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动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现实性研究*

2010-08-15 00:52渠东玲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面向基层农村基层毕业生

渠东玲

(菏泽学院教育科学系,山东菏泽274015)

高校推动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现实性研究*

渠东玲

(菏泽学院教育科学系,山东菏泽274015)

当前我国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不断推进,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就业,对大学生个人实施合理定位和对社会实现人职匹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要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就业引导机制。

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长效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尤其是广大农村青年进入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及农村的相对落后。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广大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走进农村,到农村基层工作谋发展。同时农村基层用人单位能在多维度上为大学生提供成功就业与职业发展机会,也有利于就业者在农村地区安心工作。

一、当前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相关背景

(一)农村基层人才匮乏,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

众所周知,农村相对于繁华的城市,大部分属欠发达区域,由于受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历史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就农村本身现状来看,长期的人才外流导致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在很多方面诸如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学历低;人才队伍的知识、技能结构不尽合理,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缺乏,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广大的大学生无疑是合适的人选。[1]当前,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建立一支与农村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激增,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到市场,这就必然导致职业岗位的供不应求,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更重要的是,大中城市以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诸多原因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在此就业,无形中增加了这些地区就业的压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有60%以上毕业生择业时的首选是大城市、高收入、大公司、高效益,而小城市、偏远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等急需毕业生的地方则要不到毕业生。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拥挤的独木桥越来越窄;另一方面农村基层人才极度缺乏,急需高校毕业生去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对大批的失业高校大学生,势必是一种浪费,到农村基层去就业,可以说是一种无奈选择,也可以说是一种才能发挥的途径。

(三)选择农村基层就业,实现个人高层次心理需要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与安定、社交与归宿、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些需要成为个人的主导需要,只有当主导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很多调查资料表明,现在的知识分子,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更侧重于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由于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生活需要、安全需要将不再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导需要,许多人才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更多的是看重事业发展的空间、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因素及可能性。如果用人单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帮助他们在事业上不断进取,当他们取得一点成绩时,及时给予激励,从而引导他们向更高目标和更大成就迈进,就会形成一个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与职位高低、知识水平是一种匹配关系,要想满足高层次需要,必须有较高的学识与能力和成功的职业生涯。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由于人力资源优势更容易进入高层岗位,从而较早满足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国家政策导向,激励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

从国家层面,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大政方针,为大学生深入农村提供了政策导向和支持,例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西部计划”[2]。各省市出台的关于“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条件也具有相当的吸引作用[3]。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并且规定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三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月18日发布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解读》,其中,首次对政策扶持的三类岗位做了解释。三类岗位的解释是:所谓“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是指包括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公益性岗位”是指全部由政府出资开发,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其他基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岗位”是指在街道社区、乡镇等基层开发或设立的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二、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现实意义

当前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就业,向落后的农村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缓解就业压力,锻炼自身,了解国情,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

目前,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高达几百万人,针对城市就业紧张的局面,大学生去农村基层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解决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这种做法必然能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就业;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提高积极性,在熟悉国情的基础上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把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相联系,对于当代大学生感受农民疾苦,不断增强热爱农村、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认识自身的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首先要解决的就必须是农村问题。而现阶段,我国农村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干部的作用相当重要。而当前我国农村中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知识少、眼界窄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知识型、综合性人才,其具有的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为农村建设补充新鲜血液作用显著。[4]

其次,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尤其是村官为党的事业提供了雄厚的干部储备。实践出真知,农村是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相联系,了解人民的真实想法,深入了解民情,在具体工作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克服了大学生一开始就到机关任职,然后直接提升为领导的人对基层不了解的弊端。这样,在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时,大学生村干部正是上上之选。

(三)科学定位角色,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村官,并不只是一种称谓,要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明确自身职责,科学定位自身的角色极为重要。大学生进入农村,就要结合实际,科学定位自身的角色。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应当担任好方针政策的宣扬者、思想理念转变的推动者、基层情况的反映者和脱贫致富的领路者等角色。[5]

