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燕枝
(湖北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冰点》三篇特稿连续报道的审美价值
饶燕枝
(湖北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连续报道是一种分量较重的报道形式,多用于题材重大、受众关注的事件之中。文章以三篇《冰点》特稿为例阐释了审美价值在题材美、结构美、语言美和理性美等四个方面的体现。
特稿;连续报道;审美价值
新闻学通常把针对同一核心事件所做的多篇新闻报道,称为“连续报道”,也叫做“追踪报道”。连续报道是一种分量较重的报道形式,与通常的单篇报道相比,它可以称得上是新闻报道的“重武器”。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审美价值,也就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的特定审美关系,即审美对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价值。
审美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活动主体的本质力量一般都要在活动成果中得到体现。从美学角度看,新闻作品也是新闻作者审美意识的载体,新闻作者也总是力图将自己的审美感觉、知觉、联想、想象和思考融入到新闻作品中。透过新闻作品这一载体,不仅新闻作者能直观自身,而且读者也能从中体验到新闻作者的审美意识。
2003年非典时期,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专版以《瘟疫警告人类》、《非典时刻的反思》和《生命备忘录》三篇连续报道的形式给予非典特殊的解读,即使相隔多年,但其审美价值依然存在,本文以这三篇报道为例分析连续报道的审美价值。
连续报道的每则报道能否吸引受众,归根到底就在于题材本身的选择。受众对事件的关心程度,决定着连续报道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能够引发受众高度关心的新闻事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重要的、事关全局的事件;与受众信息相关的事件;对某些事件认识不一,存在分歧,需要正确引导的事件。在一般情况下,这三类新闻事件作为连续报道的选择题材,不仅会提高连续报道的质量,也会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无疑,上述三个方面都被非典疫情包括进来,非典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染性疾病,在科学界医学界没有明确认知的情况下,公众特别需要从报纸上获知相关的信息,疫情传递速度之快,危害之重已经超过了普通民众的理解范围,如何预防、如何隔离、如何治疗都成为人们迫切想知道的议题。2003年5月14日,《瘟疫警告人类》刊出,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考察人类有史以来瘟疫爆发的情况,让读者顿然领悟,非典并非一个独立的现象。从历史上面对瘟疫的情况,总结出正确的对待疫情的心态,“古老的传染病一个个死灰复燃,新的传染病又接踵出现”,“如果人类不彻底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话”,“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许再来上一次教训,瘟神会再度发动他的鼠群,驱使他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他们的葬身之地”。
《冰点》前主编认为:“题材的重要性大概占50%;其特稿写作跟一般写作不同:一般的新闻写作目的很单纯,就是告知,但特稿给人的不仅是告知,它要审美,要引起你的情感波动,要有阅读上的快感和情绪上的共鸣。因此,特稿的写作要求很高。要让读者看完整版,必须紧紧抓住他。”
新闻记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现场观察,在叙述的同时,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生动细节,进行详细描绘。“这种结构是在记叙和交代交待的某一点上‘定格’,在横断面上加以放大和形象化,使作品具有生动的现场感和浓郁的环境气氛。构成优美的艺术画面。”李大同认为,冰点稿子最大的特色就是好看。“标题要吸引人,标题作用多大呢,要管500字。一个好标题,能让读者看500字;那么,开头这500字要写得好,产生‘阅读惯性’然后让读者读接下来的1500字;阅读疲劳通常产生在1500字左右,这时候,你得让读者喘口气,甚至在1500字的结尾处埋下某种伏笔,再吸引读者读下去,直至读完。”
来看《瘟疫警告人类》中是如何体现这种结构美的,第一个小标题是“这一切的发生,像好莱坞大片《恐怖地带》”,紧跟着是9个事实材料,分别从正反两面展现了人们的恐慌心理以及死亡接踵而至的状况,现在读起来依然心有余悸。在400字处,一句“然而事情却并未如人所料”,引起读者好奇心,在700字处,出现三个问句“不明病因?无法医治?高度传染?”继续保留着题目的神秘性,在1500字处,总结出“人们对传染病的恐慌是有根据的。历史上,传染病对人类的杀伤,远远超过了所有战争的总和”。读者不由自主得疑惑:瘟疫居然会超过所有战争的总和,这么大的杀伤力令人罕见。作品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所触动而引起的主观心理状态和相关的行为反应,它是在一定的心理刺激、内心体验和现实感受条件下形成的。情感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认知,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体验。
