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云,高庆先,曾令建,2,石永义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3. 山西省阳泉气象局,山西 阳泉 045000)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在面临气候变化问题时,世界各国都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同时,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谈判中讨价还价,为本国争取更大的利益和发展的空间。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各国就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并完成了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简称《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简称《议定书》)[1]。《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COP3)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公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缔约方大会,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COP1)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目前正在准备2010年11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COP16)和《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2009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气候大会(COP15)的前夕爆发了“气候门”事件,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结果的争论和关注。本文对此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进行了追踪,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气候门”事件主要是指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的计算机系统遭到黑客入侵,窃取的文件被上传到“真实气候”(Real Climate)网站的事件。CRU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气候研究中心之一,也是为全球最主要气候模型提供全球温度记录的为数不多的科学机构之一。“真实气候”网站是由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编写的气候科学家主办的,主要是发布气候方面评论的网站。IPCC是于1988年,WMO(世界气象组织)和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成立的政府间国际机构,旨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2009年11月17日“真实气候”网站被一名黑客入侵。黑客在网站上传了一张窃取自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的文件的照片。与这个文件有关的链接,则由一个IP地址位于俄罗斯的电脑用户贴在网上,题目是“奇迹正在发生”。网站的一名工作人员随即发现黑客入侵,及时删去了该文件,并将这一事件通知了东英吉利大学。两天之后,这一文件再次通过一个俄罗斯境内的服务器张贴上网,并复制了很多份在互联网上传播。并指出上传的文件是从众多通信、规则和文件中“随意”抽取出来的。随后,“东英吉利大学”发表声明,确认本校服务器被入侵,有1000多封电子邮件和3000多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被盗载。这1000多封邮件可以追溯到13年前,涉及一系列广泛内容,包括气候数据的收集,评论国际科学政治,以及措辞强硬地批评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研究成果等。[2]22-24黑客公开的邮件和文件显示,一些科学家在操纵数据,伪造科学流程来支持他们有关气候变化的说法。
在一封泄露出来的邮件中,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所长菲尔·琼斯和他的同事讨论上一个千年里气候变化数据的图表时。他暗示,有一个和他一起研究的科学家“隐瞒”了全球气温在下降这一事实。另外有一些数据显示,自 1960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的趋势停止;但另外的数据又显示,气温上升的趋势仍在继续。网上公布的这些材料显示,CRU有意识地不采用1976年至2005年大气温度观测值作为30年气候趋势基准,而是继续使用1961年至1990年为基准,因为后者可以“更完美地”证明气候变暖。
在另一封邮件中,迈克尔·曼和琼斯商讨了如何向学术期刊《气候研究》(Climate Research)杂志施加压力,从而阻止其发布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研究成果。迈克尔·曼还建议同事不向该杂志投稿,除非其改变编辑出版立场,迈克尔·曼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气象学家,1998年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一篇有关全球变暖的文章。其研究结果确立了著名的气候变化“曲棍球棍”曲线,即在过去的 1000年里全球气候变化的曲线一直是非常平坦,直到现代突然开始上翘,就像一根横放的曲棍球棍。这一“曲棍球棍”理论虽然2001年被纳入到IPCC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但国际学术界对此存有争议。琼斯为了证实迈克尔·曼“曲棍球棍”曲线理论的正确性,指示其助手将观测获得的气候变化数据进行人为修正,把有利于证明气候变暖的数据放大,而不利于证明气候变暖的数据则缩小,并对一些树木年轮中显示地球史上曾存在变暖这一事实的数据进行掩盖。琼斯将这些做法称为“技术性处理”。