当代大学生其自身政治素养都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而农村广大的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低,文化浅,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村官积极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严格加以贯彻,使各项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我国农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理念相对陈旧,迫切需要转变,这就需要在具有相对先进理念和创新观念的大学生来帮助农民们改变思想,转变观念。另外,作为直接与群众进行接触的大学生村官,更能了解民情,真实准确地向上级部门做出反映,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自身的知识面广、思路灵活等方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这才是农民朋友最关心的问题。

三、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创新农村基层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尽管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国家大力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是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期望值高,自我定位不准确,盲目攀高,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去就业。因此,首先充分发挥高校的导向作用,必须创新面向基层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从而形成毕业生自愿申请去、高兴乐意去、积极主动去、努力争取去的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局面,唱响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主旋律。

(一)认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日益增强。这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毕业生树立自强、创新和创业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高校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因此,高校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真开展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加大舆论宣传教育力度,鼓励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

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推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高校应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舆论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体高校毕业生中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舆论导向。

(三)制定相关改革及奖励措施,推动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

高校应在规定的学生教育管理专项经费中,拨出专项费用,设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基金,对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奖励;实施基层定向就业工程,凡自愿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签订面向基层定向就业协议后,在校期间可享受减免学费;改革优秀毕业生评选制度,对到基层就业且学习成绩优良的毕业生可优先评选优秀毕业生;改革国家奖学金发放标准及办法,凡是享受国家奖学金的优秀贫困毕业生,应同时签订面向基层就业的协议,并规定适当的服务年限。

(四)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成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

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砥砺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积极构建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高校毕业生到实践中去,到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可以经受磨练,增强本领,在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加强艰苦创业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

切实抓好艰苦创业的就业指导教育,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高校应经常性地开设关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题讲座,并纳入就业指导的必修内容,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鼓励他们到基层去锻炼成才。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通过创业者报告、个别辅导、网上问答及现身说法等方式帮助高校毕业生分析到基层工作的优势和成长空间,告诉他们暂时的低待遇将会带来未来成功的喜悦,人才的短缺将会被更加重视,国家的政策和基层的需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艰苦的环境将会激励人成长等。[6]针对部分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让毕业生明白只有到基层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才能更快成才,才能有所建树,从本质上帮助高校毕业生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到基层去建功立业的择业观。

(六)实行定向招生制度和订单式培养,创新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模式

在各个高校,特别是坐落在边远地区的院校,可以就近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成绩优异,立志去基层的优秀大学生进行特殊培养,让他们在培训中不断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基层的认识,经过若干年的培训,他们将是一支有热心于基层工作又有相当组织和管理能力的重要力量,对其他在校大学生也有示范作用。同时课程的设置,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也要表现出较强的农村指向特点,着力打造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泛,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安心从基层做起,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能够敢于创业的应用型“三能”人才培养模式。

[1]李庆军.浅析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5).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53-59.

[3]孙贵卿.谈新时期大学生当村官的重要意义[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9):17,11.

[4]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调查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5,(2):103-105.

[5]刘春梅.“大学生村官”激励措施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8,(6):163-165.

[6]邹云龙.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1-84.

The Study of the Reality of the Student’s Rural Employment Promoted by Colleges

Qu Dong-ling

(Depar tment of Educational,Heze College,Heze Shandong 274015,China)

On one hand,college graduates face the unprecedented employment pressure,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moving forward constantly.The state encourages the graduates to go to the countryside for employment,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graduates to rationally locate themselves and realize matching be tween jobs and persons.Therefore,colleges shoul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guidance and set up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echanism to guide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rural employment;mechanism to guide employment

book=7,ebook=323

G473.8 文献识别码:A

1673-2103(2010)04-0119-04

2010-06-28

山东省菏泽学院2008年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对策研究”(编号:XY08XL01)。

渠东玲(1971-),女,山东郓城人,菏泽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面向基层农村基层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浅谈口腔医学专业大专生面向基层就业能力培养
面向基层教学组织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其应用
最“叛逆”的毕业生
高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