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2010-08-15 00:45:07李领军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字面习语英汉

李领军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河南济源 454650)

议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李领军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河南济源 454650)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所有语言的习语能够最佳诠释其语言的特点,与此同时,习语的翻译又是最有难度的。本文结合语言文化背景旨在探讨以下问题: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文习语翻译的规则及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feel under the water(感觉不适),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等等。再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道谢、致歉、告别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猫、狗等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人们厌恶它,所以She is a cat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在中国,人们相信“佛主”左右着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不看僧面看佛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而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予注意,否则就会出现失当。例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英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似乎神形兼备,但译文却使信奉佛教的刘姥姥有着改变宗教信仰之嫌了。此例中的“天”与“God”并不完全对应。如果用“Heaven”来取代“God”或许能更好解决这里的文化差异问题。

4.历史文化差异。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会遗产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要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国家喻户晓,而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因此必须对诸葛亮加以说明,并把他与“臭皮匠”巧妙联系起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h Liang the master mind.”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惟一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表示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doubting Thomas”(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等。

二、英语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对于翻译原则,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中外翻译理论家就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这些主张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虽侧重点不同,但中心要旨就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映原作的面貌。以下笔者谈谈习语的常见翻译法。

1.直译。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此类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它们可以相互直译。例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正式语言,Easy come,easy go.可直译为“来得容易,去得快”。To be on thin ice与“如履薄冰”,a drop in the ocean与“沧海一粟”,对此类习语进行直译可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以及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是一种最佳方法。

2.意译。有些习语在翻译时不宜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形象更换成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译出隐含意义。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可译成“入乡随俗”,或者“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另有一些习语,在翻译时既不宜保留其中的形象,也不便将其更换,这时可直接译出其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中“风云”的文化含义难于让一般的西方人理解,但若直接译出其隐含意义,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这类例子英语也很多,如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义将cat and dog译出,汉语读者就会不知所云,故常译为“常吵吵闹闹”。

3.增译。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缘木求鱼”Climb a tree to catch fish——a fruitless approach。此外,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因此译为Dong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4.套译。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无法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尽管套译中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保持习语固有的那种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如:

1)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初生牛犊不怕虎。

2)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3)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了。“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这是何苦来呢!(《红楼梦》)

You’ve no call to swear to me,madam. You didn’t buy me.

We’ve all birds of a feather——all slaves here. Why go for me?

这些习语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即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形式有不谋而合的情况,两者不但有相同的隐义,而且还有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

5.节译。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 of bronze”,不必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 deeply”。

6.借用。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 one’s 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三、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从整体大局出发,力争做到译文既保留原文的习语韵味,又能通顺、畅达地表达原意。

[1]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Z].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版[Z].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3]陈志立.英语习语的特征与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8).

[4]罗斯.习语翻译法[M].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8.

[5]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6]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

Idioms are the essence of a language, which have strong national colors and distinctive cultural connotations. So it is difficult for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idiom translation thoroughly and exactly. During several years’ teaching practice, the writer finds that misunderstanding of idioms is often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 Cultur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diom translation. Not know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we can not understand some idioms at all. Studying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from the cultural angle will be of great help for mastering and utilizing idioms.

idiom;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

李领军(1979-),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2010-03-17

猜你喜欢
字面习语英汉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数字在法语俚语中的使用
法语学习(2015年2期)2015-04-17 09:05:31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实用习语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
习语自有WAR
海外英语(2013年2期)2013-08-27 09: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