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松涛,孙海丽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缺失及其改进策略
傅松涛,孙海丽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各国都在日益关注和强调教师发展的标准化与模式化的今天,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征和要求正在明显地走向淡化甚至缺失。这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贯彻实施有极为不利的影响。应积极关注并创造相应的条件和机会,科学地引导和促进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形成。
教师;个性化教学;缺失;改进策略
个性化教学就是“教师要针对自身的综合特质,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独特个性、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整体教学思路和教学程序”。[1]这一概念强调了三点内容,即教师自身的特点、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进行优质的教学实践。因此,它们是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的依据。
个性化教学是相对于“程式化教学”而言的,与适当的模仿学习并不矛盾。特别是对于初入教师职业的新人来说,对优秀教师的模仿是快速进入角色的重要途径。但模仿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不是工作方式,更不是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正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特级教师程翔所言:“我们必须以自身为基础来吸取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学习于漪老师,并非把自己变成于漪老师;我们学习魏书生老师,也并非把自己变成魏书生老师。其实,即使你想变成于漪、魏书生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高峰,别人是不可企及的;你只能创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高峰,这个高峰就是结合的产物。”因此,个性化教学并不排斥借鉴,而是反对复制。
教师个性化教学是学生个性健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对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教学优势,有效激发和保持工作激情,科学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教师发展的专业化标准与模式,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征和要求正在明显地走向淡化甚至缺失。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指教师个体的性格类型特征与教师职业专业行为模式化要求有机融合的教学行动策略和形态。教师的教学个性要求日益淡化,甚至在明显走向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单模仿,照猫画虎
随着教师专业化活动及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广泛开展,各种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成功的公开课、示范课也越来越成为一般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而竞相观摩学习的对象。但是,不少教师的关注和学习只限于对专业化模式和名师、名课的盲目崇拜与机械模仿,既忽视了一定专业化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灵活运用,也忽略了自己所教科目的特点,更忘记了自身的个性特点,甚至热衷痴迷于对名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直接模仿。结果,在这种“照猫画虎”的简单机械模仿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浪费甚至丢失了自己的个性优势和资源。
(二)依赖 “教参”,千篇一律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教参”原本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但是现在却演变成强制规范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教师按照“教参”上的教学模式亦步亦趋地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充满千篇一律的机械性,这种将 “教参”信奉为“经典”、为“教参”马首是瞻的做法使教师本身游离于具体的教学情境和过程之外,丧失了教师个性资源开发利用和充分展示的机会与应有的重要作用。
(三)按部就班,公事公办
人们批判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工业生产的影子,这源于不少教师将教学过程视为流水线式的生产程序,把教师专业化发展当作“按既定统一模式要求去做”。这些教师在工作中完全依赖于学校的统一教学规范要求,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肯也不敢显露和展示自己的个性优势,懒于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苍白无力,毫无生机。这不仅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甚至违背了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
(一)丧失教学生活价值,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去我无我非我”的非个性化教学工作中,教师日渐游离悬浮在真实有我的教学生活之外,逐渐变成了“为外力驱使和操控的教学机器”和“循规蹈矩”的教书匠,直至最终完全丧失了教学活动的生活价值和乐趣。在这种缺乏生活情趣和价值的机械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进行独立创造和深入思考,很容易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表明: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2]这不仅不利于教师教学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二)扭曲教学过程,降低教学效果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具体参与的真实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个性展示的过程。有了教学个性,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教师完全照搬照抄名师的讲课模式,亦步亦趋地按照 “教参”上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就会犹如机械僵化的物的工业生产过程,忽视甚至排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削弱和压抑教师的教学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三)违背教育规律,延缓新课程改革
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必然是死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机械过程。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践是相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要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一定要有与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有个性的教师。只有在这样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才能有个性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新课程改革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
(一)缺乏自信,盲目崇拜
教师教学个性的显露和发挥,是教师对自己个性特征的资源优势深刻认识和积极利用的结果。当教师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资源优势时,就会盲目崇拜名师的成功模式,以一种仰视的心态“观赏”和模仿名师的精彩表演;同时也就失去了对个性教学的信心、勇气和行动,不想也不敢把个性优势有机融入教学活动,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尝试和探索。
(二)个性压抑,主体流失
