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才子苏东坡*

2010-08-15 00:45何玲霞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苏辙黄州苏东坡

何玲霞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湖北黄冈438002)

多情才子苏东坡*

何玲霞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湖北黄冈438002)

一代文豪苏东坡不仅多才,诗词文书画皆成就斐然,而且还是一位顾念兄弟情、夫妻情、鱼水情的多情之人,其文学成就彪炳千秋,其人格魅力影响深远。

苏东坡;才艺;多情;人格魅力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艺术长廊中,是一位才高八斗的旷世奇才,诗、词、文、赋、书画皆成就斐然,是一位继往开来,并对后代知识分子产生不可抗拒影响力的大文学家。苏学已成为当代研究显学,研究大家辈出,研究成果丰硕,笔者以一名后学者的视角对他作一个文化普及性介绍。

一、才子苏东坡

苏东坡是位到目前为止,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艺全才,他诗词文赋和书画样样精通,多才多艺,多方面成就无人能超越。

在诗歌方面,他与宋代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描写风光,或描摹物态,或描述人情,清代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称:“苏东坡之词,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1]其诗奔放灵动,风格多样,雄放中不失清丽,浑厚时不乏浪漫,成一代之大观。其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或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或直抒胸臆、文思如潮。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则是写景诗与理趣诗,苏东坡善从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中阐发新意妙理,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无穷。这种独创的“东坡体”,无不体现其爽朗乐观的情趣和不畏逆境的精神,广为传诵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此代表。

在词作方面,他与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词拓宽了传统题材,既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又写报国胸怀、农村桑事、谪居生活,达到“无事不可入,无事不可言”[2]之境。其词摒弃了传统词风,笔力雄健,气势开阔,开创豪放词风,使词的意境由个人小世界扩大到国家大舞台。其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提升了词的艺术品位与文学地位,使词从小道上升为可与诗歌相提并论的抒情文体。[3]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充分体现其词的历史性贡献,已远远超过其诗与文。

在散文方面,他与北宋欧阳修并称“欧苏”,并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文秉承欧阳修平易舒缓之风,又摆脱束缚,崇尚自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4](《书吴道子画后》)。其文或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4](《答谢民师书》);或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腾挪跌宕;或借景寓理,因物赋形,汪洋恣肆。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完全达到诗情画意与人生感悟的融合,情趣与理趣的和谐统一。

在书法方面,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并位居其首。他长于行书、楷书,遍览晋唐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笔法厚重刚健,挟雷电风雨之势,形丰腴跌宕之风;加之宦海沉浮,性情豁达,终成“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4](《与子由论书》)的笔势,自称“余书如绵裹铁”。书法作品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黄州寒食帖》等。

在绘画方面,他与著名画家文同齐名,是“湖州竹派”的领袖人物。他善画竹石,师出文同又自具风格,故有“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次韵子由题憩寂图后》)[4]之说。其所画墨竹,遒劲挺拔,呼之欲出;其所画枯木怪石,屈曲盘折,气势雄强,浩气冲天。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尤甚。强调神韵,不拘形似,主张画有所托、画外有情,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郡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4];提出“士夫画”的概念,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古木怪石图》是仅存的真迹之一。

二、多情苏东坡

苏东坡不仅以他的才学流芳百世,而且他的多情更令世人为之倾倒。

(一)与苏辙的手足情

苏氏兄弟手足情谊之深世代罕见,他们是兄弟又似师生,是诗友又似知己,政治上荣辱与共,精神上互勉互励。苏东坡旷达率性,苏辙沉稳内敛,尽管性格迥异,但政见相似,仕途同命。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词文往来,从未间断。苏东坡几乎每到一处任地就给苏辙寄信赠诗,晚年被贬尤甚。