所披露的邮件显示琼斯还曾多次拒绝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想获得 CRU原始温度数据的请求,并鼓励其同事删除根据《信息自由法》要求查阅数据的邮件。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气候学家凯文·特伦波斯的邮件中,讨论最近气候变化时写道:“事实上,我们对现在气温没有继续上升的现象并没有影响,这真是滑稽。”而来自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本斯特还声称将把某位杰出的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打得满地找牙”。
最有争议的一封邮件是写于1999年的,琼斯写道,在编辑新的数据时,他“刚刚完成迈克尔·曼为《自然》杂志撰写的‘戏法(trick)’,也就是将实际气温数据添加到过去20年(自1981年开始)序列中的工作,同时完成的还有肯尼斯(Keith)对1961年以来气温下降趋势的隐瞒工作。”琼斯已经确认这封邮件是真的。
受到波及的气候学家都对所披露的信息和解读进行了辩护。琼斯解释说,他使用“戏法”(trick)这个词,不是“秘密”“魔术”或“作弊”的意思。他说,“戏法”是他们的常用词,通常来描述“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迈克尔·曼对《纽约时报》说:“我们一些同事的用词容易引起误解。”说是戏法,的确是戏法,但绝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他引用德国海洋学家马丁·维斯贝克的话解释说:“我们用‘戏法’这个词,指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而不是作弊,作弊可是科学大忌”;而特伦波斯也说,自己所说的那番话,实际上是被怀疑论者“移花接木”了,因为本来是他在讨论海平面上升时所说的内容。而且他用“滑稽”这个词,不是否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而是认为目前的数据还不够充分;德国《时代周报》网站撰文称,为了挽回受损的公信力,消除片面理解和造成误解,有关科学家将那些被窃电邮公开,所有人都可以到这个网址(http://www.eastangliaemails.com/index.php)去验证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指控是否有根据。
2009年12月3日,东英吉利亚大学成立了独立调查小组,彻底调查电子邮件泄露事件,而“气候门”事件的中心人物,即CRU负责人菲尔琼斯教授也暂时离职,等候彻底调查。同时,“气候门”事件另一关键人物迈克尔·曼所在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也宣布也将对其开展“不规范科学研究”调查。经过半年多的调查,2010年7月7日,英国“气候门”事件调查小组公布了其最后一次调查报告。也是第三次独立调查,该报告否定了有关气候科学家扭曲、隐藏关键数据的说法。指出2007年IPCC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结论没有受到影响,调查证实,气候科学家并没有在数据上做手脚,还了他们一个清白。不过调查人员批评气候科学家的保密文化,指他们的做法缺乏开放性,有些数据过于模糊及具误导性。
由于“气候门”事件的爆发是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前夕,这无疑对192个国家的代表团、120个国家元首参加的气候峰会的召开产生重要影响,令决策者和科学家处境尴尬。
“气候门”事件的发生对许多直接参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工作的科学家,确实带来了困难,有的人甚至接连收到了恐吓和恶语相加的邮件,将他们描述为“纳粹气候凶手”,以及“地下六英尺是你应该待的地方。我希望我会看到你自杀的消息”等话语,使得有部分科学家甚至在家里安装了额外的警报器,有的出行带着保镖。
在化石燃料工业和其他气候变化怀疑论者长达数十年的努力中,“气候门”事件无疑是一枚重型武器。而化石燃料工业集团“全球气候联盟”(Global Climate Coalition)则广泛散播对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质疑,而忽略其他科学家的见解。而作为声讨“气候门”事件最主要的怀疑论团体之一,非政府国际气候变化小组(Non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最近却爆出受到埃克森美孚公司长期资助的消息。詹姆斯霍根在其新书《气候假象》(Climate Cover-Up)中详细讲述了埃克森美孚公司长期资助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工作。
不过,随着电子邮件在网上公开,许多气候科学家和政策专家都对邮件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他们认为这些邮件内容泄露并不能反驳全球变暖的科学共识。
2009年12月4日,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所名校的 25位美国科学家发表公开信,称这些邮件的内容无法动摇全球变暖的现有结论,决策者和公众应该明了控制全球变暖的紧迫性。
2009年12月10日,英国近1700名科学家签署联合声明,表示全球气候变暖的结论不容置疑。科学家的声明说:“这些科学证据非常有说服力和全面,是全世界范围内数千名科学家通过数十年秉持专业道德、艰苦和严谨地进行研究得来的……作为职业科学家——不管是学生还是高级教授——我们都支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的有关气候变暖的结论”。[3]11-12
美国国家科学院255位院士,其中包括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10年5月在《科学》杂志发表公开信指出:“引人注目的、全面的、连续的客观证据表明,人类正在以威胁我们社会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方式改变着气候”,公开信谴责了对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的“政治攻击”,认为攻击者要么出于特殊利益,要么属于教条主义者。
但是,气候门事件对IPCC却产生了一系列的后续影响。特别是关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结论的质疑和纠错。IPCC在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预测,“喜马拉雅冰川的消融速度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冰川,如果全球变暖的速度持续下去,喜马拉雅冰川在2035年,甚至更早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高”。[4]439针对这一预测,最近披露,它的来源很不严肃,最初见诸于 1999年发表于《新科学家》杂志上的一篇新闻报道。这篇由《新科学家》杂志记者弗雷德·皮埃斯撰写的新闻报道提及,国际冰雪委员会报告的首席作者、印度尼赫鲁大学副校长萨伊德·哈斯南预测,“按照目前消融速度,喜马拉雅冰川的中部和东部将会在 2035年前消失”。但是哈斯南最近公开声明:“我从来没有预测过喜马拉雅冰川消失的日期,我只是在一次采访中简单地提到40年内冰川会有消融,2035年这个数据是记者的虚构”[5]1。
