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的民族主义:表现及引导对策

2010-08-15 00:51夏小茜刘祖云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大学生

夏小茜,刘祖云

(1.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0;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5)

0 引言

中国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与行为等问题,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管理与实践等部门都比较关注的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大学生的民族主义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与发展,对此,学术界予以了高度的关注。从文献统计来看,近几年,以中国大学生的民族主义作为主题词的学术论文,其数量在明显上升。这表明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关注这一问题的发展。有学者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探讨了它的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并提出要立足于民族精神来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1]有学者就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进行了具有实证意义的调查与分析,文章提出,要积极应对“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倡导理性爱国观。[2]有学者撰文认为,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是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3]还有学者探讨了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形态及其积极性的引导途径,提出要正确认识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两重性问题。[4]

1 对“民族主义”的理论解读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一直是影响人类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民族主义亦如此。关于民族主义的发展,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在西方,有的学者认为,所有的政治都是民族主义的政治。历史地看,民族主义在其产生的初期,在反封建、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二战后,民族主义对许多国家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辨证地看,民族主义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可以是一个民族体现出来的团结意识。由于民族主义强调民族内部成员的团结,它对一个崛起中的民族国家将发挥极大的保卫与建设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民族主义过分强调内部利益,它导致的结果有可能就是一致对外,畸变为种族主义等恶性意识形态。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认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5]关于民族主义的内涵,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思想观念,它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一种热爱与忠诚,是对实现民族统一、独立和强大及生存与发展的追求和理想。民族主义一般在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两个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表现。

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团体中的成员对本团体及周围世界的认识,它代表了该团体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它也为该团体的存在及其活动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而民族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能是影响世界进程最强烈的、最富有感召力的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当一个国家面临外部压力和外来侵略时,民族主义便会成为强大的精神武器,以激发全民族成员的民族感情,让他们采取共同的行动来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民族主义也曾经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提供了辩护,点燃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因此,“民族主义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既能充当构建民族国家,维护或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的保护神,又可能幻化为威胁和破坏国家稳定和统一的破门椎。”[6]

在实践的层面上,民族主义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它是追求某种特定目的的政治活动。纵观中国民族主义的实践运动,清朝末年,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的爱国志士,都纷纷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并把民族主义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孙中山立志“振兴中华”,以民族主义为天下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民族主义在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实践展开。因此,世界很多国家都将民族主义运用于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维护民族主权的社会运动中。

总之,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指以民族群体为忠诚对象,以共同的民族历史、文化、信仰为认同指向,以实现民族统一、民族独立、民族强大为理想追求的思想与观念体系。而从实践运动的角度看,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在共同的目标理想和价值取向支配下,所从事的从追求“民族自治”到“民族独立”直至“民族崛起”等的政治追求运动。

2 中国大学生民族主义情绪的表征

2.1 中国大学生民族主义情绪表达的社会背景: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

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审视,中国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及其社会表达,是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即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一方面,中国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构成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生以其特有的知识与社会影响力,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产生了巨大的牵引力。因此,要理解中国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我们不能不关注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及其发展情况。

中国的民族主义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是近代以来的事;而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却是在建国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体而言,中国的民族主义崛起于上世纪的90年代。一开始,民族主义的表现是与反对“西化”联系在一起的。许纪霖认为,90年代中国反西方主义有三波发展:第一波是90年代初何新的种种反西方言论;第二波是1994年以来,在知识界出现的反西化思潮;第三波则以《中国可以说不》为代表。[7]应当说,这些反西方理论或学说都带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而民族主义真正谋求到独立的话语权并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它的力量,则应以《中国可以说不》的出版为一个象征性的标志。《中国可以说不》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强烈呼应也昭示出:当前中国的民族主义是继五四时期民族主义运动之后的重新兴起;同年,《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也以民族主义的姿态出现;1999年末,由房宁、王小东、宋强等著的《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与前两者构成民族主义在知识界表达的三部曲。这三部著作的出版,不应仅仅看作是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术立场在知识界的产生,同时,还应当将其视为普通民众强烈民族主义情绪在公共话语领域的表达。[8]

2.2 中国大学生民族主义情绪表征的典型案例扫描

1999年5月7日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这一消息传开后,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走上街头,满怀悲愤,将民意的导弹射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霸权。他们在美国驻华大使馆门前,打着写有“坚决拥护我国政府严正声明!”、“强烈谴责美国霸权主义行径!”等内容的横幅,进行游行示威。游行的大学生们流淌着热泪,一遍遍地高呼:“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反对霸权”、“我们要和平”等口号。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在抗议信中说:美国和北约口口声声要“捍卫人权”、“维护正义”,却一再狂轰滥炸,杀害无辜平民。事实证明,美国和北约所捍卫的绝不是人权、人道,而是强权、霸权。参加游行的学生有的喊哑了嗓子,有的哭红了眼睛。

2008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而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却遭遇到强大阻力。圣火传递中,法国人成群结队地举着藏独分子的旗子,叫嚣“西藏独立”、“中国羞耻”等口号,向中国示威。中国大学生对此事也极为愤慨,加之网上流传家乐福大股东支持西藏独立,这引起人们普遍的不快。于是,很多人尤其是青年学生,选择了抵制家乐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很多网友在各个网站论坛里争相奔走呼喊:“所有人都不要去家乐福购物”。他们在家乐福超市门前阻止顾客进去购物,甚至用相机拍摄顾客,威胁他们。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1)中国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也就是说,它具有特定的社会诱发因素。(2)中国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表达时,会呈现出积极与消极的双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之以一种科学而理性的态度,加以反思与引导。