最体现兄弟情深之词,当属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东坡大醉之后,举杯邀月,起舞弄影,猛然间想起千里之外的弟弟,顿生无穷悲欢离合之感,神笔挥洒,一泻千里,生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愿。兄弟别离七载,首次共赏中秋月,欣喜之余,乃作《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想到中秋一别,再度分离,不禁无语凝噎,泪湿青衫。苏东坡为开导弟弟,分手之际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借谢安之事“以不早退为戒”,设想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真情流露,又令人忍俊不禁。苏辙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最体现兄弟情深之事,则是苏东坡深陷“乌台诗案”之时。因奸人所害,苏东坡在湖州任上被捕入狱。素日好友,人人自危,不敢多言。苏辙虽遭受牵连,举步维艰,却毫无怨言,将兄长家小接入家中照料,并屡次上书,愿效仿汉代“缇萦救父”,免去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而苏东坡,身在狱中,备受折磨,深恐难逃此劫,举目四望,唯有弟弟可托,乃作绝命诗两首,托狱卒带出,与苏辙告别,表达“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的心愿。苏东坡出狱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口,表示三缄其口。患难见真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二)与妻子的夫妻情

苏东坡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每个女人都是一首绝唱,每段感情都是千古佳话。

第一个女人是结发之妻王弗,青春美貌,知书达礼,尽心侍亲,全力相夫,或秉烛夜读、红袖添香,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更有甚者,幕后听言。苏东坡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疏懒,对谁都以诚相待。而王弗深知人心叵测,宦海艰深,于是每逢苏东坡见客,便在屏风后静听,然后告之建议。可惜红颜命薄,王弗只陪伴了他十一年,就撒手西去。苏东坡亲自护柩回乡,并作《亡妻王氏墓志铭》。为寄托哀思,在坟茔之山,又亲手种植三万株松树。每颗松树,都是对亡妻绵绵不绝的思念。熙宁八年,苏东坡外任密州,夜梦亡妻,凄楚哀惋,于是挥毫写下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诉说十年无尽的哀愁与悲苦:那个“小轩窗,正梳妆”的窈窕少女走了,徒留我年年想断肠。

第二个女人是王闰之,王弗的堂妹。她性情温柔,端庄贤淑,自小仰慕苏东坡的才气,更敬重他对堂姐的一往情深,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东坡,陪伴他走过了人生中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二十五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宦海沉浮中,夫妻同甘共苦;在经济最困难时,陪他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千方百计,排忧解难。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他而去。苏东坡痛断肝肠,不仅亲书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还在妻子死后百日,请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东坡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宿愿。

第三个女人是王朝云。她虽自幼沦落风尘,但天生丽质,聪慧雅洁。在杭州被苏东坡收为侍妾,至黄州收为小妾。虽比苏东坡小二十六岁,但她温婉贤淑,善解心意,在苏东坡最困顿之时,一直如影相随,无怨无悔。她可谓是苏东坡的红颜知己,苏东坡写给她的诗歌最多,诗中称其为“天女维摩”。更有一段传诵至今的故事: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但天妒佳人,朝云也未能陪伴他走到人生终点。苏东坡被贬惠州时,朝云染上瘅疫,病情危急,苏东坡亲为煎药,殷勤侍奉,终未能起死回生,享年三十四岁。朝云逝后,苏东坡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遗愿,苏东坡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让松涛寺钟与她朝夕相伴。侍僧则在墓上筑起六如亭以示纪念,苏东坡亲撰楹联一幅:“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外,苏东坡在惠州西湖上刻意经营,建塔、筑堤、植梅,试图以此熟悉的景物唤回远逝的时日,留住佳人的倩影。

看苏东坡生命中的这三个女人,虽未能妇依夫贵,但在短暂的生命中,夫妻恩爱,琴瑟和鸣,风雨不摇,坚不可摧。在这三个女人的一生中,苏东坡真情投入,矢志不移,实为痴情男子之楷模。

(三)与百姓的鱼水情

苏东坡不管经历多少风雨忧患,对国家痴情不改,对人民体恤有加。他贬官在外时,每到一处,视若故土,勤政爱民,造福一方,为历代人民所赞扬歌颂。

熙宁七年任职密州时,正值大旱,又有蝗虫之灾。为救民于水火,苏东坡一面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一面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安置弃婴,终保社会安定。同时,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于百姓有利的就推广(如“给田募役法”),无利的就抵制(如“手实法”),这种现实主义做派,深得百姓拥戴。

