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秀珍
(和田市第五中学 新疆和田 848000)
巧用心理效应 使课堂妙趣横生
——教学反思随笔
党秀珍
(和田市第五中学 新疆和田 848000)
课堂上的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心理效应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着。巧用心理效应,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社会的因素、家庭教育的差异都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作为一名教师,惟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学生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心理效应;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教学反思;以人为本;平等和谐;积极探索;灵活多变;与时俱进
怎样的课堂学生才喜欢呢?怎样才能让课堂一改以往的枯燥乏味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呢?有个因素很重要——课堂上的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心理效应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巧用心理效应,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做什么,它也会对着你做什么”其实现实中的师生关系也是如此。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喜欢一位老师,老师也喜欢他,他就会觉得老师可亲可敬,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和知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亲人效应。所以我在踏入讲台那一刹那,首先调整自己心态,忘掉自己烦恼、家事、琐事……一切不愉快的事。全身心投入自己所教这一课堂。试想自己心情不愉悦,就会把自己烦恼怒气发泄在这一节课调皮捣蛋的学生身上,把自己弄进尴尬境地,这一节课也不会起到良好效应,坦白的说是失败的。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平等、真诚相待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到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觉得老师是亲切的“自己人”,就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建成这样良好的氛围,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能发挥作用。
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情操,充实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愉快是最有益健康的情绪,愉快能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对外界产生亲切感,使人更容易与人相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会感到思维活跃,记忆力强,学习效率高。试想上课前放上优美动听的音乐,在优美旋律中开始讲课,音乐能调节人的心情,让人心情舒畅,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随之调动起来。这一堂课就能水到渠成,达到完美的效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发展”的果实。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提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并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上的一种良好心态?首先,教师要扮演好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这就为上好一堂课埋下伏笔。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不例外。首因效应启发教师:应做好课堂导入工作。恰当的导入,在教材章节之间、层次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使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课堂导入方法多种多样。例如我一节课讲方向。首先叫了一位学生走向讲台,我站在她的旁边,问其他学生我站在她的什么方向?其他孩子七嘴八舌,很快的将课堂活跃起来,方向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很快掌握了东、南、西、北的方向问题。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后活动,就很快死去。对此,挪威渔民有自己的办法:每次捕鱼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就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他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他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鲶鱼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适度紧张中才能更好的发挥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任务”为“兴趣”,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鲶鱼”,课堂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习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利用“鲶鱼”作用,就会产生鲶鱼效应:课堂鲶鱼就像“一块石子投入池塘,击破一潭死水”般,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全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得课堂活动容易开展,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
设问是课堂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设问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现实课堂中“一问三不知”——问题太难无人问津、“一呼百应”——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必动脑筋就能回答等现象经常出现,其实这都是无效提问的表现。课堂设问必须以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认知程度为检验标准,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可以达到的知识范围;缩小“步子”,缩短现有知识水平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使思维强度达到“窗户纸状态”,经过认真思考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又能从问题间加深对整体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设问的难度,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活课堂,活跃气氛。
中国传统的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同理,在日常的教学中,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不能填鸭式地满堂灌,也要“布白”,要给学生留点“空白”。如板书时故意省去关键字词,留下空白让学生补充完整;只说出大体轮廓和主要事物,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等。人们在接受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心理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们就不愿意认真地对待这些信息或刺激了。这种现象就叫做“超限效应”。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时间,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避免出现这一现象。免得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达不到教学目的。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风,难在点睛。”这道出了课堂收尾工作的重要性。一堂课好的结尾必须圆满有力,知识得以概括、深化,是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美。但在现实中,有的教师看到离下课还有几分钟,便简单地念出本课堂的重点知识作为结尾,有的则匆匆给学生布置作业或练习,有的则抓紧时间继续讲新的知识点……其实,这些做法都不能实现结尾的重要作用,因而忽略了一个重要心理学原理——近因效应。
总之,心理效应是有因果关系、规律化现象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心理规律,只有认识心理效应,解读心理效应,使之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深入地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教学课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能与他们真诚地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教育的差异都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惟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学生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任课老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只要是自己这一堂课,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这就达到了满意效果。
[1]程忠志.中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小学管理,2006.
[2]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沙莲香.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党秀珍(1970-),女,新疆阿克苏人,和田市第五中学中教一级汉语教师,研究方向为:专业汉语。
201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