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晶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与对策
朱 晶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高等学校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要转变观念,在专业技术教育中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加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对策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是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与失衡向二者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转变的新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大学生重专项、轻人文的教育模式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格格不入,也与高等学校要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型科技人才的目标不相符,因此,高等学校不仅要重视对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而且也要重视其人文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包括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思维和学会掌握必要的高层次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三者不可分割,彼此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任何一个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文素质。据统计,江苏省每年的就业率统计中,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低位徘徊,而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的毕业生连一封简单的自荐信都写不了,即使写出来也是错字连篇、病句常见。据统计,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力调查中,有九种能力必须具备,包括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都必须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底蕴,所以说体育专业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在当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中重视专项训练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项训练特别重视而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则比较低,而对专业课程之外的学习内容则要求更不高,如篮球专项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目标是使自身的篮球专业水平达到二级或者是一级,而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则没有量化标准,更别说是其他方面的知识。这种认识水平必然导致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做到厚此薄彼,使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提高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就是很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水平,可是如果让他将所学知识和工作要领向大家讲清楚都很困难,其原因就是表述能力太弱,而表述能力弱就是人文素质不过硬的表现之一。所以说,这种“厚此薄彼”式教育的结果就造成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从而与高等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3.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人才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竞争力归根到底又在于教育。由于高等教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其所培养的人才的水平就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整体人才水平。基于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著名的大学都把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哈佛大学就要求全体学生学习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基础知识,并占到了总学分的1/3。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也对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在校所有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中科院院士、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曾经说:“高层次人才需要全面发展,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是其两翼,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人文精神与科技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或者说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其两翼,这是通过主体互连的两翼,两翼健劲,方能展翅高飞。”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的一个组成部分,亦理应如此。
1.人文知识储备不足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来源主要是来自两个部分,一是高水平运动队如基层体校、专业运动队退役人员等,二是普通中学体育专项学生。他们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这就决定着其人文素质水平必定存在很大的不足,很多的同学对基本的人文知识不求甚解,或者说是不够关注。在地理知识方面,很多同学对我国行政区划甚至是各省的简称都不明了;在历史方面,有的同学对历史知识也是一知半解,有的同学知道李世民,但不了解唐太宗,知道李隆基却不知道开元盛世;在文学方面,知道李白,却不知诗仙,知道《红楼梦》却不了解曹雪芹;即使在体育方面,懂的打篮球,却不知篮球的发展历史;知道奥运会,却不知顾拜旦;除此以外,很多大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数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一些知识储备也不足。
2.心理素质不高,缺乏必备的应变能力
某些研究表明,当前9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数人对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的认识是那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肌肉动物,属于运动型人才,心理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殊不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体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对体育专业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并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行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缺乏务实精神,对问题不求甚解,很多同学都想一步登天,不愿意踏踏实实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克制力比较差,很容易与别的同学产生口角,甚至是拳脚相加;三是缺乏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懂得迎难而上,只会知难而退,对待学习和生活稍有不顺就放弃努力;四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和别的同学相处,造成同学关系紧张,甚而造成自身的孤僻。除了以上的四个方面的表现之外,还有诸如焦虑、强迫、恐惧、抑郁、神经衰弱等也在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当中经常出现。所有这些都对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的正常健康成长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3.创新精神缺乏,能力缺失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提出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将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动力和基石,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应该当仁不让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亦应不遑多让。但是,当前很多的体育专业毕业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固步自封,固执的认为只要将自己的身体和专项练好了就可以了,还认为,体育就是多练,与创新无关,殊不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体育也是如此。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应当具有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意识,在学习生活中多创造、多创新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务院相关文件曾对游学活动作过粗略分类,凡在学期内进行的称为研学旅行,学期外进行的叫夏、冬令营。国家对游学产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研学旅行试点工作从2013年起先后在上海、安徽、陕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启动,有574所学校、60多万名学生参加。有关教育专家认为:研学旅行在推动培养学生集体观念、生活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增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研学旅行项目存在一定安全风险,一些地方政府有所顾虑,推进速度并不理想。不过,夏冬令营发展势头却比较乐观。
4.对非体育专业知识的漠视
体育学科作为当前社会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体现着重要的价值,体育人才在社会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提高人们的身体机能,使人们具有健康的体魄,早在上世纪50年底,毛主席就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发展体育运动是载体,增强人民体质是目标,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有赖于体育人才的贡献。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作为体育人才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这就需要体育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体育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统计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等,而这些都需要体育人才有良好的人文知识储备。但是,当前很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漠视令人担忧,在选课的过程中,对管理学、组织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等所选较少甚至是没有,很多同学对体育学科当中所具备的统计学、数学分析、文字表述等等方面能力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很多的学生对一个简单的课程小结都写得不完整更别说是专业论文了,而这种缺陷必然阻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在专业技能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专业技术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在体育专业课程教育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达到专业、专项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如在篮球课堂上要将篮球发展的历史文化与当代的篮球发展趋向相结合,并通过丰富的案例鼓励同学们加强各方面的学习,让自身成为一名具有丰富知识的大学生,如通过NBA球星邓肯坚持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并拿到了心理学学位,使自己成为一名宠辱不惊,心理素质稳定的球星,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案例,鼓励体育专业大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坚持学习;通过我国著名运动员桑兰面对人生的巨大挫折不气馁,身残志更坚,不放弃生活的希望,最终在主持领域取得了成功的案例教育同学们要坚忍不拔,勇于面对明天等等。
2.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
体育专业学生基本贯穿专业、专项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和专项素质无疑是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却很不利。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中,高校体育院系应突出主干课程,加大人文课程、科学技术课程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形成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哈佛大学学者陆登庭也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为21世纪的知识经济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而人的创新能力往往是与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文素质,它和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养成教育,需要与道德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单靠专业技术教育是无法培植的。因此,我们必须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影响甚大,教师不仅要传给学生学业之道,更要传给学生做人之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者,首先自己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高尚的人文精神。体育专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用较高的人文修养吸引学生、用较高的学术水平引导学生、用较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用良好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就事论事”,要做到由此及彼,由里到外,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和有浅到深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用广博的知识和大量的案例做到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做到引人入胜,润物无声。
[1] 王绪成.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5):27-28.
[2] 杨叔子.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02).
[3] 向丽娟.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弱化及其改进思路[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4):87-88.
[4] 叶绍凡.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5):41-42.
责任编辑:海 蓝
Analysis and Strategy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or PE Majors in Universities
ZHU Jing
Strengthening the college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fashion and trend of the college education’s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As a result,in order to develop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humane quality,firstly,we must change the viewpoint of education,develop the profess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secondly,reform the course system and the method of education,set a definite goal about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Only in this way can we develop the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capabilities of creation,practice and entrepreneurship’s spirit.Besides,we should develop the culture of college campus and build a high-quality teaching staf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scientific education;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
G40-012
A
1671-8275(2010)06-0065-03
2010-09-20
朱晶(1980-),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体育运动与训练、体育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