熙宁二年任职徐州时,到达任地不足三月,黄河泛滥,大水逼近。苏东坡身先士卒,结庐城土,最终官民一心,众志成城,击退洪水。其诚心壮举,朝廷奖谕,人民爱戴。事后,为防止洪水威胁,苏东坡一面筑堤固岸,一面加高城楼,还在城东挡水要冲处建造二层高楼,涂以黄土,取名黄楼,并作《九月黄楼作》以示纪念。从此,黄楼成为徐州历史人文景观之一。

宋神宗元丰三年至七年被贬黄州,在此虽是贬官,是“不得签书公事”的闲职,且是首次被贬,所受打击巨大,思想苦闷在所难免,但他仍关心民生、珍惜生命,留下了不少美谈和逸事。当他得知黄鄂间有溺婴恶习时,寝食难安,一面向鄂州太守朱寿昌写信要官方想出救助对策,一面与黄州当地人士设立救助基金,着手拯救。他在黄州躬耕东坡,向老农请教,与当地老百姓相处融洽,往来密切,离开黄州量移汝州时恋恋不舍,为此专门写诗留念。

绍圣元年贬居惠州时,丰湖(即惠州西湖)两岸交通不便,苏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先是自捐犀带,助道士邓守建造东新桥;后以弟媳捐资,助僧人希固筑造西新桥。后人为传其功绩,名为“苏堤”,于是就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为避兵卒扰民,苏东坡还请筑兵房数百间,避免了兵居民房的弊端。

绍圣四年任职儋州时,苏东坡大力倡导读书,开办学堂,自编教材,在“载酒堂”讲学,传播中原文化。针对儋州人病不求医的陋习,苏东坡传播科学,广收药方,救死扶伤。苏东坡劝导民族团结,“咨尔黎汉,均是一民”(《和劝农六首》)[4],并与黎族人结下友谊。苏东坡倡导发展农业,传播先进耕作方法,改善百姓生活。苏东坡亲自勘察水源,组织百姓挖井,解决儋州的饮水问题,儋州人将此井命名“东坡井”以示纪念。

三、魅力苏东坡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虽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历尽坎坷。虽有兄弟苏辙的全力支持,三任妻子的细心呵护,终难逃牢狱之灾,贬谪之苦。但他既没像屈原那样自沉汨罗,以示抗争,也不似李白般放浪形骸,长醉不醒,他以皈依自然的从容心态、放眼历史的博大胸怀,笑对生活颠沛流离,淡看仕途坎坷颠簸,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达到超然无我的境界。即使以带罪之身贬到黄州,甚至晚年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惠州、儋州,也能随遇而安,创造文学艺术的巅峰成就。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战胜了苦难,苦难也成就了苏东坡的辉煌。

在他身上,既有儒家入世报国的精神,也有释道旷达超脱的态度。仕途顺利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人生失意时,纵情山水,苦中作乐。对后世而言,苏东坡彪炳千秋的作品无疑是罕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但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任性逍遥、超然物外的潇洒气质,乐观豁达、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貌,更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楷模。他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二者融为一体,从而巧妙地解决了入世与出世、进取与隐退、社会与个人的矛盾,这种圆润通达的人格模式为后代文人提供了奉行的典范。这些才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大精神财富,是他历经千年依旧魅力无限的根源。

总之,苏东坡是个文艺全才,诗、词、文、书、画都有杰出的成就。如他这般在文学艺术各领域都成就斐然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他发出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都为之灿然,而他无穷的精神魅力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非常推崇苏东坡,称赞道:“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5]

[1]王兆鹏.唐宋词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刘熙载.艺概(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水照.苏东坡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文汇出版社, 1986.

Amorous Gifted Scholar Su Dongpo

HE Ling-xia
(Huangga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gang438002Hubei)

The eminent writer Su Dongpo is not only talented with great accomplishment in poetry,words,articles,writing and drawing,but also an amorous person with his brothers,sweetheart and civilians,whose literal accomplishment lasts for many generations and whose personality charm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in history.

Su Dong-po;Artistry;Sensative;Personality charm

K825.6

A

1672-1047(2010)04-0012-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0.04.03

[责任审校:郭杏芳]

2010-05-27

何玲霞,女,副教授。E-mail:helingxia97@sohu.com.

猜你喜欢
苏辙黄州苏东坡
多情最是黄州月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苏东坡突围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与佛印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