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2010-08-15 00:45:07李民荣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蚕卵科学课课外

李民荣

(1.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2.和田市第三小学 新疆和田 848000)

谈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李民荣1,2

(1.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2.和田市第三小学 新疆和田 848000)

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多实践是提高小学科学课效果的有效途径,是开阔学生眼界、发展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有效办法。

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教学;观察;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普遍使用,为课堂教学插上了双翅,那么走出教室,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科学探究活动,是提高小学科学课效果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开阔学生眼界、发展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各种能力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劳动技术的增强都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一、走出课堂,大胆外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实现新课程规定的目标,仅局限在教室课堂里,依靠听课和看书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必须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深刻地体会到:

1.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可以使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魅力,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可以发现许多新的现象和新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可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的思想情操。

课外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并不冲突,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特别是在科学课教学中,课外科技活动能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二、科技活动内容与科学课教学紧密联系,为课堂教学服务

课外科技活动和科学课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让学生获得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健康发展,那么第二课堂科技活动与科学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走出课堂,开阔了眼界,而且还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样相互促进,不但活动有内容,而且为科学课的教学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数据和实验基础,给科学课的教学增添了许多色彩,同时又为课堂解决了不少问题,科学课教学的效果也大大提高。我在给四年级讲科学课时,为整个年级四个班成立了一个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每个班抽取三到四个人参加,小组活动的内容是观察和记录和田地区每天天气的变化情况(如晴、阴、雨天、风向、风力、早晚温差的变化、沙尘等真实情况),在这期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要自己动手制作风向标、亲自安装百叶箱、温度计、风速计等,每天早、晚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通过一个学期的活动,同学们积累了大量的真实数据和基础知识。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四年级上册很多教学内容涉及气象知识,同学们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容易理解,实验操作轻而易举,以前不喜欢上副科的学生现在也有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班上几名后进生,现在成了科学课上的积极分子。

三、让学生亲自动手,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教学一般就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首先设疑、进行提问、然后解答,最后巩固知识,学校条件比较好的备有学科标本、挂图、实验仪器,现在又有了现代化的多媒体,如投影、录像等,可是这些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些影像,只能看,而且有时看不清楚,弄不明白,其实同学们更喜欢的是能自己动手,亲手接触活生生的实物(小动物、植物),来操作实验。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二单元是《动物的生命周期》,教科书上以蚕为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周期现象的,我去年在教这个单元的时候,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当时只能在课堂上给同学们看看蚕每个时期、每个状态的标本,给同学们讲讲养蚕的方法,可是后来通过平时的提问和期末的考试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今年我改变了去年的教学方法,开学前我就准备好了一些蚕卵,开学不久,还在学习第一单元的时候,这时候已经是三月份了,和田地区的气温已经上升到二十几摄氏度,已经适合蚕的生长,我将蚕卵分成四份,每个班分一份,让全班同学每天来观察蚕卵的变化,当蚕出卵以后,每个班指定两名同学每天来管理蚕的生活,每天分早上、中午、下午给蚕添加桑叶和清理蚕房间的卫生,其他同学每天认真观察蚕的生长变化情况,一个同学将蚕每天的生长变化记录下来。在这期间,同学们兴趣特大,热情特高,每天下午刚一放学就到处给蚕找桑叶去了,对蚕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把蚕当作自己的宝贝一样,很多同学都要求自己来管理蚕。就这样,经过四十多天的细心喂养,当蚕第四次脱完皮以后不几天就开始做茧了,又过了10-15天的时间,蚕蛾出现了,蚕蛾通过交配后产下许多蚕卵自然死去了。在这些天里,同学们学习了不少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例如在给蚕喂桑叶的时候,桑叶上不能有露水,这样蚕会得病死的;再如蚕在每次蜕皮前会出现怎样的征兆;蚕每隔多少天蜕一次皮?同学们还明白了书上的蚕卵为什么有几种颜色,原来蚕卵刚产下来是淡黄色的,过一两天就变成粉红色的,再过四、五天又变成灰绿色的或者紫黑色等等。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已经逐渐养成科学思考问题的行为习惯;养成了认真细心耐心的行为习惯;养成了遇到问题自己会想办法去解决的习惯;养成了遇到困难自己会想办法去克服的习惯;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优良品德。以前每当我在课堂上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让他们自己来做实验,可是老师总是怕学生毛手毛脚做错了或者把东西摔坏了,这就大大地抑制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这是老师教学心理上放不开的表现,其实一定要让学生尽可能的都动起手来,只有动手才能激活脑的活力,才能使同学们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劳动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热冷空气时,提前给同学们把任务布置下去,做一个上头封闭的大灯笼,尽量使用轻材料,到了上课的前一个晚上,让同学们把做好的灯笼带到大操场点着,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大部分灯笼会升起来,重的升不起来),他们非常高兴,都希望自己做的灯笼飞的高。然后让他们自己思考解释这种现象(灯笼为什么会飞起来?),开始有的同学说这是灯笼里的烟把灯笼顶起来的,答案很多,继而我们又做了一个纸蛇放在点燃的蜡烛上方,纸蛇很快转动起来,让同学们进一步琢磨这个现象,最终同学们明白了热空气会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把灯笼带上去的,从而也明白了风是怎样形成的,还解释了自然界中许多有趣的现象。

四、教给学生方法

学生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不能完全袖手旁观,首先要采取《扶一把》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究内容间“搭桥”,缩小学生的探究范围及不该走的弯路,掌握探究的难易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较快地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在“扶”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引”的工作,教师可以把已经设好的实验方(法)案(可以是正确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是兼有错误的方案)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让运动物体停下来》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判断,分析可能的因素,设计试验方案,让学生独立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大胆进行探究,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自行获得知识的能力。

五、注重联系生活

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我们要将学生的活动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向社会、引向自然界,通过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各种科技活动,让同学们直接与社会接触,与大自然接触。例如:在学习《声音与生活》一课后,我要求学生调查校园的噪音现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写成书面材料,并提出整改建议,甚至向学校领导反映。

总之,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是否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关系很大,只要加强实验教学、利用课外科技活动,给学生不断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才会有兴趣,获得的知识才能理解得最深刻、掌握得最牢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郁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四年级)[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李民荣(1959-),男,陕西乾县人,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小教一级《科学》教师,现在和田市第三小学支教。

2010-04-15

猜你喜欢
蚕卵科学课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孵化蚕卵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蚕卵的等待!
十几岁(2020年35期)2020-12-04 13:52:33
温度刺激对催青期樗蚕卵中孵化酶基因PccHE表达量的影响
中国蚕业(2020年1期)2020-05-26 06:40:36
家蚕胚胎滞育的生理生化研究概述
蚕桑通报(2018年2期)2018-03-20 03:47:31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6:34
科学课教学反思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6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