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仓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3)
加强留守农民素质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王兴仓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3)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留守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现有的素质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必须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否则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就无法实现。
培养;留守农民;建设新农村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步骤和重大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提出了新型农民的具体标准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就是新型农民。只有通过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留守农民才能变成新型农民。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留守农民素质培养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必要前提。历史唯物主义表明: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它不仅是生产力的必要要素,而且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1]104-105。农村的留守农民是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和农村的繁荣发展和稳定。因此,要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加强对他们的素质培养,通过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通过接受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吸收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通过参与市场,提高自身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2.留守农民素质培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质上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大农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
3.留守农民素质培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就能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样,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就会不断改变,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就会相互融合,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也就会逐步达到协调发展,融为一体。
4.留守农民素质培养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塑造文明乡风,就需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社会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必然会使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变化,及时加强对农民素质培育的力度,就会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逐步营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乡风。
5.留守农民素质培养是实现农村管理民主的治本之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主的步伐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加快。但广大农民的素质与民主发展的要求尚有不小差距,具体表现在:民主意识不强,民主参与不积极主动,民主监督乏力,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民主意识和民主知识的缺乏,综合素质偏低则是根本原因。只有加快他们的素质培养,增强他们的主人翁与公民意识,才能自觉并积极地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管理民主。
1.思想认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9。要通过积极的宣传引导,使广大留守农民摈弃安于现状的传统思想,真正认识到提高素质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而调动并激发他们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与动力。
2.制度保证。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实施了针对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2010年1月21日又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制度上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就业技能明显提高。同样,留守农民的素质培养,也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以确保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3.培养机构和途径。以义务教育为本,着力培养农村中潜在的准劳动力。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主,重点是对现有的特别是中、青年留守农民的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中老年留守农民尤其是中、青年妇女进行培训。可以采取“培训进村”的办法,组织专家到村里进行专题讲座,散发材料。还可以逐级培训,县、区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村里再到村民组培训。
4.资金来源。留守农民素质培训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目前,资金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即政府、企业、社会、农民和培训中介。农民培训资金来源总体还存在诸如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资金布局不合理、政策调控不到位等问题,各级政府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5.培养内容。
(1)技能培养:由于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大多数农村家庭收入的主体,留守农民从事的农业生产、家庭养殖主要是为了维持家庭的基本开支,因而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方式方法,基本上是“靠天收”。其实,农村潜力巨大,只要用新的技术武装农民,他们开展农业生产的本领和能力就会增强,就会实现“早富快富”的目标。
(2)文化教育培训:目前我省留守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不足两成。这种状况既不符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也势必影响农村社会未来的发展。必须抓紧实施培训工程,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
(3)安全意识。留守农民除了进行农业生产之外,还担负着抚养子女、照顾长辈的重担,由于各种原因,农民还是一个弱势群体,文化素质较低,安全意识较差,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导致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4)法律意识。由于法律知识、法制意识的缺失,一方面,农民正当合法的权益时常遭到侵犯;另一方面,违法、犯罪案件在农村频频发生,发案率远高于城市。这就使得“送法下乡”、“普法进村”等培训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5)市场竞争信息意识。新型农民不仅要种好田地,还要积极融入市场,主动掌握信息,这样才能做大做强,既提升了自身素质,又增加了收入。《光明日报》报道了辽宁省瓦房店万家岭村民马耘贵的致富经验,“我原来种核桃,一亩地一年也就挣5000多元。自从买了‘下乡电脑’,上网查询了核桃种植的材料,在种植技术上进行了改进,现在同样一亩地一年能挣7000多元。[4]”这一经验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市场信息同样也是生产力。
(6)消费维权意识。多年来,农村一直是消“费”市场,那些在城里已成为“过街老鼠”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农村市场,这既归因于不法者的利益趋使,也由于农民消费知识的不足。这方面专家和工商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有能力、有责任帮助农民。《中国青年报》报道,2010年3月29日晚上,河南省确山县深受假种子之害的种粮大户彭公林在确山县种子管理站自缢身亡。彭公林是确山县双河乡邓庄村的种粮大户,因为买到假旱稻种子,致使承包的200多亩地几乎颗粒无收,损失惨重,向种子站反映问题,久久得不到解决才一死了之[5]。试想一下:如果种子买到家后,即使受害人自己不能鉴定种子真假,也应该请种子管理站的相关专家帮忙对种子的真假进行鉴定,这样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7)理财风险意识。目前,储蓄仍然是广大农民的唯一的理财方式。伴随着“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建材下乡”,有人提出了“股市下乡”,试想一下,那些多年投身股市的高手都血本无归,何况对股票一无所知的农民?即便是在2007年这样的大牛市,也仅有一半投资者实现了获利。在农村地区投资风险教育尚不普及的情况下,若仅依据券商提供的乐观报告,就匆忙推进证券下乡实在弊大于利。
除了有限的储蓄外,绝大多数农民对于其他投资理财方式一无所知;同时,贫穷又往往容易助长“一夜暴富”思想,导致一些没有经验的农民很容可能将全部积蓄在股市上孤注一掷,甚至还借款买股[6]。磨刀不误砍柴功,中国农民就象脆弱的生态,重在保护,而不是破坏折腾。从长远看,证监会和券商当前要做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证券知识,增强投资理财风险教育。如果轻率地实行“证券下乡”,就是对国家、对农民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8)民主参与意识。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留守农民的参与意识,促进农村民主的进一步发展。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就必须对农民特别是留守农民进行素质培养,着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问题。
[1]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马恩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普宁超常规措施突破计生难点”[N].南方农村报,2010-04-15(1).
[4] 高赛.电脑下乡:为农民致富插上“信息化翅膀”[N].光明日报,2010-02-07(4).
[5] 田国垒.假种子受害者的最后维权[N].中国青年报,2010-02-07(4).
[6] 刘涛.莫让“证券下乡”进一步抽离农村资金[N].东方早报,2010-04-21.
责任编辑:訾兴建
D616
A
1671-8275(2010)06-0001-02
2010-10-20
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联2010年立项课题“安徽省留守农民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B201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兴仓(1972-),男,安徽六安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农村现代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