language of violence; Teachers
邵晶(1981-),女,山西高平市人,硕士,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音韵学。
201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