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之史料价值分析

2010-08-15 00:45:53赵慧英
潍坊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史学文书史料

赵慧英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档案之史料价值分析

赵慧英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档案是人类各种固化记录物中最原始、最可靠、最具权威性的原始记录,它的史料价值一可体现在其原始性、记录性与权威性的特性之中;再可体现在史档之相承相依的密切关系上。本文仅就此略陈一二。

档案;史料价值;历史研究;史学

自古史档不分家。在档案概念没有出现之前,档案即史料,治史即治档。档案发史学之先声,开史学之先河,史档之相承相依的关系决定了档案的史料价值远远高于其他文献,也使档案成为自古迄今历史研究者研究历史取材的重要材料来源,其史料价值之高可见一斑。

关于档案,从已知的历史事实和研究成果看,它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文献之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文字产生的同时,档案也随之产生。故有甲骨金石、简牍缣帛、铁卷金册、纸墨文书等档案文献的历史累积。由于档案的历史属性,早期研究者们更多地把它们称之为档案史料。我国著名的档案学家吴宝康先生在他的《档案学概论》中,把档案定义为:“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这一条款揭示了档案的本质属性,具备了档案定义的基本要素,富有档案定义的理论意义,因此,在我国以此为基础进行的档案定义的表述较为普遍,诸如“档案是原始记录,是宝贵史料,对编史修志非常重要”,“历代史书,均系利用大量档案材料编纂而成。今天的档案,即为未来编史修志的材料”[1]。档案作为国家的宝贵财富,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一直被视为国家之“胸甲和灵魂”,“君主的心脏、安慰和珍宝”[2]而藏之政府,不下庶人。从这些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档案的原始性、记录性及权威性的特性。

原始性是档案的首要属性,它取决于档案史料之自然天成之特性。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它是人类为适应职能活动需要而直接形成的产物,而不是事后随意制造出来的,它能真实地反映这些职能活动的全貌,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手材料,具有不可被复制性的特点。

纪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龚自珍在其《古史钩沉论》中说:“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档一家,我国先秦时期的史官均掌管文书档案,他们位高权重,从事着王朝内外一切重大活动,诸如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书王命,掌管天文、历法、祭祀等事务。在历官行事中,便产生了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些记载文字的各种载体既是异日极可宝贵的历史资料,更作为“人类记忆”的源泉而以档案的形式被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可以说,档案的纪录性与其原始性共生共存,浑然一体。

档案的原始性与纪录性,使得它在印证历史事实、纠正史籍讹误等方面具有其它史料所无可比拟的权威性,被誉为“没有掺过水的史料”,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3]。从档案原始性、纪录性与权威性的特性中,我们不难得知其史料价值之高。

档案是史料的宝库,而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来的实践证明,历史研究不能只靠一些间接的材料,必须以可靠的资料,特别是以档案为依据,才能准确地阐明历史事件,科学地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4]。而“我们通常把一些史书视为第一手史料,如清历朝实录、清三通、各种方略、国史馆传记,但是它们也有其资料来源,这就是官方文书,即档案,所以最原始的资料是档案,应当放到史料的最高地位。档案文件是自然形成的,官文书是处理政务的实践及其结果,它不同于追述的著述,也不同于据之编写的史书,它不仅材料最原始,而且可信度高,即使最反动的政权,也因文书的实践性所决定,愿意它是真实的,所以档案文书准确性比其他史料要高。”档案与历史研究与史学这种相承相依之密切关系,一可体现在编史修志上,再可反映在史家治档的历史现象中。

编史修志是档案之史料价值的主要体现。从孔子编订“六经”、编修《春秋》开始,利用档案编史修志便成为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孔子开私人修史之先河,所修“六经”既是档案的编纂物,亦“是对‘周公之政典’加以整理而形成的史料汇编。他的‘述而不作’、‘多闻阙疑’、‘子不语怪、力、乱、神’等主张,成为后代档案文献编纂所遵循的重要原则。”[5]孔子自己就曾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6]由此可见档案与编史修志的关系。司马迁更是恰当的借助于档案资料出色完成其鸿篇巨著的典型。在近半个世纪的搜集、整理、润色定稿的过程中,司马迁可资利用的档案资料有皇室档案文书、文献档案、口述档案、文物档案等。皇室档案文书即石室、金匮之书,石室、金匮是皇室档案馆,国家档案的藏所,由太史令负责管理。司马迁正是利用了这一职务之便大量使用了皇室所存的《令甲》、《功令》、《谱牒》、《列封》等国家档案文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文献档案更是他参考利用的重要史料。另外司马迁也十分注重口述档案,在《史记》中大量使用了口述档案文献,因为在他看来,“口述档案文献经过考订分析,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7]再者,司马迁还首开利用文物档案为史料之先河。他在《秦始皇本纪》中照录了《泰山石刻》《琅玡石刻》《碣石石刻》《会稽石刻》等众多石刻档案内容。正是因了这些丰富、可靠、权威的档案史料的支撑,司马迁才得以得心应手地架构起了一座在中国新史学产生之前众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从《史记》开始,“中国古代历朝正史基本上取材于档案文献及其二次加工文献如起居注、实录等,历代会要及‘十通’更取材于档案文献,有些就是档案文献汇集。”[8]以唐朝为例,唐史馆为便于史籍的修撰,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据载,为丰富史馆馆藏,曾命令中央及地方各部门必须将制度政策、机构设置、社会经济、治安司法、藩国朝贡、天文历法、自然灾害等档案材料摘要录送史馆,正因为唐史馆对档案史料的集中保管及完善的整理、编目和利用,才成就了唐初史学的繁荣,“二十四史”成书于这一时期的就有八部。

史家治档历史现象的产生也是伴随着史学之兴起应运而生的。“我国最早的史官,按其实际来说,同时也是负责保管各种档案的工作人员;最早的史籍,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只能算是一些公布档案的文件汇编。在古代,历史工作和档案工作,不论就其内容以及负责这些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基本上都是同一的,在它们之间,很难划出一道明确的区分界线。”[9]我国自商周开始便开始设置史官修史,这些史官也即是我国最早的兼掌王朝文书档案的官员,随着史学的进步和发达,历代王朝都比较注重对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史学家们在成就自己的名篇巨著的同时,必然要涉及史料的搜集、查选、考订、加工、编排以及注释、备考的编写等问题,所以他们在编史修志的同时往往也会对档案的价值、史料编纂原则和方法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史家治档一方面成就了我国史学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档案事业的发达。诚如学者所言:我国的治档学说“极富,皆寓于史学之中,有如浩瀚之长江,只有深入研究古代史才能看见。”[10]

[1]邓绍兴,陈智为.新编档案管理学[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17.

[2]韩玉海.外国现代档案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75.

[3]郭树银.论档案工作若干问题[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114.

[4]陈兆,和宝荣主编.档案管理学基础(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5]徐威.浅析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历史演进[J].北京档案,2002,(4):26.

[6]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65.

[7]刘耿生.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

[8]赵爱国.论档案的起源与作用[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9.

[9]樊如霞.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27.

[10]国家教委文件教学处,国家档案局教育处编.档案学理论新探索[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2-3.

责任编辑:徐隆彬

2010-04-07

赵慧英(1967—),女,蒙古族,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

K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0)03-0026-02

猜你喜欢
史学文书史料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史料二则
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10:00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砲”类文书再讨论
西夏学(2019年1期)2019-02-10 06:22:40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关于回鹘文书中几个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