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拯
(孝感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论毛泽东的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历史羁绊
徐 拯
(孝感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现代化战略思想,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毛泽东把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最终没有实现,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现代化战略思想无法摆脱历史的羁绊。
毛泽东;现代化战略思想;现实价值;历史羁绊
实现中国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悲壮主题,是中国人民的夙愿。但是,直到毛泽东时代才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先河。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把实现中国现代化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由于历史的羁绊,毛泽东没有也不可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然而他的现代化战略思想是一笔丰富的历史遗产,至今仍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力图把中国引上现代化的道路,但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推翻了国内外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中国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在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现代化战略思想。
2.战略步骤是分两步走,用一百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毛泽东在提出现代化目标的同时,也估计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毛泽东指出:“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设社会主义,但要建设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50年的时间,即到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个世纪。”[6]200这里,毛泽东初步提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1962年,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恐怕是不行的。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3]439这一战略步骤,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致通过。
3.战略布局是工农并举,在综合平衡中求发展。战略布局是现代化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影响的重大问题。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各行业各地区的优势,合理地组织全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毛泽东认为,要改变一个6亿人口大国的贫困面貌,就必须把落后的产业和落后的地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点,采取“均衡”的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别,使现代化建设在综合平衡中协调发展。毛泽东认真总结和借鉴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并深入调查研究我国的经济建设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指出:我们的经济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由此,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的多次讲话中,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突破了不适合中国实际的工业化模式的束缚,对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毛泽东的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上述内容外,毛泽东还在动力机制、科技文化等方面有许多创见。
毛泽东的现代化战略思想是我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没有在毛泽东时代得以实现,但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毛泽东的现代化战略思想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础。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借鉴了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后,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邓小平和毛泽东一样,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置于社会主义根基之上,反复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在现代化发展战略上,在毛泽东“两步走”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在现代化发展时限上,秉承了毛泽东的“百年战略”,确定中国到二十一世纪中期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现代化动力方面,深化了毛泽东的现代化动力学说,强调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力。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科学技术对现代化起促进作用的思想,进而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坚持毛泽东所确立的独立自主原则,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同时邓小平又吸取了毛泽东“向外国人学习”的思想,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著名论断。
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的真知灼见固然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他由于历史的羁绊所出现的失误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失误给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也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但失误也充分暴露了党的工作的缺陷,使全党在挫折面前清醒起来,从而激发了全党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热情。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说,我们现在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还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7]300
2.毛泽东的现代化战略思想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明确提出:矛盾是普遍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也存在着矛盾,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才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毛泽东还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8]399。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发展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其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其不完善的方面是非基本的方面。那么,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呢?毛泽东提出必须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毛泽东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起源,而生产力又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社会生产力获得比较充分的发展,社会经济才能相对繁荣,社会矛盾才能相对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持续、稳定地进行。二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改革,来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毛泽东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会危害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且有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三是通过正确的思想工作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强调,对于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采取敌我矛盾的阶级斗争的解决方法。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解决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更好更快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显然,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动力思想不仅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
3.毛泽东的现代化战略思想对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是创新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曾说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者,都要创造新理论。在探索中,毛泽东撰写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的一次理论创新。新世纪,我们还需要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毛泽东认为,要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9]14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回答的是“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发展靠人。“世界一切事物中,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2]512毛泽东在强调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同时,指出要尽可能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毛泽东这些“重民”、“亲民”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今天,中国社会各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都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依靠力量,党的方针政策都应该始终坚持人本取向,特别是以广大工人、农民利益为价值取向,协调好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做到共享发展、和谐发展。
毛泽东的现代化战略思想勾画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框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工农业发展的基础,初步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尽管毛泽东没有完全实现他的伟大理想,但是“在他临终之前,毛泽东完全可以宣称中国已经向繁荣迈出几步”[10]507。
