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创新性研究

2010-08-15 00:52
关键词:国家主权个人利益爱国主义

曾 竞

(广东医学院 社会科学部,广东 湛江 524023)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创新性研究

曾 竞

(广东医学院 社会科学部,广东 湛江 524023)

全球化时代对传统的爱国主义带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人们以全新的观念去思考与把握爱国主义,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研究:培养动态主权观念,创新国家主权观教育;创新“家国”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归属感,确立社会责任意识。

全球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爱国主义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以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时代,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涵。全球化时代对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去思考和把握爱国主义,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研究。

一、全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

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不仅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历史、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全球化消解国家部分职能,弱化国家主权意识

随着信息网络与通讯技术的普及,地球日益成为一个广泛联系的整体。全球化的发展模糊了“国家边界”的概念,越来越呈现出突破国家框架的势头。为了规范各国的交往与合作,国际社会制定了各种国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国际组织作用也日益增强。国际组织作用的增强导致民族国家政府必须将部分主权和管理职能让位给超国家的国际组织,比如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这使得以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内容的正统观念与国际化、全球共同利益的时代需要出现了某些矛盾和不一致,对此许多大学生深感迷惑不解。[1]再加上发达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极力宣称“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已经过时”、“人权高于主权”等观念,一时间“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蜂拥而至。受其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国家主权的神圣性大打折扣,认为全球化使得各地区、国家和民族相互依存,世界实现了大同,再强调爱国主义是否太狭隘了,提出了中国人应该努力成为“世界公民”等错误认识。

(二)意识形态伴随西方文化的渗透,冲击社会主义信念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意识形态往往嵌入在西方文化中输入中国,带有很强的隐蔽性。西方国家以商品、影视文化、网络信息为载体,不断向我国兜售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熏陶,不仅会动摇青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对社会主义信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认为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只要中国想在经济上竞争,就必须让国际互联网全球化的风潮进入中国内地,随着信息的流通,民主就会到来。这里所谓的民主,实际上就是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受这些影响,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三)跨国公司改变青年人的生存方式,挑战民族国家的凝聚力

随着境外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增多,外企成为青年人生存的新领域。在激烈的竞争中,青年不再像以往一样被动地等待国家资源的分配,而是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争夺有限的资源。在跨国公司里,一些青年感叹自己与祖国不知有什么联系,正如三好将夫对跨国公司的深刻论述:“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斩断了与祖国之间的纽带,四处飘流,待机而动,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它可以剥削任何国家,包括自己的母国。不管你如何看待跨国公司的所作所为,他们拒不效忠于任何国家民族,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利润。他们既不代表其母国也不代表其东道国,而仅仅代表公司自身的利益。”[2]全球化进程中青年生存方式的变革,使得国家意识和民族的凝聚力受到挑战,加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与复杂性。

(四)“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淡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虽然当代大多数大学生在全球化浪潮的激荡下,爱国情感依然真挚深厚。他们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关心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但也不可否认,爱国主义精神在年轻大学生身上也呈现出弱化的倾向。由于自我意识的强化,“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偏移,当代大学生更加崇尚“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重视个人理想明显甚于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远、大、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在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时,当代大学生在肯定集体主义价值要求的重要性的同时,并不掩饰自己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他们在关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更关心个人的成功与否,甚至部分大学生则倾向于将个人的价值与利益作为终极目标,主张“国家利益为个人利益服务”,热衷于个人设计,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在爱国行为的选择上,较明显地表现出了“说”与“做”之间的偏差甚至矛盾。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创新性研究

(一)培养动态主权观念,创新国家主权观教育

一方面,国家作为现阶段不可消亡的工具,是本民族人民集体利益的最高代表。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它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只要存在民族国家,以维护国家安全、谋求国家利益为核心内容的主权观念就必然为时代所需要。全球化并不能带来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普遍平等,也不能消除主权国家的存在。因此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弘扬主权观念与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也不互相矛盾。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主权不是凝固不变的概念,它是一种历史现象,具有相对性。主权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表述方式。国家主权既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也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全球化使得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共同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疾病、恐怖主义等。这些问题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完成的,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这使得人们要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去思考与把握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的内涵。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的相对性与灵活性大大增强,为了解决超国家范围的人类世界性事务,国家主权的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让渡是不可避免的。