事件曝光后,IPCC副主席范伊佩尔塞承认,该委员会之前发布的喜马拉雅冰川或于2035年全部融化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另据报导:IPCC在经过对这一错误调查后认定,造成错误论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委员会把1996年一份报告中得出的2350年的数字错误地纪录为2035年”。这一事件又被称为“冰川门”。
据英国媒体《星期日电讯报》披露:在IPCC第四次报告中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将威胁到40%的亚马逊雨林”,结论援引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报告,原报告作者声称他们的依据来自《自然》杂志[6]。但很快人们发现,原文指出这一威胁来自砍伐,并非来自气候变暖。这就是继“气候门”、“冰川门”陆续爆出后,IPCC遭遇到又一个信任危机“亚马逊门”。[6]596
因屡屡爆出的一系列“门”事件引发出的怀疑声浪,2010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IPCC主席帕乔里授权国际科学院委员会(IAC)独立调查小组,对IPCC的管理架构及其工作程序和过程进行独立调查,由美国、中国和英国科学院12名成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IPCC的相关研究成果做有针对性的调查勘误。经过5个多月的调查,在2010年9月完成。调查结果总体上认可了IPCC的工作程序与气候变化的科学可信性。独立调查报告显示,IPCC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总体上是成功的”,“由人类造成气候变化是没有怀疑的”。不过,报告也批评了IPCC管理层,并建议对IPCC实施“根本改革”。报告建议IPCC高层领导人不得连任,并认为六年的任期过长。为了保证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权威性、客观性和独立性,IAC独立报告还建议成立一个执行委员会,这个执委会需要接纳IPCC之外乃至气候变化科学领域之外的人士,充分吸收不同学术观点,加强IPCC的多元化,增加透明度。IAC联合主席、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此前表示,独立调查小组的工作意义重大,将有助于确保未来IPCC的工作报告尽可能地拥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增强各国政府和公众对其结论与预测结果的信心。
其实,近十几年来,关于“全球气候变暖是真是假”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有学者认为,全球气候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变暖或变冷,都是在地球气候规律作用下的正常现象,从长远看变暖或变冷不会成为一种永久的趋势。还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地球变暖即使是客观事实,也不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很微小,起决定作用的是太阳的活动。
但是也要看到,目前出现的质疑IPCC的声音,尚不足以颠覆全球上千名科学家在其中取得的共识。而且,目前对IPCC的质疑,没有拿出任何新的证据。在很大程度上,许多怀疑的声音已经在过去20年中多次出现,其中一些甚至出自那些由石油公司等利益团体资助的反对IPCC的科研组织。
我们的现实是,就现有证据而言,除了温室气体排放之外,再也没有其它证据能说明现在的全球气候变化。而全球变暖造成的极端性气候事件,如干旱、洪灾、飓风等气候灾难也已经以更大的频率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气候变化仍然存在不确定性,而灾难性气候已经确确实实更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对普通大众来说“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真是假、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也许是一个太过复杂的学术问题。但那些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像马尔代夫和图瓦卢这类小岛国上的人们,却切实感受到了气候变暖对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构成的威胁。自然,以减少化石能源利用和碳排放为目的的低碳发展,也是我们实实在在必须走的道路。
同时,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也要端正,“气候门”事件折射出气候科学家及威胁论者科学家里存在的问题,应该重新审视如何来处理不同意见,例如更加公开,透明地公布科研数据。媒体也必须改善它们对于科学的理解和描述,许多科学研究无法用非黑即白的形式进行描述,因为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纠错,不断完善的过程。或许只有建立在科学团体,媒体和公众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真正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1]联合国.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EB/OL]. [1998].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kpchinese.pdf.
[2]周柏晨. 气候门丑闻[J]. 飞碟探索,2010,(2).
[3]张路. “气候门”的来龙去脉[J]. 百科知识,2010,(2) .
[4]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n Press).
[5]汤家礼. “气候门”之后又曝“预测门”[J]. 海洋世界,2010,(2).
[6]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n Press).