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主义、群体本位。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在行动中趋向于服从规范,而将自身个性隐藏起来,长时间的自我压抑势必会造成主体能动性的缺失。为了更容易被群体所接纳,教师小心翼翼地行走在队伍中,不愿也不敢成为他人眼中的 “另类”。
(三)管理机械,标准划一
一些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过于机械僵化,教师的时间和行动被各种格式化的事务所占据和取代,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反思自己的个性,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尝试与创造。另外,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过分强调教学行为标准的整齐划一,过于注重量化评价。这些都极大地束缚和限制了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与形成。
(一)科学掌握个性理论,积极涵养鲜明个性
真正的个性化教学,是以教师具有鲜活、健康的个性特征为基础和前提的。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个性,教师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个性迁移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形成个性化教学。为此教师首先要科学涵养自己的个性,把自己塑造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师。
第一,系统学习和掌握个性化教学理论。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系统而深刻地掌握现代个性化教学理论是自觉有效地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个性化教学实际上是在熟练掌握教学理论后的娴熟运用。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对现代个性化教学理论的学习,深刻认识教师个性优势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的主体条件、资源和保证。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课堂教学。
第二,涵养健康、鲜明的个性。具备健康、鲜明的个性是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意识,努力完善自己。教师要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主动学习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并在实践工作中加以内化,逐渐形成符合个性化教学要求的优秀个性品质。其中,内省是教师涵养健全个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强调 “吾日三省吾身”。教师需要不断内省、反思,逐步改进自己个性的不足,涵养健康、鲜明的个性。
第三,不断促使和优化教学个性与专业化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工作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一般教学活动程序,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的总结”。[3]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通用性。然而,也正因如此,教学模式也必然是超越或脱离具体教学情境和活动主体的一般规定和格式,只有当它与具体现实的教学活动各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成为真实有效的现实教学活动过程。否则,固定划一的教学模式环节和规定就成为僵化的教条,不仅不能有效地规范和指导教学行为,反而会成为束缚教师、学生的绳索和框框。因此,教师不能一味遵循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被束缚住手脚。在运用一些教学模式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跳出模式用模式”,准确把握教学模式与教学个性之间的平衡。
(二)学校为教师个性化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学校为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要鼓励和引导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关注每个教师的需求和个性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选择的机会,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营造一个鼓励创新、适合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良好环境。
其次,学校应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创造自由,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把握和尝试具有个性优势的资源。教师自由不仅是教师不可剥夺的基本生存权利,也是教师积极尝试和探索成功实施个性化教学的主体条件和保障。学校管理者应把教育的舞台还给教师,减少日常性事务对教师时间的占用。
再次,为了帮助教师学习、探索和形成个性化教学理论,学校要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和创造理论学习和提升的条件。制度化地开展个性化教学科研活动,加强个性化教学经验的总结与交流,购置教育理论书籍、杂志等。
集体备课是学校有效开展个性化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但由于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集体备课缺乏个性化教学的理论指导和准备,集体备课演变成 “模式化教学”的专门舞台,经过集体备课,教师不仅未能较好地重视和启动个性化教学,反而将模式化教学“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课堂,照本宣科。这无疑阻碍了个性化教学的进程。因此,要特别注意警惕和改造集体备课的去个性化甚至反个性化倾向,努力把集体备课建设成真正的个性化教学的试验场和前沿阵地。
(三)改革不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发展的评价制度
对教学效率片面地进行形式化、数量化的评价取向和模式,把分数、排名、升学率等量化指标夸大成了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师能力的主要参数,这使得教师的个性优势和教学实践被淹没在大堆的数字之下。“教师个体沦为数字的奴隶而陷入极端功利主义的泥潭,教师个体蜕变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4]在这种教学评价模式下,追求个性化的教学简直是妄谈。因此,学校应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创新和实施个性化教学评价模式,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彰显和提升教学个性化的有力因素,引导和推动教师朝着个性化教学方向发展。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并不断尝试,激发和调动教师自觉追求个性化教学的积极性,学校给予教师个性化教学发展提供和创造必要的空间、条件和舞台,个性化教学就一定能够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
[1]孟 秀.试论个性化教学 [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7):135-136.
[2]王一竹.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状况及应对策略 [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152-155.
[3]费一恒.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 [J].湖南教育,2004:15.
[4]黎平辉.教师教学个性的现实困境及出路——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 [J].全球教育展望,2009(2):56-61.
[5]姜淑颖,李 啸.试论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 [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106-108.
[6]李如密,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37-40.
G451.2
A
1008-6471(2010)04-0087-02
2010-09-23
傅松涛 (1957—),男,河北威县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