全球化时代要创新国家主权观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主权的实质、准确把握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的特点。我们必须摒弃传统国家主权观中把国家主权静态化与与让渡主权的关系,适时调整与发展新的国家主权观。我们应使学生认识到,国家主权对内最高性与对外独立性的本质特性是绝对的、不可动摇的,应当牢固树立国家主权意识,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一定条件下的国家主权的让渡,并未破坏国家主权的最高性和绝对性,也不影响主权国家的独立自主性。相反,它还对主权国家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主权国家应处理好加强主权与让渡主权的关系,用最小的代价谋求最大的利益,坚持和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

(二)创新“家国”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教育

一方面,创新“家国”观念,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只强调国家民族利益,无条件牺牲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对立的情况。邓小平曾经说过:“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3]从根本上说,维护国家普遍利益能保证个人特殊利益的实现,个人才具备把爱国情感升华为爱国行为的强烈动力。个人是组成国家的最小元素,没有个人的存在就没有国家。因此国家应充分关心与保障个人的合法利益,这样国家才能取得其现实合法性,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所在。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要从家国一体的角度教育学生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性,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歌曲《国家》说的好:“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个人与国家是生死相依、休戚相关的依存关系。“国家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过程,也是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不断实现的过程。”[4]

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也不总是一致的,二者也有发生矛盾的时候。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道德要求,特别强调把对国家普遍利益的维护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依据。国家不是个人意志的任性体现,也不是任意个人与个人之间相结合的最后结果,它是民族整体利益的集中体现。个人离开国家,没有国家普遍利益的支撑,就会成为没有现实性的飘忽的 “幽灵”。“个人一切的特殊满足、活动和行动方式,都是以国家这个伦理实体的和普遍有效的东西为出发点和结果。”[4]因此个人利益要尊重和服从必要的国家和集体利益。从这个角度上讲,爱国主义的这一特点会导致个人利益的部分损失,但造就的是普遍利益的整体性和秩序性。个人对国家普遍利益的维护,也是对自身在国家中的权利的维护。个人只有融于民族整体利益中,才具有现实性和价值性。要防止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对普遍利益的侵蚀,树立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价值观念。因为“国家的目的就是普遍的利益本身,而这种普遍利益又包含着特殊利益,它是特殊利益的实体”。[5]

爱国离不开对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制度的热爱。“家国”的辩证统一使得社会主义制度有了不可动摇的合法性,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邓小平曾经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一些。”[6]当代爱国主义就是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爱改革开放的中国。

(三)弘扬民族归属感,确立社会责任意识

中华民族归属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根之归属的情感寄托。建国60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共和国公民的归属意识,进一步增强民族、国家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个公民都以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以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骄傲。

弘扬民族归属感、自豪感,目的在于振奋人民群众进一步开创未来、再创新高的信心和决心。落实到日常行为的实处,就是帮助公民树立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意识。虽然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但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全体公民进一步努力奋斗。公民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只有实现国家和整个民族的繁荣发展富强,才会有公民个人的根本幸福。坐享其成不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应有的道德品质,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要求人们以“公共精神”的情怀积极参与本国公共事物的建设与完善。每个中华民族的公民,都应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把个人的幸福和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所在。

[1]刘素芬,张淑琴.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

[2]汪晖,陈含燕.文化与公共性[M].三联书店,1998.2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6.

[4]穆慧贤,郭卫华,高瑞国.对爱国主义的道德哲学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5]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6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92.

猜你喜欢
国家主权个人利益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人权:个体权利与集体自决
论国家主权维护与投资者保护的适当平衡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爱国主义教育
漫画哲理
爱国主义教育
欧元危哉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