2.3 对中国大学生民族主义情绪的反思

中国大学生民族主义情感的表达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理论常常左右着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感。1994年以后,在中青年知识分子中,流行着一种以主张民族主义、对抗西方文化为特征的“新保守主义”思潮。他们在主张民族主义的同时,也积极倡导改革开放,而不像旧保守主义那样往往对抗改革开放。应当说,这一思潮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仍占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事实上,中国大学生对我国和世界民族主义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得不够。在他们当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情绪,即所谓的民族尊严必须通过在国际事务中的强硬态度来体现,甚至要通过武力来体现。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在网络上的文章,往往是以痛快淋漓、气势磅礴、不拘逻辑的震撼力来感染读者,这样的情感宣泄不够理性。二是中国大学生民族情感的表达情绪化特征比较明显。青年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政治观,心中潜藏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从而极易受到激进言论的蛊惑,使自己的言词和行为都带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甚至会达到狂热的程度。比如:号召国人不看某国电影、抵制某国商品等项活动,都是在无视我国加入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框架,也与我国改革开放之路相背离,也与全人类共同追求和平相背离。虽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可由于其社会经验不足使得他们的民族主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变得盲目而冲动。比如:抵制家乐福或许是一种自由的表达,但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9]

3 中国大学生民族主义情绪的引导对策

在今天,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民族主义情绪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其引导的对策与措施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3.1 加强民族性的理论教育,确立大学生理性的民族主义观念

在理论教育中,要让大学生明白民族主义与民族性的区别,并保持一种理性的民族利益追求。理性地看,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本民族利益为诉求的活动,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信仰;它是民族性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理性的行为才能真正保护民族感情,维护好本民族的利益;而停留于低层次的、表面激愤的民族主义行为,只能被理解为民族情绪的宣泄,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有时反而会让问题复杂化。另外,理性代表着个体对它所追求的利益的一种自觉的、稳定的深度思考,这一点正是中国奥运事件在国际社会剑拔弩张之时,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理性爱国”的缘由。

3.2 引导大学生培养复杂性思维,以处理本民族和西方民族的关系

本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关系问题就是东西方问题,其中的复杂性是难以言说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政治与经济利益的连接是复杂而又多变的。因此,对之用一种简单化的思维加以处理都是草率的。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国在经受了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后,才开始由千年的文化认同转变为现代的民族认同。因此中国的民族主义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特征:既反对西方又向西方学习。对中国来说,“西方具有了敌人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因此,中国民族主义陷入了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反对西方,既要融入主流社会又要反对西方文明的困境之中。现实中,反对西方最终导致了盲目狭隘的排外,这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情绪的突出特征之一。因此,在大学生民族主义的引导中,增加复杂性思维训练,减少单一思维模式,学会处理民族问题的多种策略是必要的。

3.3 将民族主义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中,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民族主义具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力量,它能够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能够号召、动员、凝聚本民族的力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振兴和崛起中的国家,需要民族主义作为一面旗帜。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当代民族主义中吸取合理的成分。一方面,要肯定合理的、理性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出现非理性的、狭隘的、盲目排外的民族主义倾向,从当代民族主义中吸取可供利用的政治与社会资源。另外,加强民族主义的实践教育,即通过让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代化大型工业基地等,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3.4 关注网络中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言论

关于大学生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它是伴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而产生的。对于网络上的极端民族主义言论,打压是行不通的,而应提倡言论观点的多元化。理应让网络上的自由主义、良性的民族主义与非理性的民族主义等各放其言,一方面让情绪得以宣泄,另一方面各种言论互相牵制,其中关键的是:通过主流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对之进行合理引导。因此,从网站建设上看,要建设有吸引力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网站。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崇尚由网络文化衍生出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他们在网上试图消解、湮灭现实中的不平等性,在网络中更愿意与教育主体平等交流。对此,高校校长、班主任、政治辅导员都可以设置自己的专属网站,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变以前的单纯“灌输式”教育为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渗透式教育”,通过网络与学生们平等地聊天、讨论,加强沟通,以引导大学生培育理性的民族情感。

总之,在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双重语境下,中华民族处在复兴的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如何培养大学生理智、成熟、科学的民族主义精神,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己共同努力,形成良性互动的培育体系,以塑造健康积极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理性成熟的民族精神。

[1]唐昆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8(2):49-53.

[2]赵广平.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54-57.

[3]陈悦香.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J].人力资源管理,2010(3):42-44.

[4]史正宪.论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形态与正向引导途径[J].高等理科教育,2010(1):20-24.

[5]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M].北京:中华书局,1901.

[6]程人乾.论近代以来世界的民族主义[J].历史研究,1996(1):56-68.

[7][10]许纪霖.另一种启蒙[M].广东: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221-222.

[8]王小东.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论[J].战略与管理,2000(5):69-82.

[9]石嘉.家乐福门前的理性危机[N].新京报,2008-04-19.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民族大学生
我们的民族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多元民族
大学生之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