新闻的情感主要是通过新闻语言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情采兼具、意蕴丰厚的新闻语言能吸引受众、感染受众,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一份情致,给人以美的享受。2003年6月18日,SARS危机已近尾声,在全国即将大规模表彰英模的时候,《冰点》发出了另类而真实的声音,刊出《生命备忘录》,文章中大量的细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包涵了深刻的情感,每当读到都不忍落泪。
如写到姚宝全面临一个个亲人离去的细节:
下午4时多,大哥又来了电话,说妈去世了。“我接完电话,心里堵得什么都说不出来,还不敢哭,得瞒着父亲、嫂子,怕他们看出来。”姚宝全说,“后来,我实在忍不住了,急忙走到外面,可往窗户里一看,老爷子那输液管又掉出来了,又赶紧冲回去。”过会儿,老姚又跑到媳妇儿子那儿,人没见着,但里边传来话,要点酸奶、饼干什么的,说孩子想吃。“那阵儿,急得我连哭的时间都没有!”
当下,对于正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无论是科技的突飞猛进,还是消费意识的日益张扬,抑或多元文化的利益表达,都需要理性来支撑。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尤其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理性的思维、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发展。
《非典时刻的反思》是记者采访许纪霖的一篇反思文章,于2003年5月28日刊出,是访谈体文章。在主流媒体一致报道疫情如何控制得好的情况下,在读者正经受阅读疲劳的时刻,中国青年报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就是这不一样的反思,让人读来兴趣盎然,这篇文章被读者称为是“非典反思文章中最独树一帜的”。许纪霖从民族、社群和个人三个层面来谈这次危机,从民族国家认同问题来看,“中国人一直没有建立起现代的民族国家认同。这就使得地方的利益始终在实际政治利益分配中高于国家的利益,各种地方保护主义也就理所当然地拥有了合理的基础和民意的支持”。从社群角度看,“我们在这次非典危机当中可以看到,由于缺乏社群的纽带,危机一来,大家都变为自利性的个人”。而真正的公民在面对社会事务时,是具有公共责任,能够超越个人的利害,有所担当的。他“希望,危机过后,会给我们这个民族和每一个人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而不仅仅只是阴暗的回忆”。
[1] 韩旭.连续报道方法初探[J].记者摇篮,2008(2):47.
[2] 娄开阳.论新闻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之内在联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2):89-91.
[3] 季水河.新闻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4] 黄家雄.新闻写作结构与技巧[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5] 杨健.新闻审美[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6] 李明文.浅析新闻标题的语言审美[J].新闻三昧,2004(10):14-16.
[7] 张志安.新闻就是要把真相拿出来——访《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J].传媒观察,2004(11):30-32.
[8] 李大同.冰点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The Aesthetics Value of Three Feature Second-cycle Reports in Bing Dian Stories
Rao Yanzhi
(School of Literature,Hubei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62,China)
Second-cycle report,a relatively important way of new s reporting,is extensively applied to serious matters with intensive focus.This paper takes three feature articles in Bing Dian Stories for example,aimed to interpret the aesthetics value reflected in meaningful subject,harmonious structure,elegant language and rational beauty.
feature articles;second-cycle report;aesthetic value
I206
A
1671-2544(2010)增-0052-03
2010-04-12
饶燕枝(1979— ),女,湖北鄂州人,湖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余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