红枫家政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让人生更精彩、让家庭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的办企宗旨和“爱心、责任、诚信、进取”的服务精神,长期提供母婴生活护理、家庭育婴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家务料理服务、家庭保洁服务等一系列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家政服务。目前,公司在册服务人员2066名,常年上岗服务人员超过600人次,服务客户家庭超过2.3万户,服务人数超过10万人次,公司和广大员工荣获各种奖项50余个,为促进绵阳市家政服务业和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毛泽东尽管是一代“英雄”,却无法创造“时势”。因此,毛泽东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无法摆脱历史的羁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主题的羁绊。当时的世界并没有结束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若隐若现,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毛泽东无法作出十分准确的判断。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因此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技术革命方面来的重大决策。但苏共二十大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政治动乱(如匈牙利事件),国际上掀起了反共潮流,以及国内出现了退社、罢工、罢课等事件。这些让毛泽东逐渐改变了认识,开展了反右派斗争。他对许多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开始发生转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否定了八大决议中关于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正确论述,提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观点。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正式修改了党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是我国主要矛盾的观点写进了党的文件。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从而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由于客观上,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确实存在着巩固政权的严重政治任务;主观上,作为开国领袖的毛泽东过于注重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勾画的社会主义蓝图去建立和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因此,当他对国内外形势的估计达到了他认为的严重程度的时候,他就要义不容辞的进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这样自然会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2.认识水平的羁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在处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极端重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但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基础和决定作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写道:“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11]325毛泽东指出: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能发动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之后。毛泽东的这一见解大体上是对的,但是把这一观点绝对化并推向极端则是完全错误的。在毛泽东看来,生产关系越纯,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毛泽东对人民公社颇为赞赏,认为人民公社是我们的基本方向,是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实现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尽管在当时毛泽东的认识水平是最高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既全面又正确地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给中国现代化建设造成严重后果。
3.主观意愿的羁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当时没有人能比毛泽东更深刻地了解中国贫困落后的社会现实,也没有人能比毛泽东更迫切地希望贫困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是,建设现代化所需要的物质和科技条件都不成熟,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只有发挥人的力量,于是毛泽东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人民群众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本来是符合中国特点的。但是,毛泽东由此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众运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基本国情,忽视了客观规律。特别是“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热情和冲天干劲,使毛泽东感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巨大的,经济发展速度可以更快。毛泽东不相信建设比打仗还难,认为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大兵团作战”,就可以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建设的“大跃进”。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决定力量。毛泽东的主观意愿是好的,在当时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但他由此过高地估计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导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4.阶级感情的羁绊。毛泽东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怀有憎恶情绪,所以十分强调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应该说这是对现代化即西方化思维范式的超越。但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要领的理解中有一些误区,把许多并非是西方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概归咎于资本主义,泛化了资本主义概念,在反对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舍弃了许多促进现代化的合理因素。在毛泽东的既定思维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势不两立的,并由此形成了凡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使用的东西,社会主义就必须加以反对和废除的观念,把一些人类共同成果人为地贴上了政治标签。毛泽东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他把社会主义建成与资本主义完全相反的社会的努力,特别是对意识形态的过分关注,使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抓革命、促生产”等口号使意识形态成为凌驾于生产力之上的尺度,进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也使我国减少了介入国际经济分工协作的机会,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
5.政治体制的羁绊。毛泽东认为,现代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必须在政治上建立一整套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体。在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毛泽东提出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明确的道路可走。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毛泽东深知执政党地位的变化会带来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公仆意识;另一方面毛泽东坚持要从严治党,严格清除少数腐败分子。毛泽东还提出了建立起一套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机制,使党和政府的工作置于国家和人民的监督之下。毛泽东始终认为,压制人民意志的官僚主义是现代化的一大障碍。在他看来,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而且他已经意识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然而,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推行“人治”政治体制,毛泽东也更多地把民主看作是一种手段和作风,而不是一种制度;他过分的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而忽视了法制建设;他过分推崇“大民主”的形式,却没有考虑到可能给正常社会秩序带来的冲击等等。因此,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受到巨大的挫折,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举步维艰。同时,由于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必需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在建国后延续下来,导致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只有集中没有民主,毛泽东的意见就是党的意见,党内的正确意见或建议遭到排斥,甚至批判。在这种情况下,既无法使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决策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不能使党自己真正团结一致。当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毛泽东的思路随之改变了的时候,整个党的领导层的思路也跟着改变。表面上看党的思想是统一的,实质上埋下了失误的种子。
总之,毛泽东没有完全实现他的现代化战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但从根本上看是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所以我们对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应总结历史教训,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埋怨。否定毛泽东的现代化战略理论和实践的做法,是一种非历史主义的错误行为。只有认真研究毛泽东的现代化战略思想,理性分析其历史羁绊,才能充分挖掘和实现其现实价值,促进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 毛泽东文选: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 R.特里尔.毛泽东传:增订本[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1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Abstract:Mao Zedong was a exploiter and founder of Chines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and was a gathering of modern strategic thinking.His modern strategic thinking have important realism value to today’s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alizing modernization was his objective of struggle,but he couldn’t realize it finally.The fundamental cause was that he couldn’t break away from the historical fetter of his modern strategic thinking.
Key Words:Mao Zedong;modern strategic thinking;realism value;historical fetter
Discussion on Mao Zedong’s Historical Fetter of Modern Strategic Thinking
Xu Zheng
(School ofPolitics and L aw,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D2-0
A
1671-2544(2010)01-0088-05
2009-09-25
徐 拯(1966— ),男,湖北广水人,孝感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
(责任编辑:胡先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